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动机制的高校与社区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2016-02-19 08:00陈龙涛尤世红
关键词:社区文化解决途径

陈龙涛 张 帅 尤世红

( 1.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四平 136000;2.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



基于互动机制的高校与社区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陈龙涛1,2张帅1尤世红1

( 1.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2.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

【摘要】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两种不同群体文化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需要,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通过互动融合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热情、解决学生于社会中表现出的就业难、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促进社会文化健康稳定的发展。但高校与社区文化融合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可以通过政府、高校及社区相互沟通协作,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并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互动发展。

【关键词】高校文化;社区文化;融合意义;解决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1]。文化传承的主要传播者为高等院校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主要在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中进行。高校文化的主要参与者是高校学生,主要场所是学校, 核心目标是关心爱护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塑造健全人格。主要建设重点是完善人类文明的社会性文化,本质是人文素养与行为文化的协调发展;社区文化是在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在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生活在其中的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共同劳动中集体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既是一种“家园文化”, 又是一种区域文化。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是社区文化主要参与主体,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与社会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对发展和谐文明社会越发重要。

一、 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发展进程

高校与社区之间相互交流和发展,可以更好地配合完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高校是精锐师资的聚集地,反映社会的学术等级。社区是社会群体人员和社会组织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场地,可以更好地满足其精神文明需求。高校与社区互动既能够提升社区的精神文明高度,也能够为高校输送了优秀的后备力量。

(一)高校与社会关系的发展

中世纪后半期是大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大学继承与发展了古典大学的优秀传统,但其职能仅是传授课程理论知识,而此时理论与实践是相对独立的,从而使高校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间接的、低层次的。在这一阶段,大学是脱离于社会传授知识的高等学府,主要特征是学术传递。大学发展的第二阶段提出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理念,大学承载了发展科学的新职能,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组织,为大学走出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奠定了基础[2]。科研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而社会进步也能为科研创新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两者相辅相成。在这一阶段,高校与社会间的关系更加的密切,为第三阶段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产生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这既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反映了发展科技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社区的产生为高校社会功能建立了服务对象[3]。通过以社区文化教育发展为媒介,扩大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强化了高校的社会职能,使高校融于社会,直接为社会服务。 政府、社会、企业与高校也逐渐发展成为相互渗透、共同合作的开放型组织。

(二)高校与社区融合的发展

高校是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高校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交流与融合是社会和谐发展稳固的基础。其交流与融合大致经历下面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校被称为“象牙塔”,脱离于社会,与社会完全隔绝,高校主要体现在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高校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多为古典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却鲜有实践知识和社会经验。学生学到的是书本上已成历史的内容,并无与时代呼应的知识。第二阶段,为解决“城市病”的问题,高校首先迈出了步伐,通过内部改革与外部服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搭建服务于社会的基本社区平台。由于没有标准的体制和明确的规定,高校援助并不能使社区状况得到改善;相反,高校的加入使得社区情况更为复杂和繁琐。这种状态使得社区要考虑高校的承接能力,而高校却无暇顾及社区的实际处境。第三阶段,高校与社区沟通融合阶段,学校有较好规划地参与到社区管理与发展中,社区资源注入高校。学校为社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社区成员与社区的核心凝聚力得以加强。

二、 高校与社区互动机制作用

(一)培养服务社会的理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与社区管理理念、文化交流等相互渗透,不仅能够促进高校进行相应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还能够使社区各项发展得到高校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同时社区发展也能为高校提供社会实践平台。通过与社区的互动,高校能够体验到社区发展所产生的价值,能够检验高校办学是否与社会需要相符合,在互动中产生“双赢”,增进双方的融合关系,并最终使高校服务社会理念深化及创新,促进高校进一步开放。同时,社区实践服务使学生更好地把专业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树立起服务意识,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极大地满足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勇敢地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将学生从一个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社区服务的积极提供者。此外,学生在与社区成员广泛交流沟通过程中,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到集体与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合作意识。学生在学习期间,往往是与社会生活脱离开来,而社区服务的功效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生活,进而在正式踏入社会之时能够更好地融入和适应。

(二)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高校与社区互动使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将社区文化的精髓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与自身实际情况相互融合,促进高校文化向本土化及多元化发展[4]。在亲身实践中,学生可通过自主策划活动方案与实践,使自身知识、能力得到增强,将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际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运用等过程中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对所掌握知识运用得更加科学性、合理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服务社区,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职业的社区成员并与之沟通交流,使其更好地认识所学知识与职业的相关性,形成多样的职业期望,同时对如何实现梦想会有更切实的认识,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助于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在高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在社区实践的运用,可以实现对自身知识的查缺补漏,进而达到全面发展。此外,学生通过自身经历,可以动手设计更加有助于社区发展的工程项目及环境规划等专业性程序,更好地服务社区及社会。

(三)建立学生职业规划,解决高校就业难问题

高校在与社区互动中可以掌握社会所需人才的整体情况及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科目设置,加快更新高校知识,建设合理的知识体系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增强学生竞争力,使其可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潮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由于缺乏社会实践、对社会工作生活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初往往遭遇许多求职碰壁情况,导致自信心遭受重创,很长时间无法恢复。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过程,可以改变学生心中对社会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对自身状况的比较分析,找到与自身性格特征及知识水平较为符合的职业,避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错误的思想,与工作失之交臂,从而提高就业率。同时,通过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可以形成特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使其毕业后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减少从学校到社会过渡期。社区互动能够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联系社会实际、在实践过程中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和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具备良好的竞争力。

(四) 推动社区综合实力建设,升华社区文化精神

社区在不断发展中根据自身所处环境及特点形成一种共同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是在长期行为活动中形成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反映,决定着成员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即形成了某一种共同的“社区精神”[5]。社区文化等多方面建设受社区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高校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将高校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融入到社区文化的形成及思路的拓宽过程中,在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中作为引导者。高校文化力塑造的整体形象对社会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6],可以作为促进者,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加强社区成员间的交流与联系,反馈对社区发展的愿望及自身的需求,使社区居民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促进社区的良性发展。

三、 高校与社区文化融合过程中主要问题

(一)资源共享互动环节薄弱

经济发展过程中多方面利益的交杂,阻碍了高校与社区的资源合作与共享;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通常认为学校教育资源比社区教育资源更具优越性,社区教育资源仅被视为补充,忽略社区教育资源发展多维效应[7]。在当前社区与高校的互动中,社区很难接触到学校资源,只体现在高校一些如体育文化场所的有偿使用等,高校所具有的知识理论等多方面内容很难融入到社区的文化发展建设中。同时,二者之间的交流与发展缺少法律体系提供保障。在社区和高校在互动过程中缺少有法可依的交流程序,相关部门没能及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保障高校与社区互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高校没有设立专职与社区对接组织机构,社区也没能组建参与高校文化交流学习的负责部门,两者缺乏沟通联系及必要的体制保障,因而高校参与社区的交流活动或社区参与高校的交流活动都具有临时性,变动性很大。

(二)缺乏相关政策及可操作解决措施

由于高校与社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处于低水平阶段,社区只能提供高校实践场所,保障高校相关后勤供给及附近环境维护等。高校未制定具体与社区文化交流的相关管理政策,社区成员参与高校文化活动的权力受到限制。同时,政府对高校的指引和其自身对社会需求的理性认识还不完善。此外,高校的社区服务没能有效地针对社会弱势团体,比如对农村务工人员的服务不多、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社区服务不足、城市流动人口的再教育培训和对新知识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高校社区互动不能惠及到每个社区成员而是以本市常住人口为主体。而在当前环境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耕地被占用、住房紧张、社区人口流动性较大,为高校与社区互动制造了难题。但以现在大学与社区文化互动的层面来看,政府的重视度和相关的政策支持仍杯水车薪。

(三)专业化发展尚未成熟

我国与欧洲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高校与社区文化的整合机制起步比较晚。在欧洲,牛津大学从中世纪开始就与牛津城之间发生一系列火花碰撞;在严格遵守学院主义的耶鲁学院19世纪美国的教授本杰明.西里曼第一次提出社会服务的理念;日本于90年代就开始倡导“学社融合”计划。显而易见这些国家在高校与社区互动方面早就初现端倪,相比之下更成熟,专业化程度更高,而我国起步晚,社区的建设发展正在逐步提高,高校与社区之间缺乏相应健全的配合机制,而且城乡人口发展比例不平衡也是影响社区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此外,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专业化知识储备不足也是问题所在,通过开展有效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综合水平尚未系统化。

四、加强高校与社区文化融合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政府-高校-社区三维一体发展融合体制

1. 政府相关部门参与建设并组织沟通协调

高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不仅有利于社区对自身的发展,同时带动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政府应该成立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宏观调控和树立服务的观念,架起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桥梁。同时,政府部门必须积极出台相应政策组织高校力量和社区力量共同开发互动项目,制定合作的具体方案,引导高校与社区协调发展,促进社区建设,实现由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

2. 高校起主导作用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

高校是文化继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应该担负起向社会持续不断提供文化活水的责任重担,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源远流长的影响。在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发展前提下[8],高校应用其积极健康、独具一格、科学文明、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去引导社区文化积极发展,对社区文化予以多方面、多层次、立体化的辐射引导。高校应利用文化发展创新所产生的新方向对社区文化进行不断渗入和影响,这种渗透促进社会文化及精神文明发展,在与社区互动中提供导向性,推动社区文化发展,将开放互助的理念融入到社区建设中。

(二)创建二维度的文化建设互助模式

1. 高校为社区建立教育及培训基地

社区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多角度的支持,高校是除政府外最适合的资助者,高校通过以雄厚师资为代表的软件实力及各种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建立起为周边社区服务的教育及培训中心。在不影响正常的高校教学活动的情况下,社区管理者与高校相应对接管理部门沟通协商定期为社区成员开展教育培训互动活动,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将校园文化融入到社区教育中。使得优秀的校园文化在社区中不断互动推广,提升社区文化建设。在现代社会中,与“文盲”相比“科盲”在社区成员中现象明显,高校可以围绕社区成员在工作及生活中所面临的需求,全面地展开教育服务,社区居民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态礼仪知识、时事政治知识等多方面知识,使社区成员快速更新观念,掌握现代知识,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

2. 社区为高校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有效的融入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是高校培养学生的宗旨。实践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可以有效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将学生实践基地建立在社区中可以使学生把最新的各领域知识第一时间传播到社区中,学生在深入基层中得到自身的锻炼。通过与社区居民互动,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社会经验,尤其对于高校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创办多种文化实践活的同时,也为高校与社区文化交流提供交流机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交流、碰撞、融合、创新探寻出高校与社区文化融机制的最有效发展途径。

(三) 完善高校与社区文化融合发展的保障机制

1.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实现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关键是要建立经常性工作机制[9]。高校与社区在制定文化建设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发展的长效持续性,首先高校应设置专门协调管理机构直接负责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规划与管理。同时,社区应指派专人与高校主管部门实施对接工作及评估具体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制定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具体时间及频率,确保活动的长期持续性。此外,要建立起监督保障长效机制,在高校及社区相关管理部门内可以建立由不同社会群体组成的特定机构,例如记者、政界人士、社区管理者、知名学者及部分学生,参与指导与监督。

2. 强化联动保障机制

社区文化等诸多方面建设是以高校提供多资源与技术为支持和保障,强化高校与社区联动创新发展模式是保障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高校与社区的互动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高校较为主动进行策划与实施,而社区方较为消极被动,仅仅是配合高校开展文化建设活动,缺乏联动,导致高校积极性降低。因此,强化联动保障机制尤为必要,通过联动明确高校与社区的职责,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规范,保障其融合发展的正常的进行。

(四) 利用“互联网+”服务创新融合发展社区与高校文化

“互联网+”是当前热门讨论为话题,利用“互联网+”服务是创新融合发展社区与高校文化的新思路。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今天社区服务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将社区管理及功能更好创新化改革,更好地完成社区文化建设,同时将校园文化更好与社区传统文化相融合。使网络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10]。在社区的主导文化建设中,多以中青年为主,恰恰这个群体也是日常使用网络信息的主要成员,社区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微信平台、QQ群等相关网络媒介将社区的主要成员联动,进行文化的宣传及普及。高校可以借此平台将最新的文化科研成果及社区成员所关注的最新社会热点问题给予解读诠释,通过这种网络平台及时有效的进行沟通交流,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将社区整体发展水平提升。此外,通过网络平台,社区居民可以进行讨论、提出社区发展建议及群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与责任感,提升社区工作时效,更好的完成社区文化等多方面建设。

参考文献

[1]田浩.共生理论视角下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协同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5(2):30-33.

[2]袁媛媛.高校与社区互动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6.

[3]张湘富,顾鸿鹄.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浅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2(1):59-60.

[4]石晓霞.试论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J].教育探索,2014(5):21-23.

[5]刘庆龙,冯杰.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9-23.

[6]柳礼泉,胡港云.新常态下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基于文化自觉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5(4):10-14.

[7]李焰.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联动发展新机制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1(6):36-38.

[8]刘铁芳.大学文化建设:何种文化如何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1-16.

[9]柏林.互动:高校文化与社区和谐发展的驱动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61-63.

[10] 互联网+文明创建之“社区路径”[N].安徽日报,2015-08-06(011)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Universities Culture and Community Culture

CHEN Long-tao1,2,ZHANG Shuai1,YOU Shi-hong1

(1.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Jilin, China;2.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uhhot 010019, Inner Mongolia, China)

Abstract:Campus culture and community culture ar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group cultures. They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Meanwhile they also have some relationship. It must be the tendency to establish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by combining the two cultures. Students will be educated to serve the society through interactive fus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helpful to enhanc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mprove their innovative abilities, develop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also solve the problems of hard employ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re will be some problems.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community can 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set up corresponding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use the modern internet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ve.

Key words:Campus culture; Community culture; Fusion significance; Solutions

收稿日期:2015-12-07

作者简介:陈龙涛(198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助教, 博士在读。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教育。张帅(1986-),男, 山东聊城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等体育教育。尤世红(1971-),女,吉林四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科“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吉林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GH12154);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学教育与高校学生品德教育融合研究(2015BS1)。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16)02-0066-05

猜你喜欢
社区文化解决途径
切中肯綮,打开社区文化活动的“马达”
宁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
甘南藏区“和谐”社区文化构建
互联网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思考
浅析企业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及化解对策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社会保险争议解决途径探究
电网规划设计与改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浅析实习大学生的权益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