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华
应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师生创新共同体
刘秀华
摘 要: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基于小学语文学科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提出了在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中构建师生创新共同体的思想,并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创新共同体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站在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1]。小学时期是学生思维养成和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在这一时期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将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一直以来过于重视成绩的应试教育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这一现状已经无法适应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亟待改善。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是小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前提和基础,与小学其他课程相比,语文课程以听说读写的训练为主要教学形式,是一门主观性强、开放性强、知识面广的课程,由于语文学科的这些特点,学生能够获得较多培养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机会,再加上小学生本身也处于最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人生阶段,在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然而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几乎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学生的主体性常常被忽视,这使得师生关系成了一种不平等的“主客”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只能作为“观众”被动地服从教师权威、接受知识灌输,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受到严重削弱,活泼好动的天性被扼杀,创造力也无法得到有效发挥。此外,由于教师与学生本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将间接导致教师缺乏教学创新的动力而停滞不前,不能及时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在上述情况下,教与学都无法取得进步和发展,甚至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调整师生关系,构建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的创新共同体,促进教学相长、互利共赢便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前提。
所谓师生创新共同体,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创设发挥其创造力的平台和机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学习课内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使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得到最大化实现。同时,由于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在保证正常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发挥创造力的机会,这也会倒逼教师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创新的共同体。一旦师生创新共同体构建完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将形成良性循环,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效果将得到显著提高。
1.构建师生创新共同体的基础: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指教给学生进行发明创造,而是旨在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对待学习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时能够做到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这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要想让学生的创新火种不断延续和旺盛,教师要做的就是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在学习中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应采取有效方式打破传统师生关系格局,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信息技术恰是一种能够满足此需求的有力工具。
应用信息技术,在讲解小学三年级语文《三袋麦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一改传统教学方式中单调讲授课文内容的教学方式,而是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从网上下载的《三袋麦子》的动画。当动画播放完之后,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心,急切地想要了解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这时教师可以主动提出自己扮演土地爷爷,再安排3位学生分别扮演小猪、小牛、小猴子,伴随着多媒体音乐伴奏将故事情节再现一次,并向学生们提问: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固定,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可以给予肯定。这时学生们的热情完全被点燃了,纷纷开动脑筋发表意见。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互动,不仅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师的积极参与也有效地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更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构建师生创新共同体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里所强调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恰是人们进行创新的原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步。在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之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得到了有效拉近,使学生可以轻松自然地向教师提出质疑,这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创造了良好条件,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更为其提供了有力平台。
在讲解小学语文《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互联网上为学生下载一个“田忌赛马小游戏”,游戏中有田忌一方赛马顺序的设置选项,并且可以验证不同顺序下的赛马结果。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阐述一下田忌赛马的历史背景和田忌与齐威王各自的马匹状况,并让学生分组自行设置游戏中田忌的马匹排序。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先提出一种赛马顺序,并引导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这时,学生都充满热情,有的学生赞成教师提出的观点,有的则大胆提出不同意见。随后,教师安排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分组在计算机游戏上进行赛马,以模拟验证各自的结论。学生一个个劲头十足、跃跃欲试,经过几番验证终于得出了与课文《田忌赛马》相一致的结论,此时教师再进行课文内容的讲解便水到渠成。这种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又使教师顺利地导入了课程,一举两得。
3.构建师生创新共同体的关键:促进师生创新能力同步提高
教学活动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大环境中师生二者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构建师生创新共同体的关键就在于强调师生相互促进、同步创新,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新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以培养综合性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但仅仅依靠小学语文教材的狭窄知识范围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这一需求,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学习都需要将触角延伸到更加广阔的知识空间之中,而互联网的应用使得课内外的丰富资源触手可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问题进行及时反馈,从而促进教师自身不断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应的新知识,创新教学方法,以跟上学生的学习步伐,这样师生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便形成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有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2(3):32-36.
作者信息
刘秀华,本科,二级教师。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西山学校,25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