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016-03-02 13:05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姚 凤

(西北师范大学 知行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姚凤

(西北师范大学 知行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要素,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亦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亟需资源,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资源,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拓展新渠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精神的凝聚和聪明才智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高校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要素,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全民奔小康、共筑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之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土壤之中,流淌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长河,是各民族不同思想、文化、行为等的历史积累和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诚然,传统文化毕竟是历史的产物,无法摈除历史局限性,也就意味着其精华与糟粕并存。而我们传承和吸取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要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粹的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思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底蕴。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进取的精神支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以自身行动为我们诠释了忧国忧民、变革进取、以身殉国、忠贞报国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诸如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国主义思想寄托着人们对民族命运、国家兴旺的殷切希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团结、维系和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

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勇于进取、开拓奋进的自信自强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彰显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深深地印刻在中华炎黄子民的灵魂深处。从炎黄时代始,中华民族就在忍辱负重、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抗争中生存发展。孔子的“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刚健自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

3.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包容境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厚为怀、虚怀若谷的博大胸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尚书·君陈》云:“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2]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老子的“报怨以德”“心底无私天地宽”,以及近代林则徐的知名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再加上现时代我们“求同存异、包容共济”的做法等均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团结友善、理解宽容以及善待他人的厚德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展示了中华民族宽厚为怀、虚怀若谷的气度,也表明了中华文明始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性,在于善于吸收融合一切先进文化。

4.天人合一、贵和持中的和合思想。“中华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之一和主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运用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研究自然界的生成和人的生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人的身心统一规律和养生之道的文化传统。”[3]中华和合思想表现出来的天人合一、贵和持中,主要追求的就是和谐之道,包含了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人际和谐以及自我和谐四个方面。人处天地间,既要注重个人正心、修身以达到个人身心内外的和谐,同时,又要注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说就是要做到天人和谐、天人合一,从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说就是要做到群体和谐、贵和持中,从而使社会中各种相互矛盾的事物和谐统一起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5.以人为本、仁爱孝悌的人文情怀。“以人(仁)为本”“仁者爱人”自古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仁”作为传统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包含了孝、弟(悌)、忠、恕、礼、义、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以孝为本、以义为上,其内涵既包括个人理想人格的修养,也包括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即仁德和仁政。儒家重要经典《大学》提出的三纲八目,三纲即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求我们从修身正心做起,时刻抱有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省外王”的道德目的。因此,传统文化的“仁”思想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深入影响,西方文化思潮、网络文化观念等的泛滥,社会功利化现象正愈演愈烈,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充斥着整个社会,而这些不良现象仍大有蔓延的趋势。社会上存在的这些不良现象诸如道德滑坡和缺失问题不可避免的侵入到校园中,对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无疑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因此,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之魂,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蕴含着当今高校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亟需资源,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的感召力。

1.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文化精髓,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如为人民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博爱厚生、诚信守信、孝敬父母、“温、良、恭、俭、让”的“仁爱”思想,重义轻利的义利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对大学生摆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传统文化中还蕴含有许多陶冶情操的活动,如书法、绘画、茶艺、曲艺等,能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在教育方法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思想能激发学生追求道德理想的兴趣,养成好学、善学、乐学的习惯,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2.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德育资源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中,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蕴含在文化典籍、文学作品、历史典故、警句格言等里面,读起来朗朗上口,人物鲜活生动,事例经典感人,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使学生不再沉溺在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中,能大大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效果。优秀传统文化“一旦内化成人们的态度和信念,就会持续地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4]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渗透力强、形象生动、易为学生接受、“润物细无声”等特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教育,形成正能量,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有利于高校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已经深入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之中。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巩固高校德育教育主体的一体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推进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有助于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传承。中国有句古话:“水必有源,而后不绝。木必有本,而后向荣”。中国传统文化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仅体现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上,而且体现在国家的文化精神传承力上。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其正确的人生理念、浓厚的人文精神都会直接或间接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程度。但是,当前的现状是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说“知之甚少”,凸显出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要素,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内在转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承、推进下去。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广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针,坚持批判继承与古为今用的原则,全面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拓展新渠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堂教学。高校要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创新教学内容和模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相融合,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高校要积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打造传统文化教育的品牌课,鼓励教师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让大学生全方位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真正的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精神特质、价值理念及历史发展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品质和素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文化沙龙、征文大赛等,邀请国学大师开办传统文化讲座,开设传统文化艺术展览等等。同时,以重大传统民族文化节日为契机,结合中国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特定意义的重大传统节日加大传统文化宣传;通过党团日活动、传统民族文化展演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通过这些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能够让他们领悟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精神的真谛,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外化为行动准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大学生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迹,走访杰出历史人物的故里等,能够将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等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得以体现,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通过课程实习、生产实践等形式,开展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等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体验感,用事实和实践教育、感染学生。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文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蓬勃发展,尤其是伴随着近些年来手机等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方式、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文化中,努力发挥好现代化信息载体的传承作用。通过建立“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网站”,利用校园BBS论坛开展传统文化的话题讨论,开办移动客户端和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把传统文化渗透到网络的各个节点,以文字、图像、音响等元素融为一体的形式,让学生在欣赏或阅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倡导、二十四字概括即是继承和升华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大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使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广大青年,应当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伟大使命,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身学习之中,注重认定和养成,做到坚守和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身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5]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 (10):4-5.

[2]冀昀.尚书[M].北京:线装书局,2007:234.

[3]程思远.二论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J].中华文化论坛,1998,(1):30-32.

[4]卢先明.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4):49.

[5]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人民日报,2014-05-23(6).

The Path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grat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O Feng
(Zhi Xing Colleg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730070)

Abstract: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essence and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contains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ideas, and also is the urgent resourc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has great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ully include the political ideology and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novate the ways and carri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xpand new channels, integrating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ll respects,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45(2016)01-0098-04

收稿日期:2015-09-18

作者简介:姚凤(1988-),女,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