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以文化选择与创新为视角

2016-02-05 00:34王慧慧
山西青年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

王慧慧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四川 南充 637000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以文化选择与创新为视角

王慧慧*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与创新性。其中国化的进程既是历史和民族的选择,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文化选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其独特的时代文化背景,其自身伟大的理论品质、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通以及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都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必须一直延续下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不断发展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以伟大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精神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是一个文化选择与创新的艰难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互兼容,都获得了新的丰富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必然实现中国化的文化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解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来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并逐渐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中,应该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作为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这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作为外来的文化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这应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①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也可以称之为民族化,不仅是形式上而且要体现在内容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相互促进、发展创新、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的有机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背景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帝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近代中国开始了近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这并不是中华民族自身的问题而是制度和文化落后所导致的大国悲剧。于是,不论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还是知识分子,都开始探索民族救亡的道路,但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无可救药的清政府身上,力求通过各种器物、制度变革来振兴中华民族。

民间各种团体组织通过反对教会等形式武力对抗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洋务派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康有为借孔子来托古改制力求变革政治体制。然而,由于大部分民众仍然缺乏清醒的民主意识而沉浸在愚昧封闭的封建文化里,使这一切努力均以失败告终。这种残酷现实让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封建的传统文化已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必须进行改造。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我国相继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文化界开始了文学革命,提倡科学与民主,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文化基础。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开展学习运动的要求,希望“所有的有研究能力的党员都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总结和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珍贵历史遗产。”②

二、从文化选择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适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既是历史与

时代的选择,也是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取决于理论对这个国家需要的满足程度。”③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新陈代谢加速更新。社会对先进的革命思想的出现提出了强烈地要求,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迅速涌来,席卷了整个中国。然而,种种社会主义学理仅在一段时间内影响过当时的社会思想,之后就风平浪静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因其所具有的广泛的民族性和实践性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社会,这是因为也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能够满足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

历史与时代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又限制了这个意愿的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毕竟产生于不同的思想文化土壤,这就决定了其在中国的发展必然是曲折的。因此,要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地转变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华民族的的马克思主义,这样它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文化创新的必然结果

文化需要不断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不仅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借鉴其他优秀文化以发展自身,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相适应。

(一)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决定了其必须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其理论内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不断完善、发展创新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的批判的革命性、崇高的科学性、变革的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品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这种伟大的品格决定了它一旦在一个国家落地生根,就必须适应这个国家的实际,为自身发展培育良好的土壤。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与时代共同进步的马克思主义,其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必须追随人类文明发展脚步,从而创立新的理论观点来丰富和发展自身。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要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在不断吸取人类文明新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实践发展的要求。

(二)这是由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所决定的

现代性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不是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自我完善的,而是在西方的扩张下被动发展的进程。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传承我国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晶,并不总是固步自封的。中国文化本身具有兼容和开放的精神,能够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和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吸取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并转化为自己的文化精神。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国情的构成要素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必然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君子和而不同,尽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质的差别,但也存在某些相通相近之处。古有的大同理想最初建立起了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他们有共同的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理想等。这些共通之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相互促进融合的基本前提。

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实现中国化的必要条件,它必然要从中国的本土文化出发来改造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吸收马克思主义核心精神与内核的同时其内容能够得到创新和发展。

阿里夫·德里克在讨论到文化全球化问题时说,马克思主义是指在面对并改变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同时改变中国的文化空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合理性,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本质。

(三)这是由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使命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决定了它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际出发,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以适应文化实践的变革。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重大思想都是党和国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的融合中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际中,我们必须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思想意识形态中的主流地位,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来促进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的形成。

四、总结

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选择与文化创新方面都是一个中国化的进程,其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二者才能相互促进、不断创新。这不仅是由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所决定,更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使命所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断发展创新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注释]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133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许全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新文化运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3).

[5]许全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背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

[6]张路园.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述要[J].求索,2010(3).

[7]胡建,何云峰.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必然性[J].上海师范大学,2008(5).

[8]杨宏伟.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J].哲学与当今世界,2012(4).

[9]吴立红,吕巧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J].学术交流,2012(4).

[10]吴佩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的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09(2).

作者简介:王慧慧(1993-),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主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7-0077-02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