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者和教师ESP“后方法”时代的策略要素

2016-03-07 07:24赵燕霞郭燕玲

赵燕霞,郭燕玲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基于学习者和教师ESP“后方法”时代的策略要素

赵燕霞,郭燕玲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摘要:学习者和教师是参与教学的主要元素。“后方法”时代具有创造性的策略要素是学习者和教师,在ESP中尤为如此。ESP“后方法”时代的学习者和教师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自主性、 以需求分析为基础的“特定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由此,ESP“后方法”时代的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ESP;后方法;学习者自主;教师自主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05

Hutchinson 和 Waters认为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以下简称EGP)和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以下简称ESP)[1]。有些学者如Richards[2]、Kumaravadivelu[3]、文秋芳[4]、王丽娟[5]、蔡基刚[6]、邹文莉[7]、俞理明和韩建侠[8]、单胜江[9]、严玲[10]、都建颖[11]等对EGP和ESP进行了研究,涉及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现状、运用与前景、批判探索、课程建构、教材、内容依托教学、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和英语教学的新模式探索等。然而,对于教学的主要元素,即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较少,对于“后方法”时代的教与学研究过少。学习者和教师是参与教学的主要元素,“后方法”时代具有创造性的策略要素关键就是学习者和教师,在ESP中尤为如此。因此,本文在阐述ESP“后方法”特征的基础上, 探讨ESP“后方法”时代学习者和教师的特征。

一、ESP和ESP教学现状

(一)EGP和ESP的差异

关于EGP和ESP的阐释,笔者比较认同“EGP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技能,服务的是人的普遍交际需求。ESP则要帮助学生逐步具备以英语为工具在其所学专业或未来工作领域进行交流的能力,实用性和针对性强。ESP 受限于学生需求,其意在以学术和职业为目的,以强调特殊用途和专业为核心”。

(二 )ESP的特征

国内外学者对ESP的定义做过不同表述,但本质属性都包括以下几点:(1)ESP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以需求分析为基础;(2)ESP是一种教学途径,即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学习所进行的研究;(3)ESP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与某一特定学科或职业密切相关;(4)ESP是一个特定的语言范围,是现代英语在不同领域的功能变体。

(三)ESP教学

ESP历经研究语言本体的语域分析、修辞或篇章分析、研究语言使用目标情景的需求分析、技巧与策略分析及目前以学习为中心的5个研究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ESP研究在国内开始起步,主要是介绍国外的发展,部分高校进行了科技英语和经贸英语的ESP实践。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21世纪后,对于ESP的教学设计、需求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法、教材、师资等方面均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以下问题:合格的教师缺乏,合适的教材难找,教学模式难创新,学生基础差教学效果没有预期好。

ESP教学是目前高等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优化高等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重点。基于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有机结合体系研究,提出创新的教学理念是关键,需求分析是起点,实用的教学内容是重点,灵活的教学方法是途径,完善的评估体系是落脚点和新起点,“双师型”ESP教师队伍是核心[12]。

二、“后方法”的特点

(一)“后方法”的产生

“后方法”是外语研究者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意识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发现没有“最佳”方法以后[13],伴随着应用语言学等基础学科理论的发展而产生的教育思想,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加州San Jose 州立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Kumaravadivelu。

(二)“后方法”的特点

“后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是“方法”的解构、继承、发展与超越。“后方法”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的、开放的教学思想。后方法条件下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理论创建者和实践者之间的关系。主要特点如下。

1.“后方法”赋予教师自主权,授权教师构建以具体课堂为导向的微观理论。

2.“后方法”考虑了外语教学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师需求和学生需求等各种复杂情况和语境对教学的重要性。

3.“后方法”提倡有原则的实用主义,建立在教育学语用论基础上,其教学理论和实践、思想和现实的关系只有通过直接的教学实践在特定领域应用时才能实现。焦点是课堂学习怎样通过规范教学和客观评价由教师塑造和管理[14]。

三、ESP“后方法”时代的学习者和教师属性

三维决定因素。“特定性”、“实践性”、“社会可行性”组成多因素、多层次、多学科和多维度的动态系统在共生中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ESP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而“后方法”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的、开放的教学思想,属于宏观教学思路。ESP和“后方法”都是宏观的、多元的教学策略,“后方法”的教学思想与ESP的现阶段“以学习为中心”相互包容,这就是ESP的“后方法”时代。“后方法”时代具有创造性的策略要素关键就是学习者和教师,在ESP课程教学中尤为如此。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

(一)“自主性”学习者和教师

1.自主性学习者。 Kumaravadivelu认为“后方法”时代的学习者就是拥有一定决策权的自主学习者, 是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者。“后方法”的教学思想与ESP的现阶段“以学习为中心”相互包容,其学习的主体——学习者特征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具体表现在学习性自主、交际性自主(“实践性”部分详述)和释放性自主(“社会可行性”部分详述)。

自主性学习在“后方法”时代,当ESP学习者愿意并且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时,学习就发展为自主性的学习。管理自己的学习主要是当ESP教师根据学习需求授予学习者一些认知的、元认知的和情感的策略时,学习者能够用来进行成功的、有效的学习。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的自主选用有助于ESP学习者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使学习潜能发挥到最大化[15]。ESP学习者积极地参与到语言学习中,投入到个性化专业内容和知识的探究中,同时,教师对ESP学习者多样化和学习困难更敏感,更能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方式,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学习,即:“提高学习自主性”是后方法10个宏观策略之一,不仅定位ESP教学的方向,也确立ESP学习目标。

2.自主性教师。教师本身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16]。自主学习者需要自主性教师。Kumaravadivelu认为“后方法”时代的教师就是自主的教师, 能超越学校制度、课程以及课本的局限, 开展灵活、自主、创造的教学活动。

ESP教师自主并鼓励培养学习者学习自主是ESP“后方法”时代的核心和主要特点之一。ESP教师具有潜能自主的理解如何“教”,如何在学术制约和在教育制度、教学大纲和课本的制约下自主地进行课堂教学。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能力,理解如何进行反思教学,如何进行需求分析、如何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何主动地改变自己的课堂,如何监控教学变化的效果。总之,鼓励ESP教师自主意味着授权教师创造性地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理论,并在实践中实施理论。

(二)“特定性”——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上的学习者和教师

特定性指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特定的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机构教一组追求特定目标的特定学生[17]。

ESP教学以需求分析为基础,与某一特定学科或职业领域密切相关;“后方法”考虑了外语教学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师需求和学生需求等各种复杂情况和语境对教学的重要性,是建立在特殊需求基础上的微观策略和课堂教学技巧,更有利于ESP教学。

“国际化人才”的英语学习应该与学习者自身专业学习需求相结合,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个性化专业内容和知识的探究上,获取专业信息、深化专业知识、巩固专业技能、尝试专业创新[18]。

进行需求分析后,ESP教师要培养学习者根据特定目标进行自主性学习,因为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说是自主行为。培养学习自主性包括ESP教师帮助ESP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提供给学生独立进行特定专业领域英语学习的工具及途径;结合学生的能力和专业,输入一些必要方法来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提高策略意识,知道什么是好的语言学习者;使策略明确化和系统化,这样ESP学习者能充分利用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经过训练,成为独立、自主实现自己特定目标的学习者。

(三)“实践性”的学习者和教师

“实践性”鼓励学习者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乐”、“乐中悟”。在交际性自主中比较明显。

交际性自主是人际的,与ESP学习者和同班同学组成合作者有效地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意愿有关。ESP教学中,当进行增强元认知意识和学习管理技能的策略活动时,ESP学习者需要与同伴进行互动。例如:ESP学习者通过课内外和同伴的对话交流,发现问题,才能寻求老师帮助解决难题。和同伴分工收集正在研究项目的材料,与小组成员分享成果。利用机会和能力强的同伴学习交流。这样,一方面ESP学习者获得责任感,既能帮助自己的学习,也能帮助同伴的学习,能够快乐的学习;另一方面,ESP学习者能够感觉到别的学习者或者比自己强或者比自己弱,更进一步地管理好自己的学习。

“实践性”鼓励教师从实践中创造理论,在实践中实施理论。ESP教师从教学策略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策略的思考者、探索者、实践者和促进者,运用活动、教学资源等激发、刺激学生。

策略型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思考教学过程、特殊需求和特定情境;为了规范教学不断拓展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探索和延伸宏观策略来应对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的挑战;设计适当的微观教学策略使得课堂学习潜能发挥到最大化;调控他们的能力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做出反应。

ESP教师自主地、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ESP教师要解释并且评价发生在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和互动关系,这些解释和评价要反馈到随后的教学设计中,从而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教学行为,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ESP教师认真总结某种教学策略在哪种教学情境下、因为哪种原因、对于哪种学生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ESP教师能够通过反思教学、研究课堂教学和策略,设计多样化的、具体教学环境的课堂教学技巧。然后经过自己课堂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上升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理论,成为理论构建者。构建的理论运用到课堂实际教学中,又变成了理论实践者。

“后方法”教师与ESP教学行动研究相辅相成。在ESP教学行动研究中,“后方法”教师收集有关ESP教学改革方面的资料, 分析整理, 自我反思教学全过程, 最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个问题, 总结经验并形成理论,进一步指导教学实践。

(四)“社会可行性”的学习者和教师

“社会可行性”指外语教学要对现实的社会政治文化保持敏感,重视对学习者身份形成有重要作用的社会文化现实,重视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和社会需求。

ESP教学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后方法”是以教师自主性为主导,基于语境的一系列宏观教学策略,具有操作性,是与外语教学相关的源自理论、经验和教育学知识的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造性地构建具体情境的、建立在特殊需求基础上的微观策略和课堂教学技巧。“后方法”的这些宏观教学策略也适用于ESP。主要体现在释放性自主学习。

ESP教学中,释放性自主帮助ESP学习者认识到实现人类全能的社会政治等影响因素,并提供必要的智力武器克服这些障碍。ESP学习者可以调查和理解语言规则和语言使用怎样受到社会制约,探索语言规则如何服务社会。ESP学习者可以写关于他们是谁以及怎样和社会联系的日志,然后思考自己的和同伴的日志。帮助ESP学习者形成学习社区,ESP学习者发展成为统一的、联系紧密的和相互支持的集体,并寻求自我发展。可以通过网络给学习者提供探索各种各样话题的机会,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各抒己见。

这说明:ESP“后方法”教学在考虑学习者自主、教师教学策略的同时,要求外语教学充分考虑“直接或间接影响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后方法”的宏观策略之“确保语言教学的社会关联性”为从事ESP教学的教师进行“需求分析”提供了教学参考。注重外部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在语言学习者身份形成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样,ESP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了很好的接轨。

四、ESP“后方法”时代对教师的挑战

ESP“后方法”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明显提高。教师不仅需要教学自主并鼓励学习者学习自主,教师还是课堂教学和策略的研究者、是理论实践者和构建者,更是学习机会的创造者和利用者。

ESP“后方法”时代的教师是学习机会的创造者,关键在于ESP教师要在教学行为的设计者和学习行为的调和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作为教学行为的设计者,教师要对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普遍学习目标等有初步的判断。作为学习行为的调和者,ESP教师要对学习者和发展的课堂教学不断地评价,进行有效地调和。这是教学的重中之中,“教”与“学”应联系起来[19]。

ESP教师是学习机会的创造者,使得学习机会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根据学习者的反应改变教学计划,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及双向的沟通。在ESP中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满足学习者特定情境中的需求。

ESP教师是学习机会的利用者,关键在于教师不能仅仅把教师当成教师,学生当成学生,因为两者都是学习过程的管理者,课堂话语的输出是合作的过程[20]。

由上文已知,ESP教师自主并鼓励学习者学习自主是ESP "后方法"时代的核心和主要特点之一。ESP教师自主受到专业知识和个人知识的限制,应从跨学科和超学科的观点,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扩大视野,最终达到学以致用[21]。

这需要接受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才能提高,而且,个人知识还包括认知维度,联系了思维和在语境中阐释如何做事的行动。这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ESP教师愿意并且能够开始自我发展这样持续不断地过程才行[22]。

ESP教师除了自我发展外,相关教师教育部门还应为教师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和相应地培训机会,教师才能接受到教育和再教育。最终,学生才能受益。

五、结语

学习者和教师是参与教学的主要元素,他们在ESP的“后方法”时代又各有特点。只有ESP学习者和教师成为自主型学习者和教师并形成有意义的、协商式的交互关系,只有鼓励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使用目的语进行自主的、有真实交际意义的课堂交流,努力减少教师意图和学生理解之间的误解,才能达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ESP“后方法”时代,学习者和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1]Tom H,Alan W.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er-centered approach[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Richards J C.Content knowledge and instructional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Alatis J E(Ed.),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M].Washington,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1.

[3]Kumaravadivelu 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4):537-560.

[4]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1-8.

[5]王丽娟.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状、运用与前景[J].外语教学,2014(1):59-63.

[6]蔡基刚.误解与偏见: 阻碍我国大学ESP 教学发展的关键[J].外语教学, 2013(3):56-60.

[7]邹文莉.高等教育英语教学的新模式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5):10-14.

[8]俞理明,韩建侠. 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1-4.

[9]单胜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0]严玲.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11]都建颖.专门用途英语的批判性探索——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几个概念问题与争议[J].外国语文,2011(2):22-28.

[12]赵燕霞.专门用途教学之探索——以《艺术英语》为例[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58-59.

[13]Prabhu N S.There is no best method - why[J].TESOL Quarterly,1990,24(2):161-176.

[14]Kumaravadivelu B.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28(1):27-48.

[15]赵燕霞,郝玫.多媒体网络模式下动态的、发展的英语教学过程系统[J].外语电化教学,2006(2):18-22.

[9]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再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 (3):5-9.

[16]张博等,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农林教育版),2009(1):50-55.

[17]陈力.外语教学法的“后方法”时代[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9(3):3-8.

[18]周燕,张洁.学以致用: 再谈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实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1):22-26.

[19]赵永青,李玉云,康卉. 近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1):27-35.

[20]Allwright R L.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J]. Applied Linguistics,1984(5):156-171.

[21]胡壮麟.对中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J].外语教学, 2015(1):52-55.

[22]Freeman D.Redef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and what teachers know.Bailey K,Nunan D(Eds.).Voices from the language classroom.[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3]赵燕霞.传媒英语之共核模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19.

[24]赵燕霞,郝玫.教学过程系统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J].中国外语,2006(6):67-68.

[25]Dudley-Evans T,St John M J.Development in ESP: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编辑:韩胜利)

收稿日期:2015-04-17

基金项目: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ESP的‘后方法’时代”的部分研究成果(编号:晋留管办发[2013]10 -106);“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工程项目——ESP的‘后方法’时代”的部分研究成果(编号:晋教财[2013]-209)。

作者简介:赵燕霞(1979-),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专门用途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27(2016)01-0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