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必健 谭 诤
(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基于阳光教育的“特殊学生”培养
余必健谭诤
(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阳光教育是为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关注“特殊学生”是实施阳光教育的核心要求,是教育过程公平的现实追求,是学校文化建设提升的内在增长点。我们应该为“特殊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提升教师素质,用真情、赏识和理解去对待“特殊学生”;提高“特殊学生”的参与度,让“特殊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增强自我效能感。让教育的阳光促进“特殊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阳光教育;特殊学生;公平;学校文化
如果说哲学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转向”,那么它将面临第四次转向,那便是“文化转向”。正是由于人的复杂性和认识的发展性和无限性,才使得哲学以及一切其他具体的科学有新的发展。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为人类所特有。文化又反过来对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要想弄清人的问题、解决人的困惑,就需要从文化着手。后现代主义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同时也使得文化转向成为必然趋势,“文化热”便是最好的见证。因为我们的主体性已经觉醒,人类正努力探明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追求我们的幸福。从这一层面说,与其讲我们是在研究文化,还不如说是研究我们自身的生命和生存方式。正因为如此,生命哲学和生存论哲学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引领着研究的风向。
阳光教育便是以生命哲学为其哲学根基,其核心是对个体生命和个性特征的关注。阳光教育最早由华中师范大学的周洪宇教授于2004年提出。他认为阳光教育“就是教师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学生,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的一种教育”[1]。究其根源,阳光教育是针对受到多种价值观和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的中小学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提出的[2],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结合我们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和阳光教育实践,笔者认为阳光教育在中小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对“特殊学生”的漠视。当然,对“特殊学生”的漠视不是阳光教育所特有的现象,但阳光教育所倡导的是对个性的关注,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和个性特征的培养。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加以研究,希冀引起大家的注意,从而做好反省,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和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特殊学生”被忽视的原因探析
一般意义上的特殊学生是指身体有缺陷在特殊学校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本文中所使用的“特殊学生”概念更加宽泛,不仅指那些残障学生,更包括在正常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受教育的差生、后进生和贫困生。他们相比那些成绩优秀、家境良好和身心健康的学生而言,属于弱势群体,往往是不被周围师生关注的,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精力有限
现在的教师不像古时候的先生那样,只需管好学生的学业即可。现在的教师既要抓好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承担一部分的管理工作,此外还有自我提高的培训任务。所以现在许多教师都在叫苦,并戏称自己为“全职保姆”,对于学生的一切都要管都要顾。但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会考虑如何才能使自己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用。正因如此,教师将时间和精力投向了那些投入少、回报高、见效快的优秀学生。自然而然,差生等“特殊学生”就被无情地忽视。
2.旧有观念影响
自然不平等法则导致人与人天生就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自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以来就一直面临着一个如何“因材施教”的难题。虽然我们经常说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发扬,从而成为学生进步的重要动力和契机。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有意或无意地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成绩优良、家境良好、身心健康、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总是处于优势地位,而那些相对来说学习成绩差、习惯差、家境差的“特殊学生”就只能处于最底层。因此,他们便难逃被忽视的厄运,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3.教学评价失衡
素质教育的提出到现在快有40年的时间,但实施效果依然不是很理想,分数至上仍然是广大教师和家长所奉行的。学校以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各类比赛成绩和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家长以学生在校所获得的分数来判断孩子成绩的优劣。所以,教师们为了争取好成绩而使自己处于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地位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一般采取的策略就是使优秀学生变得更优秀,因为这些学生耗费教师时间少、提高成绩快,自然而然成为教师眼中的宠儿。而那些差生、问题生等“特殊学生”由于耗费教师时间多、成绩提高幅度小,因此教师往往对其置之不理、放任自流。所以,在这种追求分数的评价体系下,无疑是对这些“特殊学生”的成长雪上加霜。
二、“特殊学生”需关注的必要性
关注“特殊学生”不仅是实践层面的现实要求,而且也是理论层面的迫切要求。具体说来,关注“特殊学生”,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必要性。
1.阳光教育的核心要求
阳光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个体和个性特征的新型教育[3],是为有效解决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提出的教育理念。所以,阳光教育首先关注的应该是那些具有一定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而不是那些相对来说身心健全的学生。现实生活中,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因为家长和老师的细心呵护而成长得比较好,一般很少出现心理障碍和扭曲等一系列变态的心理问题。而那些差生、残障学生等“特殊学生”因为自身的某些局限以及社会给他们贴上的不公正标签,使他们成为别人看不起的对象,这在无形中会给“特殊学生”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阴影,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所以,实施阳光教育,不仅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且更应该倾向于帮助那些“特殊学生”找到实现自我的途径,让“特殊学生”也能在同一片教育的天空中快乐地翱翔。
2.教育过程公平的现实追求
公平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人们的不懈追求。公平是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一个基本原则。具体到教育领域的公平又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完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教育,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教育机会不公平的问题。但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学生就学过程中所享受到的资源不公平和出路不一致。成绩优秀和家境良好的学生往往因自身具有更多的家庭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引起更多的关注和享受到更多的资源,总能处于一个比较优越的地位。而那些“特殊学生”一般由于不出色而只能蜷缩在最底层,处在被教师放弃的边缘,处境相当的艰难。说小一点,这些“特殊学生”可能出现厌学、辍学等行为。往大了说,这些“特殊学生”可能产生仇视社会的心理,因为他们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进入社会后可能会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和谐。所以,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保障教育过程中的相对公平性,我们应该对“特殊学生”投以更多的目光,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3.学校文化建设提升的内在增长点
时下,打造学校特有的文化、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成为基层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学校文化是对校园文化的延伸,从20世纪20年代产生,到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逐渐兴盛,都旨在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人格缺陷问题。因此,完善学生人格必然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终极指向,这一点与阳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学校文化是全校师生在共同的生活基础上所创造的。其中成绩优秀、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扮演的是正能量的角色,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流,引领着校风和学风建设。但不可忽视的是,差生、问题生等“特殊学生”也是充斥在校园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冲击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或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质量。所以,要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不得不密切关注这些“特殊学生”,他们是学校文化建设提升的内在增长点,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短板,必须要努力将这种负能量转变为正能量,为提升学校文化服务。
三、“特殊学生”成长提升策略
1.切实为“特殊学生”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4]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环境理论认为,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随着环境与人的关系远近的变化而变化,与人息息相关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便是最大的。对于“特殊学生”而言,学校、班级和家庭是他们最密切接触的环境,这些环境无时无刻不对他们的身心产生影响。为此我们要努力打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班级文化环境和家庭文化环境。首先,全校应该树立起人人平等的观念,培养起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识。其次,在班级中,不应该将成绩好的学生与“特殊学生”硬性分离,而应该人为地将他们融合,拉近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同学之间的心理隔阂,使“特殊学生”回归到正常的学习轨道。再次,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发现自家孩子身上的优点,不要一味地拿自家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以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搭建起这样一个全覆盖的良好的环境,“特殊学生”才有可能尽快融入社会,重新找回自信。
2.教师用真情、赏识和理解去对待“特殊学生”[5]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呵护祖国花朵的园丁,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心中要能装下所有的学生。只有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实现自我创造性的潜能,才能为促进学生发展奠基。要做到这些,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教师成为经师,更应该成为学生的人师。需要教师有一颗真挚的、忠诚于教育的心,才能用真情去对待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理解的心态去培养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同时,教师还可以从自身家庭教育中汲取营养,吸收经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去教育,用移情的方式带动良好的心态转变。让“特殊学生”不再特殊,从而激发起他们努力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实现自我价值。
3.提高“特殊学生”的参与度
学校举办一系列特色活动,让“特殊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增强自我效能感。阳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智商、情商、意商,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关心。[6]这些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举办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阳光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的开展立足于“特殊学生”的特殊才能,需要教师充分发现和挖掘这些“特殊学生”的潜能并加以开发,让他们有机会得到充分展现,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协调发展。在设计活动时,应该考虑到参与对象的广泛性,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融入进来。除此还可以针对“特殊学生”的特殊才能展开一系列的展演和竞技比赛,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他们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培养和提高“特殊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为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提供动力。
阳光教育应该在阳光下实施,应该让阳光照进最阴暗的地方,让“特殊学生”也能感受到温暖。阳光教育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阳光教育永远在路上。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提供一片美好的蓝天。
[参 考 文 献]
[1] 周洪宇,广少奎.“阳光教育”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0-23.
[2] 张文霞.阳光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7):57-60.
[3] 李贵武.坚持以人为本,实施“阳光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38-39.
[4] 武华锋.特色“阳光教育”促学校内涵发展[J].教学与管理,2015(25):8-9.
[5] 周桂兰.理解教育:后进生转化的一缕阳光[J].教育导刊,2004(4):30-31.
[6] 张文霞,徐晓林.阳光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24):68-70.
[责任编辑:江桂珍]
[收稿日期]2015-12-1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YTA880060);赣南师范学院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YCX15A035)。
[作者简介]余必健(1991-),男,安徽宿松人,硕士;谭诤(1972-),男,湖南洞口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6-0008-03
教改论坛[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