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寓于小学语文教学探析

2016-03-04 06:06:25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小学语文教学

崔 杨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江南文化寓于小学语文教学探析

崔杨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江南特有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其诗性和审美特性决定了江南文化在引领学生回归真实,走向至善,追寻智慧上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江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意义深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汲取江南文化之精华,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领略江南文化之意蕴;借助教师的文学素养,树立学生学习之榜样。

[关键词]江南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文化传承

郑金洲在《教育文化学》一书中写道:“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1]一语道出了教育与文化关系之密切。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文化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语文教育是以语文课程为教育的载体,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其在继承传播文化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江南,自古就享有人间天堂之美誉,也曾是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故乡,“江南如诗如画”这是江南在人们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其独具特色的风景为古今中外人所赞誉,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与北方文化尤其是齐鲁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江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古建筑、古董、古文、书法字画等;精神文化是指古人的思想以及各种民风民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3]江南文化的诗性之美主要体现在人的感性审美,沉稳豁达的现实诉求与清新秀丽的自然环境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境界,江南文化的诗性和审美特性两大特点决定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重大。

一、江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教育意义

1.回归自然,寻找真实生活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内容注重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自身和谐发展和精神成长,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此美好的教育理念必须通过教育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否则一切都是空洞的口号。传承江南文化需要以语文课程为载体,将江南文化之精华融入小学语文教材中,借助语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领悟江南之美,形成对江南自然美景的感性认识。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与江南自然优美的风光密不可分,江南文化形成于唐代,通过文人墨客的诗集和山水画体现出来,如诗人李白、苏轼、辛弃疾等文人的诗词已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描写江南独特的秀丽山水之美,这些创作的出现标志着江南文化的形成。寓江南文化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诸如参观古镇、博物馆、园林建筑、风景区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地体验到江南一带的特色文化,江南的水乡文化可以让学生领略到江南的秀丽山水,江南的物质文化可以让学生想象到江南的悠久历史,江南的精神文化可以让学生形成独特的民族品格。学生在感受、领悟江南之美的过程中受到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清旷灵秀的江南山水可以拂去一切浮躁,净化心灵,因此语文教育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回归到江南自然环境之中,追寻真实的生活,获得完整的生命体验。

2.摒弃丑恶,走向至善至美

江南多水,出门见桥,处处有水,江南的水性柔和、灵动,生活在清新秀丽的江南人们性情如水一般柔和、温润、细腻,勤劳善良的江南人民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江南文化,江南水乡的清秀之美,江南古镇的恬静之美,江南雨巷的幽深之美,江南文杰的灵韵之美,四美构成了一幅亮丽的风景画,水墨江南有小桥、有流水、有人家,美不胜收,沉浸在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中,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分不清,辨不明,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走向正道,否则就会偏离正轨而走向罪恶的深渊,尤其是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将江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方面结合语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亲身体验江南之美,之后用口头语言或者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观察所得,并正确地区分何谓美,何谓丑;另一方面,通过讲述江南历代文人豪杰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区分何谓善,何谓恶。让语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美善,这种美善是过程美善和目的美善的统一,就是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美善的思想、言行、环境和事物启发、唤醒和诱导小学生内心的诚实、正直、友善、进取等美善的心灵。将懒惰、自私、刻薄、阴险、狡诈、卑鄙等罪恶德性彻底地扼杀在摇篮之中,让这些罪恶的因素不再左右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使小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和价值观上都能向美好的方向发展,实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真正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德才兼备、品性良好的人。

3.拒绝平庸,追求智慧人生

江南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蕴含的智慧和精神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认真学习的内容,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这是当代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江南文化起源于马家浜文化,后经过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的演变发展成为现在的江南文化,其中马家浜素陶是研究江南文化最典型的物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素”的诗性智慧便体现在其中,“素”在汉语词典之意为纯朴简约无彩饰之意,其文化内涵象征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勤恳朴实、兢兢业业、求真务实的精神。先民能根据自然的物象色彩在陶器上进行挖、切、雕、刻,以素色装饰和描绘陶器,给人一种不同于彩陶的视觉效果,也许在马家浜先民们看来,唯有这素色才能与色彩斑斓的自然环境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视觉体验的效果便会不同,人的创造物才会具有独特的魅力,才能从自然环境中脱颖而出;从这一方面来看,先民已经具有了朴素的辩证思维意识和先天的智慧。江南的园林艺术也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江南园林甲天下”,在中国所有的古典园林中,当属江南园林最为独特,无论是在造园手法还是在艺术构思形式上都表现出不同于北方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总体上表现为小巧玲珑、素洁淡雅,与自然合为一体,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出古人的大智慧。同样江南的文学艺术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从古人的诗词到现代的诗歌、散文、小说,都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以“清”“柔”为主要美学特征,如今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江南文人的作品,阅读这些作品总是能给人一种不同的感受,扣人心弦。总之,江南文化在陶器制作、园林建筑、文学作品、绘画艺术等方面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将这些融入语文教学中,是当代小学生汲取民族智慧的重要途径。

二、江南文化寓于小学语文教学之路径

1.汲取江南文化之精华,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渠道,选取江南文化之精华自然贴切地引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之中,通过语文教师课堂教授,激发小学生学习江南文化的兴趣,从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汲取智慧,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今古诗词已经进入到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将古诗词纳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感悟古诗词语言的优美流畅,获得情感上的陶冶,提高其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和品味;另一方面在学生欣赏古诗词过程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课程理念,在阅读中入情入境,感悟和思考江南文化独特的诗性和审美特性。诗注重感情的融入和想象的展开,没有感情的诗就如嚼蜡,品味起来无香无味,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无审美,感受不到诗词的优美。

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尤其要关注小学生的课下练笔,作文周记,日记的写作。作文的功能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将作文的主题与江南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写景作文中把江南文化中美学品格和诗性精神凸显出来,让江南文化独特的美丰富自己的作文,凸显文章之意蕴。

2.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领略江南文化之意蕴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阵地,但也不能忽视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学习江南文化的另一条渠道,实践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定期举办“古诗词讨论会”,这里的古诗词是未选入语文教材之内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地了解古诗词。另外参观游览著名的风景区和古建筑也是对小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江南文化也许只有亲身体验才能领略到江南独特的美,春游秋游是如今学校开展的一项旨在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参观江南一带的名胜古迹,领略江南文化的意蕴。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思乡古诗,诗中涉及京口、瓜洲、钟山和江南四个地点,京口就是今日的江苏镇江市,靠长江边,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古渡风景区是国家水利风景区,“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千年瓜洲古渡,胜境犹存;南京城内有钟山,钟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以中山陵为中心,包括紫金山、玄武湖两大区域,这里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古迹文物,不愧有“金陵毓秀”的称谓;江南,从人文地理上特指长江以南,狭义的江南现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濒临长江沿线组成的江南地区,广义的江南涵盖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岭、武夷山脉以北,即湘赣浙沪全境与鄂皖苏长江以南地区。教师课堂上讲解完古诗之后,要求学生课下搜集关于瓜洲、钟山等风景区的图片,了解这些风景区的历史演变过程,并组织一场讨论课,让学生在这种浓厚的文化讨论氛围中受到感染、熏陶,提高文化品位。

3.借助教师的文学素养,树立学生学习之榜样

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量,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解读语文教材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文本世界,与作者对话,领悟文本的内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才能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教材。“我们无法设想一个缺乏语文气质,人文底蕴浅薄贫瘠的教师,能唤起学生热爱人类文化的激情。”[4]由此可见,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播撒者,其本身的文学素养就决定了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语文教师必然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师要以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努力拓宽自身的文化知识,以自身的文学素养感染学生的心灵,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入到学习优秀文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使江南文化的种子植入小学生的心灵土壤之中。如果一位语文教师不了解江南文化,甚至没有丝毫的概念,那么这样的教师就无法担当起传承文化的大任,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一个国家、民族的前景就会让人堪忧。相反,如果有一批热爱民族文化、功底扎实的语文教师,教育出来的学生就可以接受文化的熏陶,语文课堂也会变成学生徜徉文学艺术的海洋,传承文化的目标也会顺利实现。

[参 考 文 献]

[1]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3] 陈望衡.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J].江海学刊,2006(1):47.

[4] 曹明海:语文陶冶性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92.

[责任编辑:黄晓娜]

[收稿日期]2015-12-2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SK2015A032)。

[作者简介]崔杨(1991-),女,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5-0047-03

语文视角[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5.012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小学语文教学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50:26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13:53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1:45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00:15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49:03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8:50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0:17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