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模考题的解法剖析及教学反思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越琦中学(312050)朱海英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312000)阮伟强
1问题的提出
近日,我校高三年级的一次模拟考试中,有这样一道考题:
图1
如图1,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A1⊥底面ABCD.四边形ABCD是梯形,AD∥BC,且AD=2BC.过A1,C,D三点的平面记为α,BB1与α的交点为Q.
(Ⅰ)证明:Q为BB1的中点;
(Ⅱ)若AA1=4,CD=2,梯形ABCD的面积为6,求平面α与底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本题以学生熟悉的棱柱为载体,图形规则、简洁,利于识图、想图.问题设置也平和、常见,所用解法均为立体几何的重要方法,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原则.然而,阅卷发现:学生的得分情况却不容乐观,“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较为普遍,更令人担忧的是:答卷中较多出现说理不清、逻辑混乱、想当然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在试题解法剖析的基础上,就目前(新课程背景下)的立体几何教学进行客观、冷静的反思.
2解题分析
该问入口较宽,方法多样,但综合法明显优于坐标法.
评析:此法的最大优势是不用添加任何辅助线,关键是证出直线QC和A1D平行.学生虽直观能看出这一点,但不知道如何推理.表现在:或是干脆不证;或是面面平行判定和性质定理运用时,条件没有全部列举出来,逻辑不够严密.
评析:此法因推理过程较长,学生“跳步”作答的现象较严重,既不符合逻辑推理的规范,也给评分造成了较大的障碍.
图2
评析:此法的关键是证出直线AB,CD,A1Q共点,学生大都默认了这一点,想不到也不会用公理3加以证明,导致推理存在很大的缺陷.
图3
证法4:如图3,延长线段CB至点F,使得FB=CB.过点F作FF1∥AA1,且FF1=AA1,连结AF,A1F1,B1F1,CF1,则底面AFCD为平行四边形,平行六面体AFCD-A1F1C1D1为直四棱柱,且平面A1F1CD就是平面α,点Q=CF1∩BB1,所以Q为BB1的中点.
评析:此法的关键是“补形”后,需说明一点:平面A1F1CD就是平面α,学生基本上避而不谈.另外,作法描述不清也较为普遍.
评析:很少有学生选择用坐标法来证,这个决定无疑是正确的.个别学生仍选择坐标法,但草草建系后便难以为继,原因有二:一是因引进字母太多,心理压力大,觉得运算会很麻烦,就选择放弃;二是四点共面的几何条件不能转译为向量应满足的关系(平常用得不多).
评析:此法的“向量味”更浓,突出的是基底思想和“回路”算法的运用,较之坐标法有一定的优势.但无学生选择,这恐怕与实际教学更偏重于坐标法有关,值得我们思考.
从所求二面角的空间位置看,作出其平面角还是常见、容易的.因此,本小题的求解也是综合法优于坐标法.
评析:令人惊讶的是,不少学生虽得出了正确答案,但推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就是想当然地认为∠ADC是直角,进而得∠ADA1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接下来,可以说凭口算就能得到答案.这无疑暴露了一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明显不足,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图形.事实上,ΔACD只有一边及高定,其形状并不定(∠ADC可取任意一个角),只是所求二面角的大小只与高有关,故能凑巧得到答案,但犯下的逻辑错误是用特殊代替一般的推证.
评析:此法的关键是借参数θ表示相关点的坐标,后续向量的坐标运算就变得简单.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习惯于直接设点的坐标,导致参数有3个,接下来,建立参数的关系式,感觉面积条件很别扭,不知如何用.另外,也有部分学生将∠ADC视作直角来建系,犯了上面提及的相同错误.
3教学反思
从解法的剖析发现,本题的难度并不大.那么,为什么学生会暴露出这么多的问题?原因恐怕在:学生对立体几何的知识、方法、思想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远没有达到本质的程度,解题模式化现象严重,对稍有改变的问题设置适应性差,逻辑推理能力下降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十分有必要就目前的立体几何教学做以下反思.
新课程中的立体几何的结构体系有了重大改革,目的是适当减轻几何论证的难度,降低立体几何学习入门的门槛,提高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但如果因这个变化,就认为《课标》降低了对推理论证的要求是不够全面的.只是与旧教材相比,《课标》对推理论证的要求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阶段、分层次、多角度的达到.另外,在立体几何初步中,由“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来获取相关的判定定理,虽不要求证明,但也不能仅停留在观察、实验操作等层面上,其间应加大“说理”的成分,让学生更信服.若有学生表现出想“证明”的热情与欲望,教师更应保护与支持,并进行必要的说明与引导.面对直观容易判断的结论,能要求学生证明一下,教师再着重强调,适当示范,通过推理案例来强化推理语言的书写,逐步使学生养成缜密的推理习惯,实现“脑能呈现、口能表述、笔能书写”的效果.
的确,向量兼具代数与几何的双重身份,通常可以省略构图的繁琐,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向量法在增加运算的同时,也大幅减少了几何推理,久而久之,学生的眼中只有计算求解,没有逻辑证明.教材中的定义、公理、定理、推论等立体几何知识,只能成为学生脑海中的模糊记忆,说不清楚、讲不明白,更是用不顺手.因此,立体几何教学应以综合几何为基础,与向量几何相互配合,“两条腿走路”,既能真正落实几何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又能使一些繁难的几何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立体几何复习的一般顺序是:先立体几何初步的内容,再是向量方法.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不能割裂,应贯穿始终.具体可突出:(1)充分利用模型.要始终如一地发挥模型在立体几何学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丰富的立体感,让学生感受空间图形是各种实物的进一步抽象,增强空间图形真实感,为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2)加强对三视图的教学.要求学生:首先能依据三视图讲得出几何体的大致结构、名称等;其次,一定要画出相应的直观图(实际教学中常被疏忽);第三,依据直观图,将探知的结果与三视图对比,以确保准确无误.(3)在向量法的运用中,无论是建系,还是向量结论翻译成几何结果,一定要让学生不断回到图形,进行验证与识别,做到先识图再算,边算边识图、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