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萍
【摘要】 “一例到底”,是指选取一则恰当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以问题为思维的导火线,层层深入,完成教学任务。“一例到底”作为中职德育课的一种教学方法,有相较于其它教学方法的独特优势和特殊要求。
【关键词】 一例到底 案例教学 德育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1-016-010
所谓“一例到底”,是指在一堂课中,以本课观点为主线,选取一则恰当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依据教学内容与素材,设置递进式设问,让学生在讨论、分析材料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的教学方式。
一、合适案例的选编是达成目标的关键
“一例到底”的核心在于“一例”,这里的“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案例。因此,设计好贯穿整个课堂的这一案例至关重要。如何设计好这一案例呢?首先必须明确,选择案例、设置情境本身并非教学的目的,它只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在设计案例之前,首先要对授课内容进行全面梳理,确定教学重难点和主干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机构。
《奉献与人生》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识记人生价值的内容;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学生主动探究、讨论交流、教师点评补充,并借肋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学生在感知、体验、探究、联想和反思中充分理解奉献与索取的相互关系,提高对人生价值问题的是非判断能力。
在这一问题上,中专二年级的学情是:二年级学生已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有所领悟。授课班级为机电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爱质疑批判。不足之处是当前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以及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家中过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再加上在现代信息社会,由于多元文化的碰撞,不少学生受到一些负面文化的影响,不相信社会中有讲贡献的人,即使有,贡献也离我们很远,以至于只知索取,不讲贡献。
具体到《奉献与人生》这一课怎样设计?教师应该蹲下身来与学生对话,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中职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撷取生活素材,选择贴近学生的话题。基于时下热播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国梦想秀》这两档节目,最终选定了一条主线。爸爸这个形象是同学们密切接触的,所以选取中国梦想秀鞍山一位拥有50名孩子的爸爸。《奉献与人生》本课的主要设计思路明线是一一棵树的成长贯穿整堂课,暗线是以树喻人,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以树的形象表现出来,立体直观,阐明人生过程中索取与奉献、奉献与幸福的关系。
二、明确主线是案例序列设计的核心
好的情境设计出来以后,如何恰当使用,就要借助于问题,情境之下必有问题。如《奉献与人生》这一课,针对教材的主干知识、教学目标和内在逻辑结构,我设计了以下对应的部分:
第一部分:一棵树的形成
第一篇章:种子萌芽——因为被爱所以爱
第二篇章:幼苗成长——因为付出所以回报
第三篇章:开花结果——因为受益所以传递
第二部分:怎样成为一棵树
从现在起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小组讨论,请代表讲述本组观点)
第三部分:让我们长成一棵树
1.小树在成长
2.让我们一起成长:
三、逐层推进式问题达到理论升华
德育课的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教学真正的质量在于是否激活了学生思维,在学生的思维中究竟留下了多少痕迹。思维训练是课堂的核心,也是问题设计的核心。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观点的交锋,问题设计就必须有指向性、启发性和开放性,要有思辨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含量;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还应考虑问题的梯度和层次,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问题随着材料的展开逐步走向深入,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逐层推进式问题是指教师围绕某一主题设计情境,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课堂上多次呈现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围绕层层推进的问题展开探究、讨论,从而达成知识和情感目标。如本课设计的问题不是一次性呈现给学生,而是随着课堂活动的深入层层推进,逐一呈现。本课设置了“一棵树的形成、“怎样成为一棵树”、“让我们长成一棵树”三个部分。在“一棵树的形成”环节,初现情境,教师采用简单提问的方式,学生提炼出一棵树形成的三个阶段和原因,第一阶段:种子萌芽——因为被爱所以爱;第二阶段:幼苗成长——执着付出无悔坚持;第三阶段:收获幸福将爱传递。点出本课知识点,人生价值的概念和人生的真正价值的体现。以树喻人,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在“怎样成为一棵树”部分,再现情境,通过展示身边图片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回答如果要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从现在起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在“让我们长成一棵树”部分,三现情境,将本课所学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到行动中。学会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新世纪的中职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以外,更要运用一技之长,发挥自身优势奉献社会,创造和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一例到底”的情境设计与应用,就是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教学主线,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态势,就是以问题为思维的导火线,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展开,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自主构建成为可能。总的来说,“一例到底”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能够有效地实现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但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哲学·生活·职业(实验本)[S].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曾繁伟.“一例通”案例教学法应用探讨[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1):112-114.
[3]杨斐.“一例到底”——提高政治课堂效率[J].基础教育参考,2003,(5):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