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明琳
互联网时代高中语文“少教多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段明琳
摘 要:高中语文现代化教学的信息化,为广大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先进的技术支持平台,让语文更加贴近现实,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也为语文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发挥个人教育教学才能提供了平台。互联网信息化教学为语文教师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语文教师在新的理念引领下则更重要的是做好“导”的工作,由原来凸显的“讲”,退居于“疏导”之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让许多溺爱于“讲”的教师不得不演变为“导”的角色互换。语文教师在寻求解决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了“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语文;少教多学;话语权
随着我国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网络基础设备的日趋完善,互联网也逐渐走进每一个寻常百姓家,我国的教育也搭乘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速度更便捷,更迅速。互联网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如何高效利用现有的互联网资源和信息资源,如何让高中语文教育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加高效教育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已成为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探讨的新问题。语文教师在新的理念引领下则更重视的是做好“导”的工作,由原来凸显的“讲”,退居于“疏导”之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让许多溺爱于“讲”的教师不得不演变为“导”的角色互换。课堂教学信息化也把语文老师推在风口浪尖。如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注定学习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参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语文教师在寻求解决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了互联网背景下“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
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在互联网信息化教学中实现“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的教育教学?笔者在教育实践的摸索过程中得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直观的形象、丰富的内涵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以往的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前的情景导入,往往是由语文教师包办的,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或是慷慨激昂,或是抑扬顿挫,或是抑郁凝涩,或是急促铿锵,或是舒缓婉转,凡是种种导入都是语文教师自认为很投入的优美的情景导入,但都往往忽略了学生本身的文化素养和当时的情感,有些学生此时有可能还置身事外。面对这种状况,语文教师就可以归还学生课前情景导入的话语权。让学生课前主动地寻找情景导入,让他们完成课前情景导入。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理解能力寻找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录音、视频、文章,有些学生会把图像、视频、录音同步设定结合起来。以最完美的图画、视频、录音结合呈现给其他学生,实现一次美的旅行。有些学生还会自己去声情并茂的投入朗诵中,和图片相得益彰,带动其他的学生进入学习的佳境。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就提前要求学生分组准备课前情境导入,其中一组学生的多媒体设计导入如下:学生自己在课前播放意境优美的MV《醉花阴》,让其他学生一下子就融入词的意境。这位学生随之因势诱导深情地说:“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那么谁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歌词又用了哪位词人的词?”(学生答:李清照的《醉花阴》。)学生继续说:“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九百多年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的傍晚,菊花凋零,凉意微微。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概括的话,是何字?”(学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学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阴》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多媒体播放:李清照《声声慢》。)如此图文声情并茂的导入是学生们自己设计的,教师不得不叹服学生情境导入的设计天赋。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包办了新词语讲读前对词语的解释权,这种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如果提前把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去寻找答案,查询考证。学生会主动去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询考证相关的词语。而且也会分工明确地完成任务。教学中课前预习词语解释,当学生以一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电子大屏幕上时,语文教师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学生设计的比教师都好,都精彩。教师只需要放心地安排学生去做,剩下就是欣赏学生的超常发挥的表演,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现代化多媒体“少教多学”高效课堂就是要求语文教师重新重视时间的分配,即教师课中时间用减法,课前、课后用加法,要求语文教师把课前的完善精细的准备工作做足,课后把有针对性的课后点评、巩固、查缺补漏的工作做实,使语文的高效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有效的巩固提高。例如在讲《兰亭集序》时,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归纳的成语如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流觞曲水、丝竹管弦、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放浪形骸、老之将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互联网时代教学背景下,“少教多学”高效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反思、实践,探索和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高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作为语文教师,课前就应该把“导”字做足,语文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学生个人情况,整体的学情实际,提出有针对性、诱导性、点拨性、启发性话题,这些切合学生实际的话题,更容易让学生走近文本,学生也愿意去实践探索话题。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提前分组,小组长负责去合作讨论,课前探究。上课后教师把学生的问题探究权交给学生,实际上也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他们去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学生通过多媒体将自己的合作探究的结果展示出来,在展示讨论的同时,其实也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口才,思维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些都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的目标,高效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环节: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余5幅图片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学生按组讨论归纳并在互联网的支持下都出示了各自讨论的图片。)第一组讨论结果是“秋晨残院”图:“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写“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写“静”;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牵牛花”的蓝、白等冷色调体现“悲凉”。第二组讨论的结果是“秋槐落蕊”图:“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第三组讨论结果是“秋蝉嘶鸣”图:静——处处蝉鸣声;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第四组讨论结果是“闲话秋凉”图: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第五组讨论结果是 “秋果胜景”图: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有评价其他学生的问题正确与否,板演对与错,以及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权。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即把语文课堂教育的评价权还给学生。教学中归还学生的评价权,也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标志之一。语文教师要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评价的能力,及时掌握评价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在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育学习是他们的学习乐园。
语文教师教学评价的开放,是一种创新性学习的评价方式。语文教育教学是强调多元的价值取向,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意见和答案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辟蹊径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中,不要用一个 标准的答案去呆板地评价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语文教师应通过交流、引导使学生自觉获得对问题正确或全面的认识;语文教师将评价权归还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并不是教师负担减轻了,而是语文教师的备课量更大了,课前、课后所用时间更多了。教师课后随时要解决课堂上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一些突发的问题,或给予提醒,或给予启发和指导,语文教师这时是真正的辅导员、扶持者、关注者、赞美者。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一定会更具有人性化,能更大程度上挖掘学生这个潜在的金矿脉。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实施高中语文“少教多学”归还学生的话语权,真正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语文教师“放权”不等于放任自流,不等于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语文教师要全面地理解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文中告诫教师所说的:“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只是积极的效应,也给我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和问题”。
参考文献
[1] 季俊昌,聂士国.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误区[J].山东教育,2006(Z2):36-38.
作者信息
段明琳,本科,中教高级。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730600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研究》(编号:GS[2014]GHBZ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