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2)
苏东剧变后美中学者关于美国对古巴政策研究综述
许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与冷战时期相同,苏东剧变以来美古关系依然是学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两国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和悬殊的力量对比,美国在两国关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美国对古政策是影响美古关系的关键因素。学界对苏东剧变后美国对古强硬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成因、政策评价等方面。近年来奥巴马政府对古巴政策的转变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20多年来此项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某些问题上还需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苏东剧变;美国;古巴;政策
1959年古巴革命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差异极大的价值取向,更由于美苏冷战这一国际背景,美古关系一直都是国际政治领域的一个热点。苏东剧变使世界步入后冷战时代,美古关系也随之变换了背景。由于两国间悬殊的力量对比,美国在美古关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美国对古政策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苏东剧变后大部分时间里,遏制、制裁一直是美国对古政策的基调,学界对此没有疑议。虽然有学者提出美国政府采取的是“双轨”政策①,但并不否认制裁是美国对古政策的主要方面。近年来奥巴马政府对古巴政策的转变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对于苏东剧变后持续20多年的强硬政策,笔者在梳理相关政策成因的国内政治分析模式、政策成因的其他分析视角、学界对政策的评价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和建议。
一、国内选举政治的解释模式
在美国对古政策研究中,强硬政策的成因一直是学界着墨最多的一个问题。相关学者从国内政治、国家传统战略、国家自我认同、理念和价值观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中,国内政治角度的解释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解释模式。
多数学者从美国国内选举政治的角度来解释对古强硬政策的形成,认为冷战结束后,古巴对美国安全已不构成威胁,很大程度上美国对古政策已不再是外交问题,而是内政问题。冷战后,美国对古遏制政策是国内选举政治的产物。②这种选举政治——或利益集团政治——的解释模式是学界在政策成因问题上的基本分析框架。如美国学者豪尔赫·多明格斯(Jorge I. Domínguez)认为,美国政府的对古政策主要是基于国内选举政治而做出的,冷战后美国国内选举政治大大束缚了政府对古政策的制定。③中国学者马萨认为,美国国内的古巴移民强硬派保守集团是影响美国对古政策的一个重要角色。在选举政治条件下,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此集团在美国对古政策的制定上发挥着重要影响,是坚持封锁和孤立古巴的中坚力量,其不仅与美国政府对古遏制政策一致,而且推动美国国内反古反共浪潮走向极端。④陈泉、宋晓平同样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对古巴实行封锁、孤立、颠覆政策是选票的需要。⑤上述几位学者认为在对古政策制定中,国内利益集团对政府有绝对的影响力,因此可将此类观点视为利益集团政治解释框架內的一种单向性的解释方式。此外,徐世澄、郭宪纲等人虽然没有专门从利益集团政治的角度进行阐述,但都认同选票因素对美国对古政策产生的影响。⑥
乔纳森·史密斯(Jonathan C. Smith)以其对1994年8月美国对古政策转变的研究为依据,对“利益集团→政府”的单向解释模式提出疑议,认为此模式不足以解释冷战后美国对古政策选择。他从利益集团与政府相互作用的角度,为解释美国对古政策进行了努力,认为在对古政策制定过程中,总统(政府)和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是相互的,美国政府并没有成为利益集团的俘虏。出于争取支持的考虑,总统在制定政策时会对利益集团做出一定的妥协,但这种妥协是有限的。史密斯认为,州政府与联邦政府间的博弈、总统的管理模式与危机处理方式、总统的性格特征、总统及其管理团队的过往经历等因素,都会影响美国对古政策的制定和演变。⑦
沃尔特·范德布什(Walt Vanderbush)、帕特里克·黑尼(Patrick J. Haney)同样没有停留于“利益集团→政府”的单向性解释模式,而是在此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冷战前后总统与国会在对古政策制定上影响力的消长。他们认为,冷战时期美国对古政策主要受总统权力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政策与国内政治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使国会和利益集团更加积极介入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他们认为,上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的主动权经历了从总统向国会转移的过程,国会地位的上升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赫尔姆斯-伯顿法”的出台将对古制裁全部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总统在对古政策上的自由裁量权大为减少,这标志着国会成为对古政策制定的主导力量。⑧在另一篇文章中,他们就总统与国会在对古政策制定中的关系进行了补充,认为国会的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总统毫无影响力可言,总统和国会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在对外政策制定中,国会的作用给人以深刻印象,但是国会的局限和行政权力的优势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⑨
苏珊·埃克斯坦(Susan Eckstein)考察了1992—2004年间美国对古政策演变与总统选举周期间的对应关系,认为总统选举周期导致了对古政策的周期性。在大选年,总统候选人为了赢得选举,而迎合古裔美国人中强硬派保守集团的政治诉求;在非选举年——尤其在对古政策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时,总统可能会摆脱国内选举政治的影响而灵活决定对古政策的实际执行程度。作者认为,选举政治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古政策一直摇摆不定、缺乏连贯性的原因。⑩
综上,在利益集团政治分析框架内,相关学者分别从利益集团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利益集团与总统(政府)的博弈、总统与国会影响力的消长等方面,对美国对古政策的成因进行了解释,并从古裔美国人内部的人口结构、政治态度的代际差异等方面入手对其政治诉求的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
二、关于政策成因的其他分析视角
在政策成因上,除利益集团政治解释模式外,随着研究的全面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持一种综合性的解释倾向,并有学者开始从国家传统战略、国家自我认同、理念和价值观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三、对强硬政策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四、关于近年来美国对古巴政策转变的研究
奥巴马第二任期内,美国对古巴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奥巴马政府放弃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对古强硬政策。学界对这一政策转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转变的原因及政策走向等方面。
在研究近来美国对古政策转变的相关问题时,美中学者的基本关注点是不同的。美国学者更多从促进古巴民主化的角度来谈美国对古政策转变的意义,而中国学者更多从古巴经济发展机会的增多、美洲国际关系的缓和等角度,探究美国对古政策转变的意义。美国学者的主要关切在于美国通过互惠交往来促进古巴的民主改革,而中国学者的关切主要在于,古巴如何能在享受与美国关系正常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保证执政的稳定和国家安全。中国学者在对美国转变对古政策持欢迎态度的同时,也表示了必要的谨慎。
五、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关于苏东剧变以来美国对古强硬政策的研究,由于时间较短,尚不足以将相关研究按纵向时间顺序划分阶段,但不难看出20年来此项研究的逐渐深入。例如,在政策成因问题上,从最初利益集团政治的解释,到兼顾国内外利益诉求的综合解释,以及从美国传统战略、思维方式到价值观等视角进行的解释。仅就国内选举政治的解释框架而言,从最初的“利益集团→政府”的单向性解释,逐渐关注到选举政治背景下利益集团与政府的相互作用、总统与国会对政策影响力的消长等问题;从最初关注古裔美国人中的保守派,到进一步将古裔美国人中不同政治态度与利益诉求、人口结构的演变、政治态度上的代际差异以及发展趋势等问题纳入研究视野。关于近来奥巴马政府对古巴政策转变的原因和政策走向,学界主要从美国国内政治、国际战略等视角进行了分析研究。
在美国对古巴政策研究领域,中美学界间存在一定差距。从原始资料的利用上来看,美国学者的成果中有更多基于一手资料的个案分析,国内学界由于对原始资料掌握相对困难,在一些问题上往往泛泛而谈,难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由于对一手资料掌握不够充分等原因,在观点的创新性上也稍逊一筹,这点已在上文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
总的来说,已有的研究尚存不足之处,对某些关键问题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例如,在政策形成问题上,利益集团政治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是学界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解释框架,但对于相关利益集团——古巴裔美国人社区——内部的年龄机构、人口来源、政治态度结构的演变史,及其发展趋势等关键问题的深入研究还比较少;对于古裔美国人融入美国政治生活的过程、古裔美国人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以及利益集团与政策制定者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尚缺乏大量的深入研究,而对于利益集团政治的解释框架来说,搞清楚这些问题无疑是非常关键的。在政策评价问题上,如上文所述,不同学者间的认识差异很大,呈现两极化的特点。就禁运政策对古巴经济的影响而言,或认为它对古巴经济影响不大,此举无助于对卡斯特罗政府施加真正的压力,或认为禁运对古巴经济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使卡斯特罗政权在经济上陷入困境,从而起到了推动古巴经济改革的作用。但无论是反对禁运还是赞同禁运的学者,在其行文过程中逻辑推理都远多于事实论证。事实论证的不足,很容易形成辩论双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的局面,使学界在这一议题上产生大量的无效对话,同时使认识的真正深化变得困难。所以,不能只停留在逻辑推理的层面,而应在采集大量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和精细化的分析。笔者经考察发现,美国对古政策研究领域相关学者的学术背景,几乎清一色为国际政治专业,而进行事实论证则需要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或许正是此领域研究者的一个弱项,但这也恰恰是此项研究的一个学术生长点。
从研究者的思想倾向上看,美国学者无论在政策成因上持何种解释,对政策结果持何种评价,对未来政策走向有何种建议,他们在基本思想倾向上大都认为政治民主、经济市场化,是古巴未来应该走向的目标。而中国学者更倾向于以中国的改革现实为坐标来评价古巴改革,并对古巴在国内改革上的谨慎举措持理解和同情态度。这是中美学界在思想倾向上的一个比较显著的差异。
注释
①Walter Russell Mead. Rum and Coca-Cola: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ew Cuba[J]. World Policy Journal, 1995,12(3):29-53.
②美国学者Jorge I. Domínguez、William M. Leonard、Lissa Weinmann,中国学者马萨、陈泉等均持此观点。
③Jorge I. Domínguez. U.S. Policy toward Cuba in the 1980s and 1990s[J].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1994,533:165-176.
④马萨. 美国的古巴移民社会[J]. 拉丁美洲研究,1994(3):37-40.
⑤陈泉. 封锁古巴:美国国内政策的需要[J]. 国际观察, 1994(6):16-18. 宋晓平. 美国的古巴政策矛盾重重[J]. 世界知识,1995(13):22-23.
⑥徐世澄. 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战后美国对拉美的干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11-213;徐世澄. 卡斯特罗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39-240;郭宪刚. 美国对古巴制裁已为强弩之末[J]. 国际问题研究,2000(4):38-40. 李晓岗. 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J]. 拉丁美洲研究,2001(2):39-45. 齐峰田. 奥巴马当选后美国与古巴关系走向[J]. 拉丁美洲研究,2008(6):22-25. 张文宗. 古巴裔美国人与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制裁政策——以《古巴民主法》和《赫尔姆斯伯顿法》出台为例[J]. 兰州学刊,2008(2):3-7.顾婷婷.古巴裔美国人的政治发展及其演变[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4):5-8.
⑦Jonathan C. Smith. Foreign Policy for Sale? Interest Group Influence on President Clinton’s Cuba Policy, August 1994[J].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1998,28(1):207-220.
⑧Walt Vanderbush. Patrick J. Haney. Policy toward Cuba in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J].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999,114(3):387-408.
⑨Walt Vanderbush. Patrick J. Haney. Clinton, Congress, and Cuba policy between two codifications: the changing executive-legislative relationship in foreign policy making[J]. Congress & the Presidency, 2002,29(2):171-194.
⑩Susan Eckstein. 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 The Cuban Ethnic Electoral Policy Cycle[J]. Latin American Politics & Society, 2009,51(1):119-148.
孙岩峰. 美古关系“大转弯”:西半球战略格局有变?[J]. 世界知识,2015, (1):36-37. Danielle Renwick. Brianna Lee. U.S.-Cuba Relations[EB/OL]. (2015-8-4). http://www.cfr.org/cuba/us-cuba-relations/p11113.
参考文献
[1]Domínguez, Jorge I. U.S.-Cuban Relations:From the Cold War to the Colder War[J]. Journal of Interamerican Studies & World Affairs,1997,39(3):49-75.
[2]徐世澄. 冲撞:卡斯特罗与美国总统[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3]徐世澄. 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4]孙光英. 美古关系大转折的原因及影响[J]. 军事文摘,2015(3):25-29.
[5]孙成昊. 美古关系缓和及其影响[J]. 国际研究参考,2015(4):1-6.
[6]Piccone, Ted. On Cuba, Obama Goes Long and Castro Holds On[EB/OL]. (2015-2-22).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ted-piccone/on-cuba-obama-goes-long-a_b_6372054.html?utm_hp_ref=world&ir=WorldPost.
[7]Dunning, Jeffrey. The Helms-Burton Act: a step in the wrong direction for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Cuba[J]. Journal of Urban and Contemporary Law , 1998,54:213-237.
[8]Giuliano, Maurizio. The United States’ Embargo and Cuba’s Foreign Relations: Missed Opportunities for Democratization[J]. Democratization,1998, 5(3):181-199.
[9]Rubenzer, Trevor. Campaign Contributions and U.S. Foreign Policy Outcomes: An Analysis of Cuban American Interes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1,55(1):105-116.
[10] 肖枫,王志先. 古巴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 洪育沂. 拉美国际关系史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12] 赵学功. 当代美国外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3] 索洛莫·本·阿米. 奥巴马古巴破局的意义[J]. 领导文萃,2015(9):34-36.
[14] 杨令侠. 加拿大和美国对古巴政策的分歧[J]. 史学月刊,2000(5):99-109.
[15] 刘家海. 美国对古巴的封锁[J]. 国际论坛,2002(5):39-44.
[16] 张凡. 古巴—美国关系50年四题[J]. 拉丁美洲研究,2009(1):32-38.
[17] 黄觉雄. 美古关系正常化动因与前景探析[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Review on Perspectives among American and Chinese Scholars about the US Policy towards Cuba after the Upheaval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XU Fe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27, China)
Abstract:As the same as the cold war peri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uba after the upheaval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has been a hotspot issue in academic circles. Because of the special geopolitical relationship and the apparent power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merica is in an absolutely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two countries’ relationship.US policy toward Cuba is the key factor which impac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research on US policy toward Cuba mainly focused on the cause of policy, policy evaluatio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so on. In recent years,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policy shift toward Cuba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academic research. The research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but it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in some problems.
Key words:The Upheaval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Cuba; Policy
收稿日期:2015-11-04
作者简介:许丰(1985-),男,汉族,河北井陉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拉丁美州问题。
【中图分类号】D8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16)02-0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