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学 沈 洁 蒋 朝
(1.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2.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三种有效认知策略
王映学1沈洁2蒋朝2
(1.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2.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摘要]英语词汇是英语语言的基石,词汇学习是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耗时最多并饱受批评的学习领域。认知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是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中经常运用的三种策略,旨在通过教师的外在指导和帮助体验策略学习带来的成功和愉悦,并逐渐形成学习者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学习策略,从根本上得以改善学习者英语词汇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英语词汇学习;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作为英语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英语词汇学习贯穿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始终,是其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结合我们自己英语词汇学习的经历以及对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的观察,英语词汇学习的过程及结果仍然难尽人意。主要表现在词汇学习的费时与低效,即或者学得快忘得也快,或者只知其义难以应用。导致这种学习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学生词汇学习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的词汇量制约其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因此,有效运用词汇学习策略提高词汇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适用于英语词汇学习的策略很多,但涉及的认知策略主要有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它们分别是与系列学习、配对联想学习和自由回忆学习相适宜的三种记忆策略。[1]
一、复述策略与英语词汇学习
1.复述策略的内涵及其亚类
复述策略是在系列学习中发现的一种有效记忆策略。在系列学习中,刺激材料呈现的顺序不变,学习者通过复述将学习材料原封不动地依次回忆出来。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的过程,它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2]换言之,复述策略即通过重复将信息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过程。这种过程表现为对信息的内部重复,其功能在于改善对信息的保持。Craik & Lockhart(1972)[3]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复述策略:保持性复述和精加工复述。前者指在头脑中重复信息,得以重复的信息就可以保留在工作记忆中;后者指将要识记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已有信息联系起来,这种复述不仅可以将信息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也可以帮助将信息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
具体的复述策略多种多样。国外研究者(加涅等,2007)提出复述策略有释义、做笔记、表象、列提纲以及组块等。[4]国内研究者(冯维,2005)认为复述策略有排除干扰、抑制和促进、过度学习、自动化、运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等。[5]
2.复述策略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运用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如果学习缺乏复述,信息在工作记忆中保留时间不会超过30 s。Slavin(2003)[6]的研究发现,信息在工作记忆中保留时间越长,其进入长时记忆的可能性就越大。复述策略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复学习资料,通过反复读、反复写或者边读边写来记忆词汇,不需要专门设计和过多地考虑,所以被经常使用。[7]考虑到学习材料的性质,我们在此主要选取排除干扰、阅读与重现交替两种策略来说明它们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1) 排除干扰。众所周知,我们先后所学的信息之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相互干扰,心理学家将这种干扰分为前摄干扰和后摄干扰。顾名思义,前者指先前所学信息对后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后者指后面所学信息对前面所学信息的干扰。例如,进入初中后,学生开始接触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当学到lie作“躺”的意思时,其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是lay-lain。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者发现lie这个单词还有“说谎”之义。作“说谎”解时,其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是lied-lied。但受到两种干扰的影响,当lie表达“说谎”(“躺”)的意思时,学习者会将其过去式和过去分词误认为是lay-lain(lied-lied)。为尽可能地减少两种干扰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在开始学习阶段,处理好两种学习材料的时间间隔安排,如可先熟记lie-lay-lain(躺),间隔一段时间或中间插入性质完全不同的学习任务后再去记忆lie-lied-lied(说谎);在后期复习巩固阶段,为进一步加深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将lie作“说谎”“躺”不同义解时的过去式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式学习,以区分两者的不同。
支持干扰现象存在的证据之一是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明显影响——所谓的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即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即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8]从干扰理论的角度讲,出现首因效应的可能原因是,开始学习时学习者注意力较集中,不存在前摄干扰;而后面的学习免受后继信息的干扰。鉴于学习中这种无处不在的干扰现象,在外语词汇学习中,可以将识记量大、难度以及相似度高的词汇放在学习的起始阶段,而在学习的后期通过复习总结加强记忆;尽量分散识记量大的学习任务;通过多种方式凸显相似词汇中的不同刺激(如“stationary”与“stationery”)以减轻两种干扰对学习的影响。同时,学习者可以有效利用休息前后(免受其一种干扰)的时间间隔学习易发生干扰的学习材料,或者在相似度较高、易出现相互干扰的学习材料(“in front of”与“inthefront of”)之间穿插性质迥异的学习材料,都可以部分地克服因材料相似而出现的这类干扰。
以下面的23个单词和词组为例[选自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英语教材编写委员会,牛津初中英语系列教材(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版):八年级上,126—127页。为方便起见,后面出现的词汇只标明使用年级及页码]:
fine,join,myself,shine,clear,sky,journey,boring,finally,arrive,arrive at/in,can’t wait,get off,interest,place of interest,not believe one’s eyes,main,sights,culture,Internet,page,home page,yourselves.
学生可以将难度较大(因学生而异)的词汇放在学习起始,学习之末加强总结复习;或者将难度大的词汇分别置于系列学习材料的首尾两端,将相对熟悉、难度较小的放在系列学习的中间。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学习材料在系列位置的优势效应,放大积极影响,微化消极影响,改善英语词汇学习的成效。
(2) 阅读与重现交替。阅读与重现交替,是一种有效提高词汇学习的复述策略。此处的“阅读”即我们所讲的复述,“重现”即试图回忆复述过的内容。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即在复述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尝试回忆学习的内容。研究发现,对于无意义音节(PEQ、ROZ)的学习,将3/5~4/5的学习时间用于重现,无论学习后的及时测验还是4小时后的延时测验,学习效果均较其他时间分配更好;而对于有意义材料(传记文)的学习,将3/5的学习时间用于尝试重现,则学习效果最佳。[8]之所以阅读与重现交替比单独的复述更有效,是因为与单一的复述相比,两者交替可以让学习者第一时间得到学习结果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错误,并在第一时间纠正错误,提高后继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我们以下面20个英语词汇(九年级上,142页)的学习为例说明这一策略的应用。
teenage,mark,mad,exam,perhaps,deal,choice,awake,hardly,imagine,doubt,worth,suggestion,cause,strict,schoolwork,valuable,friendship,list,silence.
在学习上述词表时,学习者在第一轮的复述之后,即可尝试重现词汇,即遮挡学习项目中的一项(如“怀疑”或“strict”),重现另一项(如“doubt”或“严格的、严厉的”)。在重现过程中,学习者一定要对重现失败的词汇作好记录或进行标记,并把重现中发生的错误改正过来,并紧接着进行第二轮重现,如此循环。学习者借助阅读与重现交替策略,可以根据自我检测的结果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纠错,提高英语词汇学习的质量。在阅读与重现的时间分配上,因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差异而有变化,建议尝试重现与复述/阅读的时间大致相当或前者略多于后者的时间。
复述策略更适合于学习项目关联度不高、新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知识之间难以有效关联的信息内容。学生在使用这种认知策略的过程中无需进行联想、加工,对学生的认知加工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复述策略是一种相对低效的认知策略,表现在信息存储缓慢,其后的提取也较为困难。正因如此,另外两种认知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二、精加工策略与英语词汇学习
1.精加工策略的内涵及其亚类
精加工策略是与配对联想学习相适宜的一种记忆策略。在配对联想学习中,学习阶段呈现成对(S-R)的学习材料(dolphin-海豚),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配对联想,形成刺激项(S)与反应项(R)之间的联结;在回忆阶段,提供每对项目中的一项(S或R),要求被试回忆出与之配对的另一项(R或S)。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2]精加工的结果是生成了新知识中没有明确呈现出来的内容,类似于布鲁纳所讲的“超越给定的信息”,也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讲的推断。[4]所以,精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它的关键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通过这些联系搭建信息回顾的途径,从而重现原信息,而且越是深入细致的精加工对于记忆就越有效。
在具体的英语词汇学习中,学习者可用的精加工策略多种多样,有研究者(卢家楣,1999)提出形成联想、谐音联想、歌谣口诀、首字联想、勾画圈点、摘录提要、笔记概述等七种策略。[9]其中前4项适合意义性不强的、难以归类的材料;后3项适合于意义性强的材料。也有研究者(莫雷,2007)认为,精加工策略包括人为联想策略、内在联系策略、生成策略、记卡片策略和记笔记策略。[2]
2.精加工策略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运用
精加工的本质是将新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即将要学习的信息与学习者长时记忆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是精加工策略不同于复述策略之处,也是研究者倡导精加工策略的主要原因。下面我们主要选取人为联想策略和内在联系策略来说明两种策略在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1) 人为联想。人为联想也可称为记忆术,指通过人为的联想使欲学习的新信息与头脑中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表象结合起来,以提高记忆效果。这种策略一般适用于记忆枯燥乏味、没有逻辑关系的信息,通过人为的联想对这些信息赋予意义,从而使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该策略尤其适用于单元学习中英语新词汇的学习。
下面我们结合15个词汇[选自牛津大学出版社 (中国) 有限公司英语教材编写委员会,牛津高中英语系列教材(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版):高二上,21—40页。后同,只标明使用年级及页码]的学习,说明人为联想策略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economy,environmentalist,TV presenter,economist,debate,environmental,preservation,industrial,awful,poisonous,atmosphere,flow,pollution,addition,wipe out
这些词汇大都属于记忆难度较大、拼写复杂且偏长的学习内容,但又是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高级词汇。如果简单地采用复述策略,效果往往不如人意。我们不妨采用下面的人为联想策略将这些互不关联的词汇联系起来:
一天我在家看电视,电视节目主持人(TV presenter)正在主持一场有关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问题的辩论(debate),辩论双方分别为环境保护论者(environmentalist)和经济学家(economist)。环境保护论者首先攻击经济学家:“经济(economy)固然重要,但工业(industrial)发展已带来可怕的(awful)后果。比如它制造出有毒的(poisonous)气体破坏大气(atmosphere),这些气体流动(flow)到其他地方又会造成更多污染(pollution),这些污染加在一起(addition)最终会灭绝(wipe out)全人类。”
通过这样一段联想性的对话,我们就在本来没有意义和联系的孤立单词之间建立了人为性的联系,赋予它们意义。经过这样的人为联想式加工,学生在记忆这些词汇时就能在脑海中生成生动的有趣画面,不但词汇学习与具体的语境联系了起来,使得词汇学习有了“意义”,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英语词汇学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升了学习效率。当然,上述人为联想策略仅仅是众多具体策略中的一种,在具体的语境学习中,学生应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有意识地利用人为联想策略将孤立的互不关联的词汇与某种形象或意境关联起来。
人为联想策略的学习效应得到了心理学家的实证研究支持。例如,Paivio(1986)[10]发现,人类有两个独立而彼此联系的加工系统:言语系统和表象系统。在某些特定的学习语境中,表象加工系统在回忆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效应。在上述人为联想学习中,学习者实际上有意识地进行着表象和语义的双加工,并将表象记忆与语义记忆结合起来。Anderson(1995)[11]研究发现,学生对新材料加工越多,即他们越是利用已有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并阐释新材料,他们越能有效地将信息贮存于长时记忆中。
(2) 形成内在联系。形成内在联系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技术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一句话,运用本策略旨在促进意义学习。形成内在联系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学习一般涉及两个基本变量,即新信息和学习者已有知识;第二,这两个变量存在某种逻辑上的关联性,但这种关联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才能实现。
三、组织策略与英语词汇学习
1.组织策略内涵及其亚类
组织策略是与自由回忆学习相适宜的一种记忆策略。在自由回忆学习中,允许学习者在学习和回忆原先呈现的学习材料时对其重组。组织策略即在意义学习中,学习者以一个有逻辑的结构整理新信息。[12]因此,第一,作为一种认知策略,组织策略适合于意义学习,即学习材料本身存在一定的逻辑结构;第二,学习信息可以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心理学研究发现,组织策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认知策略,例如,Woolfolk(2001)[3]发现,相对于碎片化信息,得以较好组织的材料更易于学习和记忆,尤其是当学习材料复杂或多样的时候。Ormrod(2012)[12]指出,在多数情况下,相对于把信息作为分离的孤立事实的列表进行学习,学习者去学习有组织的结构信息时,他们的记忆效果更好,而且他们之后也能更有效地使用这些信息。
可以看出,组织策略通过对知识进行简化、系统化和概括化从而改变认知结构。它一方面将信息组织成学习者可以理解并容易记忆的有意义的整体,另一方面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之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组织策略多种多样,主要有图表和矩阵、层级结构、纲要、模型以及流程图等。[13]但广为使用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另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2.组织策略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运用
前已述及,组织策略主要适合于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该策略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主要选取归类和符号纲要两种策略来说明它们在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1) 重组归类。归类即组块,就是将要识记的材料按照不同的特质、性质、属性以及类别等进行区分与学习,在回忆时按照学习的分类就能比较容易地将其提取。[14]我们认为,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归类策略尤其适合于那些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词汇的学习。应用该策略的一般学习程式是:先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词汇总结概括形成分类(亚类),然后既在某一亚类内部,也在亚类之间进行组织化的材料学习,这样原本分散的看似不相关联的词汇就组织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的信息。
下面我们以英语词汇中表示职业的名词为例,说明归类策略的应用。
英语词汇中有大量表示职业的名词,这类词汇虽然看上去复杂繁多,但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其合理归类后进行学习,那么不管是对这类单词进行初次记忆还是复习回忆都会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十一(高三下,1—16页)时,我们接触到许多表示职业的英文词汇,仔细观察这些单词,我们发现其词尾有很多共性,有的以er结尾,有的以or结尾,还有的以ian结尾等等。所以,我们可以对这些单词做如下归类(见表1)。
表1 不同词尾特征的职业名称例证
通过这样的归类,我们就可以把本单元及以前学过、以后要学的所有表示职业的单词进行总括,学生在记忆这些单词时就可以根据每个单词的词尾特征先将其归到特定的类别,然后再分门别类地记忆。以后遇到新的表示职业的单词或发现新的表示职业单词的共性也可以进一步地拓展此表格,如也有以man结尾表示职业的单词,像businessman,policeman等等。通过归类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原来显得杂乱无章、复杂多样的词汇变得清晰明了,更有逻辑了,这样学生记忆起来就容易许多。归类策略不仅有利于对词汇进行分类和总结,而且有利于减少词汇记忆中的错误。例如inventor这个单词,如果学生单纯记忆这个词的拼写就很容易在inventor和inventer之间混淆不清,但是如果将inventor归为以or结尾的表示职业的名词中的典型代表,并将它与这类词汇中的其他单词共同记忆,这样的错误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避免,因为词汇的归类增强了它们之间的对比,使彼此间的差异变得显著,这样就不容易发生混淆。
总之,归类策略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或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词汇进行组织和分类,将其归为不同的组块,同化于学习者独特的知识体系中,提取时以各类别的组块信息为线索。这样通过组块化,就可以降低学习项目的容量,大大降低学习负荷,提高学生识记和回忆的效率。
(2) 符号纲要法。常用的另一组织策略是符号纲要策略,通常分为主题纲要法和符号纲要法。与主题纲要法相比,符号纲要法更加直观形象,它是采用图解的方式体现知识的结构,即作关系图。[2]结构网络图就是一种可取的词汇学习组织策略,它通过连线将零散的单词联系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结构,能够体现词汇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尤其适合与某一主题相关的词汇学习。
在学完牛津初中英语第六单元food and lifestyle(七年级上,68—79页)后,教师试着采用组织策略之符号纲要法要求学生总结与食物有关的词汇,学生就会体验到这种学习策略的优势。具体做法是:首先,学生在一张白纸的中间写上food这个词,然后通过头脑风暴式的发散思维,随意联想与食物有关的词汇,将其写在food这个中心词周围,之间以线连接,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应该是本单元涉及的词汇meat(肉类)、fruit(水果)、vegetable(蔬菜)这三大类食物,与此并列的还会想到bread(面包)、rice(米饭)等主食类食物,借机正好向学生介绍staple(主食)这个生词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每类食物又可进一步地细分为具体的食物,如水果可分为apple(苹果)、banana(香蕉)、bear(梨)等等。与食物有关的还有烹饪(cook)、味道(flavor)等词汇,以这类词汇为发散点又可以生出一系列相关词汇。具体的结构网络图如图1所示。
图1 围绕Food的组织结构网络
以上就是围绕food作出的结构网络图,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只展示了部分例证,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加,学生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相关词汇或构建符合分类的关系图。这样的组织结构关系网络不仅囊括了本单元涉及的所有与食物有关的词汇,还会促进学生积极回忆学习过的相关词汇,因此词汇覆盖面非常广。在此关系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词汇间的逻辑关系,如上下位关系:蔬菜(vegetable)是上位概念,洋葱(onion)、土豆(potato)和西红柿(tomato)都是下位概念。以这样的策略来学习英语词汇,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词汇的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在探索学习新词汇的同时搜索回忆旧词汇,将新旧信息联系起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另外,经常利用这样的结构关系图复习词汇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利用图示记单词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与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挑战性,学生边动手画图边思考回忆,进行的是积极主动的词汇习得过程,提高了词汇学习的认知加工水平。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词汇学习没有捷径,但有不同的有效策略。就大部分学习者而言,有效的学习策略难以自我生成,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可或缺,尤其是对那些初学者或学习方法欠佳的学习者而言。学习者或教授者采用何种学习策略或教学策略,要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任务、学习情境以及学习者的认知风格而定。教师要通过自己有意识有成效的教学策略指导,一方面让学生从策略学习中体验成功与愉悦,意识到词汇学习中策略应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帮助,逐渐形成学习者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学习策略。这样,教学条件就从教师的“外铄式”教学逐渐转化为学生的“生成式”学习,这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
[参 考 文 献]
[1] 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12-216.
[2] 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0,124,129.
[3] WOOLFOOK A.Educational psychology(8th ed.)[M].Boston:Allyn and Bacon,2001:249,256.
[4]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7,94.
[5] 冯维.现代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8-181.
[6] SLAVIN R.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7th ed.)[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6.
[7] 邹红.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趋势及其与词汇量关系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 (21):99-100.
[8]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3,225.
[9] 卢家楣.学习心理与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68-69.
[10] EYSENCK M W,KEANE M T.认知心理学(第四版)[M].高定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95-396.
[11] ORMROD J E.Educational psychology(3rd ed.)[M].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2000:244.
[12] ORMROD J E.教育心理学精要:指导有效教学的主要理念[M].雷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04.
[13] EGGEN P,KAUCHAK D.Educational psychology:classroom connections[M].New York:Macmillan,1992:32.
[14] 连榕,罗丽芳.教育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9.
[责任编辑:黄晓娜]
[收稿日期]2015-10-08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教改研究课题(YZUJX2015)。
[作者简介]王映学(1964-),男,甘肃通渭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沈洁(1992-),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蒋朝(1991-),女,江苏宜兴人,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6-0056-06
英语教研[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