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定荣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课程教学研究院,北京 100875)
当前中小学课程建设中面临的八大问题与改进建议
胡定荣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课程教学研究院,北京 100875)
摘要:结合对北京地区部分课程先进学校的访谈、文档资料分析与实地考察,发现中小学课程建设存在关门建设、主观建设、盲目建设、局部建设、纸面建设、无序建设、无范建设和无效建设等八大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现象及其不利后果,提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化需要从关门建设走向开门建设、从主观建设走向客观建设、从盲目建设走向规划建设、从局部建设走向整体建设、从纸面建设走向动态建设、从无序建设走向有序建设、从无范建设走向制度建设、从无效建设走向有效建设。
关键词:课程建设;方向;问题;建议;中小学
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教育部为此颁发了指导中小学课程建设的专门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指出了中小学学校课程改革存在的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等方面的问题,并就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出了5个统筹和10个关键的意见。这些问题和意见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就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提出的,具体到学校层面,课程建设究竟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又应该如何作出改进?这关系到学校课程建设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当前广大中小学进行课程建设亟待厘清的问题。
对学校课程建设问题的研究,以往学者更多地考虑学校课程如何建设的问题,尚缺乏对学校课程建设现状的诊断分析。少有的对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也主要是从校本课程入手(把学校课程窄化为学校自主研发的课程)来进行描述,[1](P6~11)缺乏从学校整体课程建设入手来分析。
笔者认为,学校课程的有效统筹建设需要从学校整体课程(包括国家、地方开发、学校实施的课程以及学生自主设置的课程)建设现状的诊断分析入手,寻找学校课程建设改进的方向。
鉴于全面的抽样调查所需的人力物力限制,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对北京地区部分课程先进学校的访谈、文档资料的阅读与实地观察收集到的资料,对当前中小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扫描性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一、学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课程建设涉及到谁来建、为什么建、依据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以及建的结果如何等问题。以此为分析框架来检视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笔者发现,当前中小学课程建设存在以下8个方面的问题。
1.关门建设
学校课程建设首先要考虑由谁来建设的问题。在中国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前,学校课程主要是政府来负责建设,由学校负责采纳和使用。新课程改革提出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后,学校拥有了课程建设的权力,开始了以校为本的学校课程建设。从国外和港台地区的经验来看,学校本位的课程建设要取得成功,应该以学校人员为主体,如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师等,同时吸纳家长、社区代表和课程学者参与,对学校全部的经验进行计划、实施与评价。这样可以使学校课程满足学生、社区的多元化需求,保持专业的水准。但是,从笔者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多数中小学的课程建设主要是由学校自己关起门来搞建设,缺乏家长、社区和校外课程专家的参与。学校关门进行课程建设造成了两个方面的不利后果:(1)不利于吸纳家长和社区中的有效课程资源,使得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兴趣特长受到培养条件的制约;(2)不利于学校课程建设持续改进提高。由于多数学校缺乏课程建设的经验和专长,完全靠自我经验摸索建设课程,致使一些学校的课程建设多年来无法提升。
2.主观建设
相对于国家组织专家进行的课程建设来说,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建设目的在于创造适合学生和社区需要的差异化的课程。从学生、学校和社区的需要出发设置课程,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是学校进行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学校在设置课程时,主要不是从学生、学校和社区发展的真实需要出发,而是从校长的意志、教师的主观经验和条件出发来设置课程,想当然地建构学校课程体系。造成的不利结果是,多数学校开设的课程无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全面育人的目的。
3.盲目建设
课程是对学生在学校学习经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引和指导。学校建设什么课程、建立何种课程体系要从培养目标出发,进行顶层规划设计,确定具体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价措施。然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一些学校的课程建设缺乏目标指引,随意设置课程。正如有的校长所说,“现在学校课程是杂草丛生的时代。有钱的学校什么课程都开,没钱的学校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程。”一些学校的课程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引。如有的学校提出构建幸福教育课程体系,有的提出构建自主教育课程体系,有的提出构建习惯教育课程体系等。对于什么是幸福教育、自主教育和习惯教育,这些教育目的和全面发展教育之间是什么关系,很少有学校去仔细辨析。以至于学校课程难以形成有机的体系。还有的学校课程体系缺乏正确的目标指引,如有的学校主张培养绅士和淑女。也没有考虑这些目标和国家培养公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否有冲突。学校课程盲目建设的结果,使得学校课程内容的设置、实施和评价缺乏灵魂,难以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
4.局部建设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有指导的学习经验。学校课程建设要从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入手进行整体建设和统筹规划,发挥各种学习经验和经历的全面育人作用。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许多学校的课程只是在兴趣特长活动的课程化上下功夫,在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门类的体系化上下功夫。结果,导致了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门类越来越多,有的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每类达到了100多门,而这些课程和国家、地方开设的课程之间有许多是雷同重复的。这导致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浪费,也难以发挥各种学习经验的整体育人功能。
5.纸面建设
根据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分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或正式课程、感知课程、运作课程和体验课程。因此,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应该是从理想课程到文件课程、实施课程和体验课程的转化过程。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多数学校的课程建设停留在方案建设层面。所谓的课程建设就是由课程室或教科室的教师组织教师们编课程方案或其他各种课程文件。至于这些文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有效的实施,则缺乏考虑。由于学校的课程方案缺乏理论依据和实施的转化考虑,使得一些学校的课程方案看上去很美,但实际实施的效果却不怎么样,有些课程甚至根本就没有或无法实施。
6.无序建设
学校课程建设的具体操作需要考虑“从哪里建起、怎么建、需要采用何种有效的课程建设模式”的问题。从理论上看,目前关于课程建设的有效模式主要有以泰勒为代表的目标模式、以斯腾豪斯为代表的过程模式和以史克北为代表的情境分析模式。其中,史克北的情境分析模式主张立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具体需要来开发课程,更适合学校本位的课程建设。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多数学校的课程建设仍停留在无序建设阶段,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模式,不知道课程建设需要从哪里入手、一步一步如何建设、每一步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操作规范是什么。学校课程的无序建设使得学校课程建设投入多、产出少、质量差,以致于一些教师认为学校从事课程建设是浪费时间,逐渐失去课程建设的动力。
7.无范建设
学校课程建设是由特定的人群就学校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的整体规划,为了保证学校课程育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课程制度来规范课程研发、实施和评价的活动。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由谁来进行课程建设、建设哪些门类的课程、学校总体课程方案和教师个体课程方案是否可行、学生如何选修课程”等方面缺乏系统化的制度规范。无范的学校课程建设导致了学校课程建设的随意性,进而拉大了学校课程质量之间的差距。
8.无效建设
学校课程建设的效果到底如何,以习惯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是否促进了学生习惯的养成,以学生幸福为宗旨的课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幸福指数。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有效的评价。通过课程评价来诊断课程方案、评估学生学习结果,为学校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证据。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许多学校的课程缺乏评价环节。有的学校的校长甚至认为课程评价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就学校来说,学生、家长对学校开设的课程喜欢和满意就行。而学生和家长对课程是否喜欢和满意的评价依据,也只局限于学期结束时学生与家长问卷调查的结果。由于学校课程建设缺乏评价或有效的评价,使得学校课程建设难以从自身的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持续改进,学校课程建设最终成为无效建设。
二、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建议
针对学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利后果,笔者就学校如何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提出如下建议。
1.从关门建设走向开门建设
学校建设要从关门走向开门,从校内走向校外。学校需要建立由学校行政人员代表、年级及学科教师代表、家长及社区代表、课程专家代表组成的开放的课程组织系统,负责学校课程规划的审议、研发、实施与评价。如中国台湾地区学校普遍建立的课程发展委员会。
学校要成立开放的学校课程管理组织,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学校要转变课程组织管理的观念,认识到学校开门进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以往学校之所以不愿意开门进行课程建设,主要在于学校仅仅把自己作为国家意志的代表,简单地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不考虑社区和学生的真实需求。学校之所以要建立开放的课程管理组织,理由有二:(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价值取向,提出建立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的办学体制,没有社区、家长和学生的课程参与体制,显然难以做到;(2)中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重构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社区、家长民主和监督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一种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这些要求,体现在学校课程建设上,就是要建立现代课程制度和协同创新的机制。
其次,学校需要就课程发展委员会成员的职责、权力和活动方式作出具体设计安排,形成学校课程组织运作章程,保证学校课程组织成员发挥整体协同作用。
再次,学校需要就课程建设的人员进行遴选和培训,保证课程发展委员会成员的专业资质,提高课程发展委员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2.从主观建设走向客观建设
课程是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育人活动方案。学校课程建设应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真实需要出发,通过观察、调查、测量等手段收集学生真实发展水平的资料,结合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预测,建构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为指引,构建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措施,最终形成科学、系统和个性化的育人方案。
3.从盲目建设走向规划建设
学校课程作为学校育人行动的方案或培养方案,其核心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学校课程建设要围绕培养目标来进行学校课程内容体系和育人措施规划。在学校课程培养目标建设的过程中,应明确培养何种人和其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目前,学校在培养何种人的问题上有多种表述,如“公民”、“小学生(中学生)”、“绅士与淑女”、“创新人才”等。这些表述应考虑与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的一致性。在培养目标的具体素养的构成上,学校也有很多的提法,如“乐学善思”、“品行优雅”等。这些表述应考虑和全面发展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具体学段的可行性以及学校学生需求的特殊性相一致。
4.从局部建设走向整体建设
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就国家、地方开发学校实施的课程以及学校自主设置的课程进行整体建设。目前一些地方,如北京市课程管理部门已要求学校把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校在三级课程如何整体建设上缺乏思路和措施。笔者认为,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明确三级课程不是三种课程类型,而是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和学校都承担共同育人的目的,都以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为目标,三者只是在课程管理的对象、权限上存在差距。具体地说,国家负责根据公民培养的共同素养要求设置课程,地方负责根据地方社会文化发展需要设置课程,学校负责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自主设置课程和剪裁国家、地方课程。因此,学校三级课程整合需要立足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责任。学校可以对现有的课程门类进行统计分析,并就每门课程对全面发展素养的贡献率进行评估,进而找准学校课程建设的着力点。
5.从纸面建设走向动态建设
学校课程方案如果没有实施,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学校课程建设需要从方案文本的撰写转向运作课程和体验课程的建设,立足理想和现实的结合来进行学校课程建设。具体地说,学校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需要经历以下阶段:首先,了解社会、社区、家长和学生对学生发展的希望,确立课程愿景和培养目标;其次,把课程愿景和培养目标转化成课程方案,然后,通过集体审议和宣传使课程方案为广大师生理解与认同,形成感知的课程;再次,通过师生的教学活动,使课程方案转化为实施的过程;最后,通过课程评估了解到学生实际学会了什么经验。
6.从无序建设走向有序建设
学校课程建设从无序走向有序,需要考虑按照何种程序开展建设。学校课程建设是由专业人士按照科学的程序开展的实践活动,是以校为本的课程建设,是在现有的课程建设基础上的持续建设。结合学校课程建设的各种成功模式,笔者建议,学校课程建设的路径可以先从人员的组织入手,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明确总体课程方案的研制者和各领域门类课程方案的开发人员。在此基础上,由课程开发人员基于学校内外部情境的分析,确定学生发展的主观与客观需要,分析学校内外课程资源提供的学生发展可能性,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措施。
7.从无范建设走向制度建设
学校课程建设从无范建设走向制度建设,需要考虑建立何种课程制度和如何建立制度的问题。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包括人员的组织过程、方案的研发、实施与评价过程。因此,课程建设应围绕课程的组织和方案的研制落实过程,建立相应的制度。具体包括课程组织的学校发展委员会制度、课程方案投入正式使用前的审议制度、教师申请开设课程的申报制度、学校选修课程的选课制度,以及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等。课程制度建设应以规范课程行为、调动各方课程参与的积极性为原则,围绕课程运行的活动程序来进行,逐步建立课程建设的组织规程和一系列活动规章制度。
8.从无效建设走向有效建设
学校课程建设从无效走向有效建设,需要确立结果导向的课程建设价值取向,明确课程评价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先导地位。学校课程评价建设需要明确“为什么评、评什么、怎么评和评价的结果怎么使用”的问题,建立学校课程评价体系。学校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课程方案的改进和学生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课程评价的内容在于学校课程方案和学生学习结果,学校课程评价应借助量性和质性的评价工具来为课程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课程评价的结果应对社区、家长和学生公布,以便于接受外界的监督和评价。
综上所述,笔者从学校课程建设“谁来建、为什么建、依据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以及建的结果如何”等分析框架,检讨了目前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的关门建设、主观建设、盲目建设、局部建设、纸面建设、无序建设、无范建设、无效建设等八大方面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校课程建设改进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判断主要是笔者基于对部分课程建设先进学校的观察、访谈和文本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当前中小学课程建设的现状,但需要在更大范围去检验。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在不同的学校表现的方面和程度存在差异。但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化需要在这些方面全面改进,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研究机构应在上述方面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全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崔允漷.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J]. 全球教育展望,2002,(5).
[2]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丁念金.课程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Eight Issu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Curriculum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HU Dingrong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Institute of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Through interview, documentation analysis and site visit to some curriculum advanced school in Beijing, 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eight issues including the closed,subjective,blind,partial,formalism,disorderly,unprincipled and invalid constru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curriculum. In response to these phenomena and their negative consequences, schools need to construct curriculum from the closed to the open, from the subjective to the objective ,from the blind to the planning, from the partial to the overall, from the formalism to the practical , from the disorderly to the orderly, from the unprincipled to the institutionalized , from the invalid to the effective.
Key words: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rientation, issues, recommendation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作者简介:胡定荣,湖北潜江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教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重点课题(优先关注)“校本课程体系的协作构建与学校特色发展”(课题批准号:ABA1301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