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分布特征的个案研究

2016-02-15 05:52郝会肖
职业技术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二语学习动机动机

罗 杨,郝会肖

(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 650224)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分布特征的个案研究

罗 杨,郝会肖

(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 650224)

本文以二语动机理论为指导,采用开放式问卷和半结构式访谈调查了89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文语境下,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融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并存;动机类型的具体分布特征差异与语言水平相关。建议任课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中融入学习者的动机需求,利用工具型动机通过课堂策略运用强化、发展融合型动机,保证课外自主性语言学习的持续动力。

个案研究;非英语本科生;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自主性

0 引言

二语动机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为实现愿望、获得满足感而付出的努力程度,是二语习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Muhammad & Liu 2015)。近年来,二语学习动机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以学习者为视角的二语动机研究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激发、维系和提高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课堂外自主性延伸学习提供可持续动力。

即将于年内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过程应转向关注其学的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既应关注学习者的考试需求,更需要思考如何刺激他们学习英语的深层次心理需求和欲望,使其语言学习具有自主性和连续性,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提供质与量的保障。本文以二语动机理论(Gardner & Lambert 1972)为框架,采用开放式问卷抽样调查和补充访谈,分析了非英语本科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因子分布特征。建议在教学设计环节,既要关注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也要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参照他们的动机需求,通过教学活动、策略运用来激发、调整和增强其英语学习动机;以期为学习者视角的二语动机研究补充实证素材,丰富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日益增多,动机的关键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Jin 2014)。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探究了动机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动机能反映二语学习者的目标倾向,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动机在心理学和语言教学层面的重要性关乎语言学习的成效。

学习者视角的二语动机研究中,Gardner与Lambert有关动机的分类研究最具影响力(武和平 2001)。他们将语言学习的动机分为两类:融合型倾向和工具型倾向。融合型动机体现对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的兴趣和与目的语言社团接触的意愿。工具型动机注重目的语言学习所产生的实用价值。相对于融合型动机的积极、主动和持续性,工具型动机则在语言学习中显得被动,持续效力不稳定。从二语习得的本质出发,融合型动机在维系学习者的兴趣,保证学习连续性和提高语言水平方面更具影响力(Gardner)。但也有研究表明,融合型动机对二语的熟练程度没有积极影响(Strong 1984转引自 毛佳玳 2015),工具型动机更能有效促进二语习得。我国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具型动机具有主导性(石永珍2000);受中文语境制约,非英语本科生的融合型动机不普遍,工具型动机成为语言学习中提高能力的主要因素(Li 2007)。在当下国家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实现新指南所要求的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长远目标离不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显而易见,片面强调学习者的工具性需求难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只有将融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切实改善语言的习得效果。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鉴了Wolters (1998 转引自 李晓东等2006)的研究模式,通过开放式问卷了解受试学习英语的动机,结合抽样访谈补充说明。希望学习者未受引导的前提下真实、全面地反映学习英语的动机,使研究者能了解、分析、解释影响英语学习的动机类型及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能针对学习者需求又能推动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发展提供思考素材。

本研究受试来自云南某高校2014级非英语89名本科生(不包含艺体生),分别来自该校分层教学模式下的A1 (28人),A2 (28人)和B (33人)班,其中A2班受试的英语水平均值最高,A1班次之,B班最低。学习者均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教学进度要求不一。研究教师利用课堂时间对受试发放问卷调查,回答完毕后当场收回。研究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参照Gardner与Lambert的动机分类模式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将学习者的答案进行归类。其次,统计好各项内容的人数后算出某项内容在各教学班级中的百分比。接着,根据分析比较的需要算出各分项与具体范围内总项分数的百分比。最后,讨论数据并补充受试的抽样访谈。

本研究主要涉及:分层教学班级中学习者英语学习动机的整体分布特征;各教学班级英语学习者融合型动机的分布特征;各教学班级学习者工具型动机的分布特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整体描述性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各教学班级受试的动机因子呈现出复合性特征,说明融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其中在英语均值最高与最低的A2、B班级中,工具型动机的优势明显,分别达到56.8%和68.1%;在英语水平居中的A1班级中融合型动机(56.6%)具有主导性,与之前的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工具型动机在英语学习中的压倒性优势和促进作用值得商榷。

各教学班级受试在融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的内容类型上呈现出高度一致性:融合型动机集中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欣赏英文歌曲、电影或文学作品、与目的语言社团成员交流、在英语学习中超越自我、开拓视野。工具型动机则聚焦在考试、工作前景、专业压力、出国需要方面;只有A2班的受试表现出对语言应用的需求。

3.2 各教学班级的动机类型分布特征分析

在分析融合型动机在各教学班级中的分布特征中发现: A2班受试最希望通过英语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26.4%);视英语学习为超越自我(21.1%)的一种方式,勇于挑战学习中的困难;但对英语的兴趣、用于交流或接触文化产品的动力并不强烈,均值为15.8%,对英语开拓视野(5.3%)的效力不认可。A1班受试强烈希望通过英语学习的挑战来超越自我(27.9%),重视英语的交际、文化产品地位(均值为16.2%)和拓宽视野(14.1%)的功能。B班受试的交流需求(33.4%)最为强烈,希望通过英语学习开拓眼界(19.1%),但对文化层面的关注度不高(14.2%),未意识到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9.6%),不自觉地削弱了文化产品的重要性。通过访谈了解到,A1、B班的受试因受自身语言水平的限制,很难自发地对英语产生兴趣。

在分析工具型动机在各教学班级中的分布特征中发现:考试是A1(54.5%)、A2(60%)、B(80.5%)班中具有支配性地位。访谈中发现,由于A2班受试的英语水平较高,他们的考试压力更多指向为进一步发展专业的需求,而非期末考试。A1和B班的受试很重视四、六级与期末考试,焦虑感源于英语水平不高。A1(24.3%)、A2(16%)、B(8.7%)班都意识到英语水平与工作前景的关系,但只有A2班受试意识到语言应用能力(12%)的重要性。相对于其他两个教学班级,A1班的受试还体现出较强的出国愿望(12.1%)。

3.3 讨论

研究表明,动机对语言水平不同的学习者所产生的激励效果是动态的。教师应重视该变化,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利用、引导或强化其自有动机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利用课堂活动和策略运用激发动机的促进作用。已有研究认为,在中文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非英语本科生的工具型动机具有绝对主导地位,融合型动机很少的结论并不可靠,数据表明是融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并存,差异体现在构成比例上,与语言水平相关。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融入能促进、强化融合型动机的要素,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元化教学环境,丰富语言学习的手段和材料,深化其对目的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在通过语言教学推广文化的过程中,引入内容应结合学习者英语水平,还要考虑工具型动机,引导其重视英语除实用性以外的价值。重视工具型动机的刺激作用,逐步增强融合型动机的影响力,帮助学习者将英语学习的外部压力转变为内在需求,为自主性的英语延续学习提供动力。

就社会生活环境而言,学习者通过直接接触英语社团、了解其文化的机会有限(笔者所在的大学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该情况较普遍)。教师可以在基于文本的教学设计中,通过深入挖掘文化信息,引入探索式、合作式、任务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多渠道拓展目的语文化接触;考虑学习者超越自我、开拓视野的动机需要,在教学中可利用自身的文化来创设多元文化氛围,引导其在关注、构建自我文化身份意识的基础上,结合线上线下的课外自主学习,对比、分析自我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异同点,训练批判性思维,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依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突出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的差异性和阶梯性,提高他们对语言应用的重视度,在操练与运用中掌握、巩固知识点。引入融合型动机要素、缓解工具型动机给英语学习带来的单调和疲乏,使学习者学中有乐、乐于学习。将学习者的工具型动机要素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性项目,通过模拟场景、案例分析、活动策划等方式使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既化解了英语学习难以生活化的窘境也能促进融合型动机的发展。此外,教师还需要运用策略引导、改善和强化学习者的薄弱动机需求。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非英语本科生的动机类型分布特征的调查,发现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存在融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的并存,为有效地提高其英语水平,英语教师应在基于文本的教学设计中应关注他们的动机需求,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创设良好而丰富的英语学习环境。在工具型需求的刺激下培养、发展和强化融合型动机,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实现培养和发展其思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奠定基础。

[1]Gardner, R. C. & Lambert, W. E.Attitudesandmotivation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72.

[2]Jin, M.L. A case study of non-English major college students’ motiv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J].OpenJournalofModernLinguistics, 2014, (4): 252-259.

[3]Li, J. W. A case study of Changing motiv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J].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007, (3): 54-63.

[4]Muhammad, S. & Liu. Y. B. The role of societ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 perspective from tertiary students in Pakistan [J].Chinese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 2015, (4): 451-471.

[5]李晓东, 薛玲玲, 韩沁彤. 大学生动机调节策略研究[J]. 江苏大学学报, 2006, (1): 17-21/34.

[6]毛佳玳. “融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对雅思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4): 112-113.

[7]石永珍.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J]. 国外外语教学, 2000, (4): 8-11.

[8]武和平. 九十年代外语/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述略[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2): 118-121.

(编辑 文新梅)

A Case Study 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tivation Types for Non-English Undergraduates’ English Learning

LUO Yang, HAO Huixiao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

This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tivation types of 89 non-English undergraduates’ English learning in the framework of Motivation Theory, together with the open-end questionnaires and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s. It’s found that learners’ integrative motivation and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coexist in the college English learners within the Chinese contex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differ in motivation types based on learners’ various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eachers should integrate learners’ motivation needs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sign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ir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by means of classroom strategies, strengthen and develop their integrative motivation so that their motivation for that extracurricular autonomous language learning can surely last.

case study; non-English undergraduates; integrative motivation;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autonomousness

2016-10-6

西南林业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Qb201405)部分研究成果。

罗杨(1981-),女。四川邛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词典学、认知语言学和二语习得。

G640

A

1672-0601(2016)10-0009-04

猜你喜欢
二语学习动机动机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