刘琼光,文艳华,纪春艳,阮小蕾,习平根,陈火君
(华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习课程改革与实践
刘琼光,文艳华,纪春艳,阮小蕾,习平根,陈火君
(华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其中实习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习大纲、校外实习指导老师聘请、实习总结交流、成绩评定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了理论知识,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实习;实践教学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08
“普通植物病理学”(以下简称“普病”)是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和植物检疫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是学习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病研究法、植物病原学、植物检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等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普病”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2,3],该课程广泛应用和服务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物安全生产、环境有害生物治理等各项事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科学。而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培养[4]。课程教学实习是植物病理学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热情、综合素质、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5]。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普病”的教学实习,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笔者通过连续几年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完善了华南农业大学“普病”课程的系列教学,以期真正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植保人才,顺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对新型植保人才的要求。
一、高等农业院校“普病”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普病”教学实习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第一:思想观念上不够重视。在教学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和意义认识不足,把“普病”教学课程的实习只是作为理论课教学中的一部分,有的学校只是在实验课中安排半周的田间病害调查。第二,教学实习的体系不够规范。由于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足,一些大学没有将“普病”教学实习单独列为一门课程,既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的学校只是在实验课中安排1~2个综合性实验——田间病害诊断与鉴定,共4~6学时。而“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少数几个学时的实习,难以巩固近50学时的理论教学,如果实践的机会偏少,那么对理论的掌握、理解和记忆就不深入和不牢固。第三,实习课程的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国内一些农业院校的“普病”教学现有专职实践教学人员数量相对不足,部分年轻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高水平教师参与实践性教学不够。第四,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目前一些地方性高等农业院校校内实习场所大多设施陈旧,规模有限,起不到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则更少,因此,无法满足实习课程的教学任务。第五,实习课程的考核和管理有待完善。在实习教学体系中,考核环节历来较为薄弱。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习教学具有环节多、形式多样等特点,因而对实习课程的考核,其要求和标准也应不一样。目前,我国农业院校尚未有“普病”实习课程统一的考核标准,各校要求不一,标准各异,大部分学校的实习教学考核力度普遍低于理论教学的考核力度,不利于引导学生对加强实践环节和增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措施与实践效果
(一)将教学实习单独列为一门课程,以强化实践教学
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将“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单独列为一门课程(40学时),为期2周,其目的是为了更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以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化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有位同学的实习总结中写道“刻骨铭心的两周实习生活结束了,一路走来,有汗水,有劳累,也有欢笑,惊喜。在劳累之余带给我更多的是对植物病理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强调师资团队力量,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影响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国内不少农业大学“普病”教学只由1~2个老师包揽全部教学任务,但由于任课教师的知识往往局限在某个研究领域,且学科发展速度很快,使其很难将课程内容讲深讲透[6]。华南农业大学植病系的“普病”教学,安排由12个老师组成的课程组共同完成“普病”的理论和实践性教学,这些老师分别讲授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致病性、抗病性、病害流行和防治等不同章节的内容,由于这些主讲教师长期从事上述某一领域的研究,并在该领域中具有专长,不仅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且了解该学科发展动态,因而讲课内容既新颖具体,又兼具广度和深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所学课程甚至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课程同样也是由不同病原及研究方向的老师共同承担。近年来我校植保专业学生每年160人左右,分成5~6个班,配备教学实习的有近20位指导老师,另外还有校外实习指导老师5~8人,这样,平均每位老师指导5~6个学生。在这些老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的占75%以上,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并且承担了许多重大的科研项目,其中有国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部行业专项首席科学家。这么雄厚的师资力量来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在国内农业院校中实属罕见。此外,不少老师结合科研材料、科研成果来丰富教学内容,这种师资力量的配置,以科研促进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更重要的是,学生还能通过教学,了解不同老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对学生今后的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
(三)集体制定实习大纲,以保证教学顺利实施和完成
教学大纲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目前国内一些农业高校因为没有将“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单独列为一门课程,因此没有完善和统一的实习大纲,个别大学的“普病”实习大纲有些内容不适宜于我们。因为不同地域作物种类不同、病害发生情况不同、实习的时间不同,而“普病”实习必须要深入田间地头,从教室走向大田,进行病害调查、病害诊断和病害标本的采集,根据该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必须制定适宜本地作物特点的实习大纲。本课程组老师,共同讨论,重新制定了华南农业大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大纲,该大纲明确规定了该课程的性质、目的要求、实习的重点与难点、实习方法与手段、具体实习内容、以及考核评价标准等。同时,为方便同学独立完成实习任务,我们还编写了“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指导书,该指导书既能为本课程的实习提供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又能作为参考书和资料查阅,深受同学和老师欢迎。实习大纲和指导书的制定,充分保证了本课程各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和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聘请校外实习指导老师,以提高师生实践技能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长期工作在农业科技、科研和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处理和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强,效率高。本课程首次聘请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先后聘请了来自广东省农业厅、广州市白云区农业局、中山港口镇农业局、佛山高明区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的近10名校外指导老师,共同协助实习任务的完成。这些校外指导老师大多数具有高级农艺师职称,他们对本地区农业生产上作物病害问题很熟悉。学生外出不同地点实习,由当地实习指导老师统一安排,校内指导老师参与协助,这项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方面弥补了校内指导教师人员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校外指导老师熟悉本地情况,使得田间实习少走弯路,工作安排井井有条,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实习的工作效率;同时,由于校外指导老师实践经验丰富,实习期间与课程组的老师在田间交流,这对进一步提高“普病”任课老师的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例如,我们聘请广州市白云区农业局植保站原站长、高级农艺师周伯扬为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多年,每年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实习,他都亲自下田指导,在田间向同学和老师传授生产上的农作物病害问题,师生们受益匪浅。该项改革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师生的实践技能和“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五)完善实习交流和建立实习成果档案,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
总结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经之路。通过总结,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通过交流能更好地沟通,加深了解和感情,也能够全面获取知识。本课程改革实习总结和相互之间的交流,其目的是全面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巩固实习成果。以往由于这部分没有单独计算成绩,往往流于形式,完成任务。本课程改革将总结交流纳入考核成绩中,学生必须重视和努力完成,以电子版作业考核,作为实习成果保存。要求以小组为单位(5~6人/组)做好PPT,每组汇报时间10~15分钟,重点汇报本组的实习成果,收获体会,存在问题以及意见和建议等。汇报完后,由其他同学和实习指导老师提问,该小组同学回答,指导老师进行综合点评。通过不断的提问和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实习印象。
此外,以往实习结束后,不注意保存实习成果,如一些标本当垃圾丢掉,一些学生拍摄的漂亮病害照片、病原照片由于没有要求上交,老师和实验室没有保存。本课程改革后,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成果全部收集,并制作成光盘,为以后学生实习提供图片和影像资料。通过这项改革,我们保存了近几届学生实习成果的资料,其中,植物病害照片400多张,病原照片300多张,植物病害腊叶标本150幅,这些实习成果,丰富了以后的教学资源,一些病害标本已在“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
(六)改革成绩评定办法,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以往“普病”教学实习,成绩评定以实习总结报告为标准,但存在相互之间结果抄袭现象,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反映不出学生的真实情况。本课程改革打破以实习总结报告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考核办法,采用每项实习内容由不同指导老师单独打分,该课程的成绩组成主要有:学习态度、纪律性、行为品德和考勤情况,占实习总成绩的10%;腊叶标本制作,占总成绩的5%;玻片标本制作,占总成绩的10%;病原真菌、细菌和线虫分离,占总成绩的15%;实习交流情况,占总成绩的10%;实习总结报告,占实习总成绩的50%,每位同学单独完成的实习总结报告必需体现以下内容:实习目的与意义、实习内容与方法、实习结果与分析、收获与体会、问题与建议,其中的重要内容在于病原物的鉴定和病害调查。由于每项实习内容都是单独打分,有田间调查,也有实验室工作,一次不成功,需要两次、3次甚至10次,同学不能马虎。这种实习成绩考核的细化和具体化改革,效果很明显,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014届有位同学在实习总结中写道:“意志、耐性、细腻,每一天的外出和每一天的实验都是对我们意志的考验,采集病害标本的路不可能永远都是好走的,实验不可能永远都是成功的”。“在室内的病原鉴定与标本制作中,大家一丝不苟地观察病原物的形态,认真地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三、结束语
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对高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农业院校要想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7]。通过“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的改革与实践,不仅能整合办学资源,节约经费支出,而且能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构架,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习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然而,在新的形势下,为了更好的培养现代农业高素质的植保人才,课程的教学和实习仍然还需要不断地改革、实践、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春青,刘振宇,刘爱新.提高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探讨[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09,7(4):111-151.
[2]景岚,周洪友,胡俊,等.植物病理学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6(11):158-161.
[3]王海光,马占鸿.对《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及措施[J].农业教育研究,2008,9(3):69-71.
[4]孔俊英,卜国辉,卢国中.加强农科实践教学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1):11-13.
[5]丁晓帆,刘晓妹,张荣意,等.“热带植物病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实习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5(6):148-149.
[6]青玲,孙现超.浅析新形势下植物病理学专业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2):238-241.
[7]杨冰,张守忠,冯金侠.农业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6):81-83.
(编辑:杨建肖)
收稿日期:2015-09-08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的改革与探索”(编号:GDJG20142094);华南农业大学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的改革与探索”(编号:JG14016)。
作者简介:刘琼光(1964-),男,江西吉安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27(2016)01-0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