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相互制约实现成功解脱——例谈多参数问题的处理策略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212300)刘少卿
近几年的高考题不仅重视了对含参数问题的考查,而且似有参变因素多元化的趋势,这些参数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此类问题分析要求高、思维难度大,学生常陷于盘根错节的参数关系中而无法理清头绪,或者难以确定突破方向而无从下手,或者盲目下手,因繁复不堪而后继乏力.如何引导学生从多重变化因素中解脱出来?应引起人们的思考、探索与关注.笔者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从诸多变化因素中恰当消去参数
解决含有多重变化因素问题的主导思想是善于洞察具体问题的特点,尽量减少参变因素.其途径之一就是恰当消参.
例1设a>b>c,且a+b+c=0,求抛物线y=ax2+2bx+c被x轴截得弦长l的取值范围.
二、从诸多变化因素中剔除假变因素
有些问题中变化因素纷繁复杂,但只要静心考察,便可发现有时某些似乎变化的因素只是“凑凑热闹”而已.其中有的是利用题设条件便可剥去变量的“外衣”而转化为可以待定的常数(即为假变数);有的尽管变化不定,而实质上对问题的研究没有丝毫的影响.如能排除这些“假变因素”,便能减少参变因素,揭开问题的本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例2已知直线l1⊥平面M于定点B,l2是平面M内过定点A而不过点B的任一直线,AB=a.在l1,l2上分别有动线段PQ=p,RS=q(p,q为定值).试问在什么情况下,四面体PQRS取得最大体积?其最大体积是多少?
三、从诸多变化因素中窥探不变因素
动中求静、变中求定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这在解决含有多重变化因素的问题中更有其特殊的功效.
例3当实数a,b变化时,直线l1:(2a+b)x+(a+b)y+a-b=0与直线l2:m2x+2y+n=0恒有一个相同的公共点.问点(m,n)应在怎样的曲线上?
四、从诸多变化因素中挖掘直观因素
对于“含参”问题一般较为抽象,解题中应充分运用函数的图像、善于根据数式构造图形、借助几何知识或抓住某些参数的几何意义等手段,力求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
五、从诸多变化因素中分清主变因素
多参数问题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元,我们在解题进程中,可视其中一个为主元,其余视为参数,便可降低思维难度,化多元问题为一元问题.
(1)求实数a的值所组成的集合A;
分析:本题含有3个参数a,m,t,可在不同解题阶段确立不同的主元,隐去另两个参数,即可化为单参数问题.
∵对x∈[-1,1],f′(x)是连续函数,且只有当a=1时,f′(-1)=0,以及当a=-1时f′(1)=0.
∴A=[-1,1].
六、从诸多变化因素中寻求制约因素
在诸多变化因素之间,往往满足某种特定的条件或存在某些隐含的制约因素,如能理顺有关变元之间的关系并且充分地加以运用,就可在“多参”、“多变”中穿梭自如,不至于迷失方向.
例6(2007高考江苏题)已知{an}是等差数列,{b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a1=b1,a2=b2≠a1,记Sn为数列{bn}的前n项和.
(1)若bk=am(m,k是大于2的正整数),求证:Sk-1=(m-1)a1;
(2)若b3=ai(i是某一正整数),求证:q是整数,且数列{bn}中每一项都是数列{an}中的项;
(3)(略).
分析:题中涉及的参数较多,有等差数列的公差d,等比数列的公比q以及m,k,令人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但如果考虑到⑴⑵所要证明的结论都仅与等比数列有关,而在已知首项的前提下,等比数列的关键制约因素是其公比q,因此可以认为q是众多变化因素中的制约因素,解题思路可紧紧围绕q展开.
证明:设{an}的公差为d,由a1=b1,a2=b2≠a1,知d≠0,q≠1,d=a1(q-1)(a1≠0).
(2)b3=a1q2,ai=a1+(i-1)a1(q-1),由b3=ai,所以q2=1+(i-1)(q-1),q2-(i-1)q+(i-2)=0,解得,q=1或q=i-2,但q≠1,所以q=i-2,因为i是正整数,所以i-2是整数,即q是整数.
设数列{bn}中任意一项为bn=a1qn-1(n∈N+),设数列{an}中的某一项am=a1+(m-1)a1(q-1)(m∈N+).
(3)(略)
综上所述,解多参数问题的着眼点在于减少变元个数,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由此出发,就可产生诸多解题策略.只要我们在减元转化上下功夫,就能突破多重参数之间的相互制约,实现成功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