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 徐国庆
新职业主义时代特征下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策略
□张宇徐国庆
摘要:新职业主义时代特征下,随着技术革新和全球化竞争的激烈加剧,工作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如工作中知识含量比重增长,工作不断增加高技能劳动力需求,职业分工出现两极化,小批量、柔性化生产方式促使工作生产组织内部发生变化等等。职业教育要顺应这些时代变化与挑战,特别是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过程中,注意依据任务分析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在职业能力中渗透职业素养、根据职业变化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及按照模块形式组合课程。
关键词:新职业主义;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急剧变化,“新职业主义”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21世纪,新职业主义时代下技能型技术变革,对工作世界中的职业内容和要求产生变化与挑战,促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新一轮的改革。
(一)工作中知识含量比重增长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贸易边界和壁垒逐渐被打破,全球经济开始相互渗透,加剧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满足消费者与日俱增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在生产中越来越强调创新能力,这种对创新的强调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对知识本身的获取,“知识工人”、“新知识经济”等词语应运而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之间的较量不再是其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本身,而是其所掌握的知识与技术程度是否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货物与服务发明、生产、分发与市场化。在这种生产模式下所需要的知识类型不同于教条化的、同质的、等级化的传统科学知识,而是能经受技术考验的、跨学科、异质化的知识,需要大量参与者共同合作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1]。因此,员工具备快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成为目前工作环境下重要的素养之一,工作岗位并不是特别关注员工入职前具备多么高深的学问,而较为关注员工能否在工作过程中的合作创造和建构新的过程知识,重视“高阶”技能的重要性,包括沟通交流、问题解决、推理等能力。
(二)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新职业主义时代,技术在企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所有工作都越来越具有技术的性质,尤其是数字技术领域的进步,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复制有价值的思想、创见和创新。如果一个职员在一小时内所做的工作能够被一台机器以一美元的成本完成,那么一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雇主将不会为那份工作开出多于一美元的工资。除非这位职员能够接受一小时一美元的工资,否则他将面临寻找新的生存之道。而新技术对工作世界的长期影响,将会导致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逐渐被机器自动化所代替。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凭借他的远见卓识、天赋才能或者熟练技能找到为上百万新一代使用数字技术的消费者服务的渠道,那么他在这场技术变革过程中将会成为赢家[2]。在此过程中,高技能劳动者胜出,而低技能劳动者将被机器淘汰。技能型的技术变革使得对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高级技术水平的劳动者的需求相对增加了,而对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的需求相对减少。
(三)职业分工出现两极化
在最近一些年,随着像薪资管理软件、工厂自动化、计算机控制机器、自动化存货管理和文字处理等技术被用于日常工作,办公室文员、工厂工人以及从事机械式样、信息处理加工工作人员的很多工作都被替代。对此现象,有学者将工作分成一个二阶矩阵,即:认知类的工作(类似脑力类的工作)和体力类的工作,程序性的工作和非程序性的工作。他们发现,对程序性工作的需求已经大幅下降,不论这种工作的性质是认知性的还是体力性的。这种状况导致了工作的两极分化:对中间收入的工作需求急速下降,而对非程序性的认知类工作(比如财务分析)和非程序性的体力类的工作(像美发工作)需求相对旺盛[3]。除此之外,像大数据分析、高速通信和快速成型等技术则放大了更加抽象的数据分析与推理因素,进而增加了工程师们的设计和创造价值。这种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实际效应是,降低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而相应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四)工作组织内部发生变化
新职业主义时代下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以及由此应运而生的潜在的竞争和挑战,造成工作组织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小批量、柔性化生产正在逐步取代流水线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工作不断进行重组,包括精益化生产以及消除多层次管理、工作组织形式的柔性专业化,以及重视生产过程中的创新与高效。生产组织内部分工逐渐加剧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离,即作为专家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设计的生产系统,将较少地依赖其他员工的知识与技能。专业化的科学管理被广泛地应用到制造业、服务业等其他领域,而来自于这种生产系统及其主要专业化分离形式的挑战取决于所有员工的创新贡献。现代职业更多的是一种组织的工作,即依靠团体合作完成,而不是个体独立地工作,设计师在设计一项产品时,不仅要具备设计产品的能力,而且应具备更宽泛的能将设想的生产产品与生产工艺相结合的其他方面的技能,以确保所设计的产品符合生产工艺的实际水平;同样,作为生产线的工人除确保进行生产加工以外,也要能够与设计者合作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难题[4]。此外,一线生产者还应具备多种通用技能,包括个人技能或软技能,如独立性和进取心等职业素养。
“新职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时代特征和教育思潮,其着眼于企业生产需求对工作技能提出的行为规范,并不断地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形式、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作为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性文件,它关系到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专业教学以及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和质量,在面对新职业主义下工作环境变化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在建设过程中势必要进行新的定位与考量。
(一)加强理论与实训一体化
新职业主义教育理论旨在强调接受学校教育获得的经验能够直接迁移到工作世界,促进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整合。随着职业知识与工作任务的关系逐渐变得模糊与不确定,而这种工作任务越是不确定,越需要工人具备更多的与具体工作情境相关的经验知识。为避免学生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缺乏实践经验等情况,亟待加强职业教育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5],使学生学会迁移,将岗位技能逐渐转化和融合在通用和扩展(迁移)技能当中,职业教育课程要关注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注意校本学习和基于工作的学习与实习的平衡。如护理专业教学标准中涉及为患者进行血液透析这条职业能力中,必然需要学生掌握透析操作原理知识,掌握对患者心理的疏导、健康宣教、感染的预防等医学基础知识内容,这就要求职业能力的描述要体现原理性知识和操作技能之间的整合,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在反复的技能操作训练过程中掌握相关操作原理知识,进而逐渐提高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技能,更需要综合应用各种理论知识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二)强调职业能力素养
相对于传统的职业教育而言,新职业主义提出职业教育要转向具有宽泛的、基础性的和整合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目标旨在帮助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高标准的学术知识,帮助更多的学生为进入高生产、高报酬和其感兴趣的职业生涯获得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学习者应对未来的挑战和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世界,顺利实现工作场所转换,使工作场所成为终身学习的安全避风港[6]。因此,新职业主义下的职业教育从对工作的关注逐渐发展到对人的关注,关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学生升学以及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因此,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课程模式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所采用的对工作任务的穷尽式分析思路将不再适合目前的课程开发,而英国的能力本位的课程思路可能更适合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新职业主义时代,技术在企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几乎所有工作都越来越具有技术的性质;工作组织模式中小批量、柔性化生产正在逐步取代流水线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因此,与之前过分关注从业者的技能操作相比,更为重视其职业素养等通用技能的发挥。在专业教学标准中对手工技能的关注较少,取而代之的是对个人技能素养的强调。
(三)重视普通学术基础知识
新职业主义时代下的职业教育逐渐从通过职业训练发展学生狭窄技能,过渡到发展学生一系列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多变的职业生活,其中较为强调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增加普通学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例如提高他们的文字运用与数学计算技能,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选择继续升学还是就业的学习者都非常关键。与此同时,由技术应用导致的现代生产活动中技术水平要求和从业标准不断提高,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如果能掌握相关技术原理知识,就可以更好地应对工作情境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在除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之外的服务类行业中,虽然没有明显地使用某种技术,但技术进步使得原来某些个性化的生产服务变得更加标准化,随着人们对服务活动理论认识的提升,也从另一方面提高了服务人员对理论知识的要求。
(四)关注学习者本身的发展
新职业主义区别于旧职业主义的明显特征在于,与过去依照标准化测试以严格固定化方式测验培训工人不同,在新职业主义下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会如何学习以及如何有效地与同事及管理人员进行合作学习与交流沟通,因此,职业教育的内容除了包含工作知识与技能要求以外,强调关注个体发展,如个体技能和态度、通信和计算技能、就业技能、广泛而具体的职业技能和知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和终身学习等,但这部分的能力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训练就能获得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在参与合作项目的探究式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生成知识,在基于过程的项目学习中发展通用思维能力,改变过去单一的、只注重结果的技能操作评价,通过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依据不同的技能水平标准进行考评。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新职业主义下的工作世界变化特征与挑战,将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很多有益的思想启示,进而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系统开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基于此,笔者对整体规划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提出几点建设性策略。
(一)依据任务分析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课程中的知识是与任务相关的方式进行选择和组织的,而不是按照自身的逻辑关系组织的,它们附属于工作任务,因此,在进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过程中,要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的思维模式,课程开发要以企业专家所书写的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任务而不是具体知识点为课程设置的逻辑出发点,对教学目标按照项目进行分解,在每个项目中的工作任务下的职业能力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知识点,以专业技能为主线将每个工作任务进行串联,同时在每个工作任务内实现学习知识点的目标[7]。新职业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了解和参与工作任务相关联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改变过去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传统课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职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要伴随真实项目进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发真实的项目课程以整合知识与技能。比如,开展专业实践活动课程,招募志愿者定期到社区或企业实习,并可记为相应学分,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参与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将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学习与其职业领域的技能、态度和真实问题相联系,从而在情境化的工作场所中获取技能并提升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
(二)在职业能力中渗透职业素养
工作分析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即职业能力开发,简单说来,职业能力就是明确从业人员在完成该工作任务时需要具备的条件及任职资格,包括工作环境、劳动强度以及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态度、身体素质等综合能力。职业能力是实现具体工作任务与学校课程内容之间连接的纽带。随着从业者知识与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业者综合职业素养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中各行各业在招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新职业主义教育理念中特别重视学习者软技能的培养。在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要适时增加职业素养方面的相关课程模块,如在药物制剂专业教学标准中,开发“职业健康与安全”、“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实施”等模块。另一方面,在职业能力的具体描述中渗透职业素养要求,发达国家护理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的职业能力表述中出现“能在运送患者时保护患者的皮肤,避免造成损害”、“能加强操作中的交流沟通,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等关于职业素养要求的表述,如要具备极强的观察力、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细致认真,具备责任心、进取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一定的沟通表达、协商以及独立执行任务的能力,能承受较大的压力等职业素养要求。
(三)根据职业变化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
目标定位是影响专业教学标准能否发挥人才培养作用和保障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前提。课程目标定位要从整体上把握各行业职业活动范围变更、岗位工作任务变迁、职业能力变化等因素,满足目前企业生产需求和工作发展变化情况,新职业主义教育理念中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不仅面向工学结合的就业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工作对从业者必须符合的行为标准的规定,通过任务训练达到相应的技能要求;此外,还要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出发,考虑到学生学习时间与学习能力等有限性因素,切实合理地确定课程目标。因此,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要注意将学校教育的目标与经济实体的职业教育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根据行业发展变化要求,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专深化的职业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以及实际问题解决等综合性职业能力。特别是对于目前职业活动更新速度较快的新兴行业,课程内容尤其要注意及时更新,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以满足岗位任务和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
(四)按照模块形式组合课程
新职业主义核心课程理论的宏观层面主张,职业教育的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等,而在其微观层面涉及到课程体系的组合,即利用模块化的排列方式解决学科知识与职业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模块化的课程组织形式可以保证职业教育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连贯性。利用灵活的模块组织专业方向课程,可以将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共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组建成专业核心课程和跨专业选修课程,如汽修专业的学生除需要掌握专业的汽修知识以外,也需要学习服务类的知识,学生在完成汽修专业核心课程之后可以选修服务类专业中关于销售服务的某些课程模块。模块化的课程形式使教学方式、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更加灵活,每个模块中的职业能力都用具体可测量的语言进行表述,尽量做到明确简洁,每个模块可以作为评价标准,在工作现场对学生、学徒或受训人员依据能力标准进行评价。学生完成相应的职业能力模块学习后可以获得学分,然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企业能够对其生产所需的能力进行规定,教育与培训机构也可以利用证书要求开发课程,引导和激励学生为顺利进入职业市场进行培训,并且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清楚地了解需要具备哪些职业能力进而满足就业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T.Dovey.What purposes,specifically?Re-thinking purposes and specific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new vocationalism”[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5(2006)387-402.
[2][3]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第二次机器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55-159.
[4]Robert Moore.Education and the Ideology of production [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Vol.8,No.2,1987,pp.272-242.
[5]Marjaee,Behnaz.New vocationalism and its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s [J].Quarterl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No.22,2008.
[6]Michael Young.A curriculum for the 21st century? Towards a new basis for overcoming academic/vocational divisions [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Vol.41,No.3(Sep.,1993),pp.203-222.
[7]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1-91.
责任编辑肖称萍
作者简介:张宇(199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徐国庆(1971-),男,江西高安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所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十二五”国家一般课题“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基础理论与技术规范研究”(编号:BJA120080),主持人:徐国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4-0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