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民(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与路径探析
——基于创一流大学的视域
王在民
(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列为我国“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建设的重点工程,高等教育将进入转型升级的历史发展期。建设一流大学是高校自身发展从量变转化为质变的动态过程,在紧抓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流大学校园文化存在兼容性、矛盾性、学术性、民主性、创新性、超前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性。
[关键词]一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五大发展理念
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由增量发展进入存量改革、由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的新阶段,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期望。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转型升级的历史发展期。高等学校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既要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又要有一流的人才培养机制,还要有一流的校园文化。
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巴黎大学等国际顶尖大学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综观这些著名大学,我们认为,一流大学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与科研并重,高水平研究成果突出
一流大学普遍注重教学与科研,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以研究为动力,着力实现二者互为支撑、协调发展。尤其注重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由此成为影响本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智库,这是一流大学的显著特征。例如,斯坦福大学因11项高水平研究成果而诞生了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二)知识创新与社会服务共促进
普通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或技能,一流大学则强调科学研究与教学并重,实现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共促共进。
(三)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相融合
一流大学在培养层次上既有本科生教育,又有研究生教育,强调二者并行发展,可以说同时承担着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两种不同特征的教育任务。例如,在研究生与本科生量比方面,哈佛大学为1.42:1,麻省理工大学为1.25:1,康奈尔大学为1.42:1,斯坦福大学为1.37:1。[1]
(四)拥有综合性、层级化的高水平学科群
一流大学普遍强化基础学科,突出重点学科,健全综合性学科,形成了层级结构合理、互为交融、文理渗透的高水平学科群。它们将基础学科建设成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摇篮(如诺贝尔奖的主要来源),将重点学科建设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如原子弹的研制、电脑记忆代码等技术),将综合性学科建设成跨学科交叉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由此生成了一流大学所特有的创新性学科文化。
(五)跨区域、跨国界的生源、师资结构和层级化的生源结构相结合
一流大学的师资和生源突破了区域限制,实现了师资及生源国际化和生源层级结构完整化。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与生源结构,及其形成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为一流大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状态的外在表征,是大学师生内在精神的具体表现,是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与积淀,彰显了历届师生对大学教育的认知、实践与探索,反映了师生的精神风貌、创新品质和价值追求,发挥着先导、辐射、熏陶、教育和约束的功能,成为维系历届师生的精神纽带。一流的校园文化是一流大学发展的精神支撑,普通高校转变为一流大学的历程,也是与其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升级的过程。一流大学的校园文化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特性。
(一)兼容性和矛盾性
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突出研究生,兼顾本科生,这种人才培养层次结构直接导致了校园中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进而生成了多元共生、包容碰撞的文化生态。一方面,一流大学的精英教育思想是校园文化的主导力量,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校园文化呈现出醇厚的人文情怀和宽广的科学视野,折射出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先锋特性和科学创新的批判精神;通识教育下的平民思想亦共生于校园文化中,凸显了校园文化的民主精神和平民意识。因此,平民意识和精英意识的兼容共生是一流大学校园文化在思想意识层面上的突出特点。另一方面,精英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于超越性、反思性与批判性,突出地表征在批判的品质上;大众文化最显著的特性是庸俗化和功利性,其对精英文化具有消融性与侵占性。一流大学校园文化就是遵从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发展规律,在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中发展,在激烈碰撞中融合。
(二)学术性和民主性
学术性文化是一流大学校园文化的“铭牌”,民主性文化是一流大学校园文化的基础,一流大学校园文化总是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提倡学术性和民主性,学术性的校园文化饱含着学术自由和包容,民主性的校园文化凸显着平等与和谐。普通大学过渡到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校园文化的民主性由追求转化为实践,由对话转化为参与。
(三)创新性和超前性
大学是知识创新的场域和阵地,其校园文化充分展现了引领创新、激励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动力特质。一流大学普遍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在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同时,更注重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性的校园文化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第二课堂”,为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超前性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多元性和开放性
一流大学校园文化是具有多元文化内涵的复合体,跨区域、国际化的生源结构使不同的文化涌进大学校园,冲击着传统的校园文化体系;[2]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等构成的多元文化格局,使不同的文化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价值取向在大学文化中交融共生,形成了开放的国际性文化。同时,生源的跨区域性、人才培养与交流的国际化、科研人才来源的广泛性以及科学研究的协同性等,都促使一流大学校园文化不断走向开放和多元。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理念是创建一流大学的“指挥棒”,是指引高校教育改革和转型的“风向标”。新的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引领中国深刻变革的“指挥棒”,也是创建一流大学应遵循和秉持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创建一流大学的内驱动力
创新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创新精神是知识生产的不竭动力。一流大学拥有一大批创新性人才和创新性成果,是知识创新和传播的“硅谷”,是创新发展理念忠实的践行者。总结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规律发现,没有原创性、创新性的重大学术研究成果,高校在知识生产领域就没有话语权,就不可能跻身一流大学的行列。因此,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围绕创新这一核心,营造创新性的文化氛围,让创新在高校蔚然成风。
“绝宸上仙,这墨颜仙子已是我的属下,你怕是不能带走了。”粗大树枝上站着天南星妖,他冷声道,“我劝你休管闲事,海金沙我已得到!那竹沥珠熬不了几日·,也会自动现身!我炼成飞龙掌血指日可待。你若识趣,不如帮我一起寻找竹沥珠。待本座一统三界时,依然可以封你为战神……”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使协调成为创建一流大学的发展活力
协调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凝聚力量、激发动力的有效举措。国际知名大学在发展道路上也曾存在学科、专业、生源、师资和保障的不平衡问题,最终通过采取不同的协调路径,使特色学科专业与基础学科专业、高学历精英教育与通识化本科教育等齐头并进、合力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创建一流大学更需要具有协调各方、凝聚共识的能力和自信,如果缺乏有效的协调,发展就会失去和谐的局面,学科发展、师资力量、教育投入、后勤保障和生源质量等差异性问题就会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内耗性障碍。因此,我们要以协调发展理念统领教育事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科研互促机制,提升创新性人才梯队建设能力,协调学术与行政、管理与服务等关系,激发基层单位、部门的发展活力。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使绿色成为创建一流大学的内在属性
知识生产在精神领域里完成,在客观世界中实现,与物质生产相比,更具有绿色形态。高校是知识生产的高地,绿色发展是高校的内在要求和属性,我们要以绿色发展推动校园生态建设,降低校园能耗,厚植人文环境;要传播节能、节约和环保理念,使师生养成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建立内部机构事业成本核算体制机制,杜绝奢侈浪费,建设节约型校园;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健全学术规范,协调教与学、教与研、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营造绿色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使开放成为创建一流大学的胸怀和气魄
只有开放才能兼容并蓄、吐故纳新,不开放的、闭门造车式“创新”只能导致固步自封、无从发展。我们要顺应中国高等教育深度融入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势,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增强学术创新的国际化能力,吸引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留学生和创新性、国际化师资,努力打造更高层次的、开放型高等教育,积极为全球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提供智力支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高等教育利益共同体。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使共享成为创建一流大学的价值目标
共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创建一流大学的价值取向。一流大学作为新型智库的缔造者,通过知识创新和文化产品供给为人类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鼓足师生干劲,协力建设一流大学,使师生共享发展成果,使社会享用高校创造的知识成果,为全球发展增添高校创新元素。
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如何建设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以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为精神支撑,这种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精髓和灵魂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之中。没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校园文化,就缺失了中国的“精、气、神”,就会在多元文化格局中迷失方向,必然会被外来文化和腐朽文化所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观照历史,又放眼未来,是我国人民的普世价值和精神追求,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价值遵循,是中国特色一流大学校园文化的最终价值依托,是中国特色一流大学校园文化正确、全面、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才能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发展的“魂”,才能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冲突中、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矛盾中,坚守中国特色、中国品质和中国方向。因此,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要始终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国文化的品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的统领和支配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标识。
(二)核心:强化精神文化建设,构建精神家园
高校的转型期正是矛盾集中的时候,如学校发展的需求同现实的硬件及软件之间、垂直管理与柔性管理之间等,都容易产生不和谐的音符。因此,转型期校园文化建设要着力强化精神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承载着高校文化精神、道德价值、文化理想和行为准则,是大学精神生成与延续的途径和来源,是推进高校长期稳定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弘扬和宣传。高校要注重校史的编撰和延续,使其成为高校精神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和“扬声器”。同时,在校内外媒体、会议和组织等载体上宣扬校园精神的理念与内核,形成立体化、交互式的舆论场域,进而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标准,凝结成一致的价值认同、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为理想追求和精神家园的协同共进凝聚力量。
2.践行和传承。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精神文化的力量源于实践,来自于历届师生对信仰和精神的垂范和传承,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师德情操和学术品质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风貌、道德品格和身心健康,从群体行为到个体关系,从硬环境到软实力,这些都是高校精神文化的展现。
3.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高校文化品位的直接反映,是高校精神的具体表征。大学的文化活动要突出人文性、学术性和共享性,每个部门、单位和基层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都应在彰显大学精神上下工夫,使活动对内成为影响师生价值取向、人格养成、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感的引领力量,对外成为高校价值观念、目标追求、社会魅力和特色文化的输出载体。
(三)重点:优化制度生成,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制度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结点,是凝聚师生共识、涵养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一流大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它蕴含在教育模式、科研机制、管理架构、运行规则和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多维度、系列化的规范体系生成了高校特有的制度文化,这种文化是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和践行载体,是师生对大学精神的智慧凝结和意志表达,一旦形成,必将成为师生自觉遵守的约定,成为校风、教风和学风固化的刚性约束。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发展实践表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构建一流的现代大学制度支撑体系。这些一流大学普遍建立了良好的制度生态,形成了一流的教学服务、科研管理服务、行政管理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和图书情报服务等支撑体系。例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都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因此,我国高校在转型期要“量体裁衣”,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突出制度的刚性和服务功能,着力构建系列化、特色化和实用型制度支撑体系。
校风是学校师生思想、情感、行为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气质;教风是学校师生在治学过程中彰显出的精神、态度和方法,凝结着高校教与学中独有的、特色的、固化的传统与风格;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凸显了高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风貌。教风和学风是校风的基础,校风是教风和学风的总体外化。优良的校风是学校的风骨,蕴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小到后勤服务人员的态度,大到学校的办学思路,细到学校的一景一木,实到师生的日常行为,都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反映。高等教育实践已经证明,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塑造健康的人格、培育人文精神和道德品格具有重大影响。诸如,北京大学形成的“兼容并蓄,有容乃大”、北京师范大学倡导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清华大学铸造的“行胜于言”、牛津大学沿革的“自学,独立思考,触类旁通,全面发展”、哈佛大学崇尚的“求是求真”,这些杰出大学营造的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沐浴、熏陶和激励了无数学子,对其健全人格、丰富学识和创造未来有着终身的影响。
(四)着力点:弘扬创新精神,打造创新文化
创新是一流大学立足于世、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创新文化是一流大学发展的支撑动力。弘扬创新精神,打造创新文化,我们需要从四个方面具体开展:一要从理论创新入手,强化学术立校,在提高学术成果质量上下工夫,在提升教师学术道德上下工夫,在原始创新上下工夫,在科研考核机制上下工夫,力争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二要从制度创新上发力,营造创新性学术氛围,改革创新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度;三要从文化创新上驱动,开发一批有价值、有深度、能走向世界的文化产品,为学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四要增强创新能力,不拘一格地培育和引进创新性人才,突出问题导向,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下大力气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知名智库,为创新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和制度生态。
[参考文献]
[1]陈文村.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6):10-12.
[2]潘敏学,王在民.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软实力的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77-79.
[责任编辑:康光磊]
DOI编码:10.13782/j.cnki. 2095-106X.2016.02.003
The Concept and Path of Constructing College Campus Culture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Based on Creating a First-class University
WANG Zai-min
(Law School,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aiyuan 030006, China)
Abstract: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s as key projects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in 2016. Higher education will enter in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onstructing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quantitative to qualitative change in the universities’own development. While cling to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major construction, teacher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and teaching quality, colleges mus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vigorously. Top universities’campus culture exists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mpatibility, contradiction, academic, democratic, innovative, advanced, plurality and openness.
Key Words:a first-class university;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06X(2016)02-0015-05
[收稿日期]2016-04-12
[作者简介]王在民(1979-),男,宁夏中卫人,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校园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