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教师语言暴力对师生关系影响的审视
李倩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要]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关联教师的职业形象、关系教育效果的成败。然而,在教育场域中严重恶化师生关系的教师语言暴力现象却屡见不鲜,致使“对抗排斥”的师生关系产生,导致教育效果失却。因此,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必须摒弃教师语言暴力,从提高教师道德素质着手,回归教师语言之善,尊重、体谅、信任学生,从而还学生以纯净的心灵成长环境。
[关键词]教师语言暴力;师生关系;对抗排斥;和谐共生
一、教师语言暴力的类型与特点
1.教师语言暴力的类型
教师语言暴力之“语言”可以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故而教师语言暴力呈现显性语言暴力和隐性语言暴力两种形式。
(1) 语言暴力的显性呈现是话语方式的伤害。显性的教师语言暴力大致呈现为讽刺挖苦型、谩骂蔑视型和威胁恐吓型。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讽刺挖苦型的语言如“你的字写得真好,龙飞凤舞,就连大书法家王羲之都自愧不如”“长得倒是人模人样的,可是你的学习成绩与你的模样太不相配了”等。谩骂蔑视型的语言如“白痴”“饭桶”以及“给脸不要脸”“再给你一个脑子你也考不了第一名”等一些卑劣粗俗的语言。威胁恐吓型的语言如“闭嘴,再说话就滚出去”“下次再犯错就请家长”等。这些显性的具有杀伤性的语言会直接刺痛学生的心灵,伤害学生自尊心,造成学生出现怯懦自卑心理,甚至导致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和病态心理的行为。
(2) 语言暴力的隐性呈现是非话语方式的伤害。隐性的教师语言暴力是指教师有意或无意的一个姿势、动作或冷漠不屑的眼神,直接或间接对学生造成伤害的行为。教师的肢体语言以及态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无声的言语。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微笑、肯定的眼神,学生都可以从中得到爱的激励。反之,教师冷漠的态度、不屑的眼神,学生都可以从中窥见教师的冷漠和不信任。这些冰冷的无声世界的语言让学生望而生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看不见的伤害与软暴力,对学生造成了内隐的伤害。
2.教师语言暴力的特点
(1) 伤害性。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的暴力语言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尖刀刺痛学生的心灵。从近期来看,它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从长远来看,它是对学生人格发育的涂炭,造成学生自卑怯懦心理,甚至于引发厌学、逃学、犯罪乃至自杀等严重后果。
(2) 内隐性。相对于体罚、变相体罚等硬暴力而言,教师语言暴力对学生的伤害具有隐蔽性。由于某些教师是抱着“一切为了学生”所谓的教育责任心态,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有意或无意对学生施加语言暴力而不自知。多数学生是由于畏惧于教师的权威及话语霸权,加之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有些学生甚至视教师言说为正确。多种原因致使教师语言暴力现象司空见惯,实乃一种对学生隐性的精神虐待。
(3) 持久性。正如洛克所言:“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一旦遭受教师语言暴力的伤害,其影响是穷极一生的。倘若学生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没能及时疏导解救,学生成年后易形成缺陷人格。
二、警醒恶语伤害,反思对抗排斥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暴力语言是对学生一种隐形的精神虐待,是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贬损,是对教育神圣性的亵渎。反思教师语言暴力下对抗排斥的师生关系,警醒恶语伤害,还教育环境以纯洁,对提高教育效果颇有助益。
1.评价偏颇:师生相互认知失真
一定意义上,在学生求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相处的时间远超其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也就意味着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安顿学生身体、思想以及心灵的地方。[2]因此,学生的课堂生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由于刻板效应以及首因效应的作用,某些教师惯于戴着“有色眼镜”对那些所谓的“差生”贴标签而乐此不疲。教师一旦认为某些学生有问题行为,就会认为学生在其他方面也表现不好,这些学生也是经常遭受教师语言暴力的弱势群体。同样,一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冷漠,甚至于恶语相加,即便是教师拥有再高超的教学技能、再渊博的知识,也不会赢得学生的好感。这便是心理学上的“镜子效应”:即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回报你。其实,教师有时并不是故意用语言伤害学生,在某些情境下是出于督促学生改正错误的好意。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领情,这便是师生之间相互认知失真,致使双方互相评价偏颇。这是教师语言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对抗排斥”师生关系的表现。
2.情感疏离:师生之间交流缺失
教师语言暴力下生成的是一种“对抗排斥”的师生关系,教师持有高高在上的姿态懒得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是不愿意主动与教师说一句话。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应该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教育者,而不应该是道貌岸然、恶语相加的人。诚然,教师一旦对学生实施语言暴力对教师而言损害了其教师形象。学生一方面接受不了教师的暴力语言,另一方面也会寻求机会避免与教师过多接触。当然也不乏有学生做出过激行为,如背后辱骂教师,甚至在课堂上公然违纪以对抗教师的语言暴力。长此以往,师生之间交流缺失,致使师生情感疏离。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即使教师真的出于好心表扬学生,学生也会持有怀疑的态度,认为是一种欺骗行为。相反,在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对学生的称赞,学生会欢欣鼓舞;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学生则认为是出于爱的护佑。如此,也正是说明摒弃教师语言暴力、构建和谐共生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3.行为偏激:师生心理互不相容
正所谓,“一个人只有当他尊重、热爱所有的人性与自由,同时当他自己的个性、自由与人性同样受到所有人的尊重、热爱、支持时,他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人。”[3]如果学生经常遭受教师语言暴力的伤害,学生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都会表现疏离教师。有的学生表现在心理上畏惧教师,不敢与其有任何接触;有的学生则异化为对抗行为,在课堂上故意给教师制造麻烦,让教师措手不及甚至出丑。同样,教师对那些被他贴上“问题学生”标签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好感。在这种师生心理互不相容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一些偏激行为的发生,师生在课堂上发生肢体冲突屡见不鲜,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学生也会因此走上绝路。
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然而在教师语言暴力环境下生成的是一种对抗排斥的师生关系,此现象不仅违背了教育的神圣性,而且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教育效果失却。新时期的教育呼唤纯洁的课堂话语环境,需要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三、回归语言之善,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消除教师语言暴力现象应从改变教师着手,而回归教师语言之善则是重构和谐共生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反思,不仅考量个人哪些语言具有伤害性并予以摒弃,还要修炼教育智慧以应对学生的顽皮与错误。因此,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平等和尊重学生、宽容和体谅学生、信任和接纳学生。
1.平等和尊重: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所持的学生观直接影响其所践行的教学方法,进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建构。因而,杜绝教师语言暴力,回归语言之善,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第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连续不断发展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这要求教师要认可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对学生的成长要有耐心,不能因学生的过错而施加语言暴力。第二,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对单个学生的发展而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不能以偏概全地评价学生,更不能给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第三,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学习的客体。总之,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能因学生学业成绩优或差而对学生差别对待,更不能因学生犯错而对学生实施语言暴力。教师应该以赏识的心胸去爱学生,有教无类,爱以平等。
2.宽容和体谅:欣赏学生的与众不同
宽容传递的是一种语言的善,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备之品德。教育者需要宽容之心,宽容学生的错误与失败,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宽容的教育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宽容学生一时犯下的过错,需要教师用温暖的语言抚慰学生因错而自责的心灵。教师给学生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机会,学生还给教师的便是一个又一个奇迹。麦克费尔的“体谅模式”认为:“关心和体谅他人,不仅使他人快乐和满意,也使自己快乐和满意;不仅是一种利他行为也是一种自利行为。”[4]教师体谅学生的过错,欣赏学生的与众不同,给学生以宽容,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同时对教师本人而言,也有助于教师成长。当然,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过错时要就事论事,正确地表达愤怒。正确的做法是教师给学生说明错在何处,进而引导学生去改正错误。错误的做法则是对学生恶语相加,甚至是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如此非但不会取得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以至于教育效果失却。因此,面对学生的过错,教师要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和体谅,教师在每个学生心中点亮一盏灯,教育也便多一点希望。
3.信任和接纳:关爱学生的内心世界
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认可和赞赏。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对话,关爱学生的内心世界,信任学生,接纳学生的过错,给学生发展潜能留有最大的空间。聆听,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教师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内心世界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同时也是接纳学生的开始。正如范梅南所说:“还有一种给予的沉默,它给孩子认识和成长留下了空间。这种沉默不仅仅是以语言的空缺为特征。相反,它是一种耐心的等待——就在那儿,同时维持着一种期望的、开放的和信任的气氛。”[5]教师关爱学生的需要,并因势利导,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当代世界著名教育家内尔·诺丁斯也强调“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关心孩子。我们应该教育所有孩子不仅要学会竞争,更要学会关心。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鼓励有能力、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的健康成长。”[6]因此,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仅关注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还要关注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摆脱高高在上的姿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并因材施教。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不仅关心个人的内心体验,而且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关心周围世界。如此,师生相互理解、频繁互动、心理相容,摆脱教师语言暴力,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也便指日可待。
[参 考 文 献]
[1]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
[2] 郭华.课堂沟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
[3] 卢克斯.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52-53.
[4]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39.
[5]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3.
[6]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
[责任编辑:陈学涛]
[收稿日期]2016-01-02
[作者简介]李倩(1990-),女,河南新蔡人,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5-0110-03
教师教育[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