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一斑见全豹

2016-01-28 19:42宋玲娟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语言美

摘 要:《论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论语〉十二则》的探究,领悟《論语》之美。

关键词:思想美;辩证美;语言美

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明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不朽文化,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璀璨的经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今天我想借《<论语>十二则》窥探《论语》之美。

一、思想美

《〈论语〉十二则》的基本思想内容之一是: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修身要有严格的规范。正确的学习态度,说的是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有勤奋的精神,有谦虚的作风。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学习有三个层面:知、好、乐,懂得学习知识技术层面的问题,喜欢就带有一定思想倾向,学习有了自觉性。但最高境界还是以学习为乐趣,这将给学习者带来无穷的乐趣。像颜回,沉浸学习中,不觉其苦,乐在其中。严格的修身规范,是说要正确对待别人和自己,以朋友的来访为乐;对别人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使不被了解也不抱怨“人不知而不愠”;严于律己“吾日三省吾身”……孔子的这些思想,两千年来传诵不衰,成为人们治学修身的典范。

二、辩证美

《〈论语〉十二则》另一重要内容是谈学习方法,这些方法都体现出极强的思辨性。

1.在新知和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才可以“知新”。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温习和思考,结合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理解和体会,达到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学说,这才是孔子追求的学习境界,才是真正的为师之道。“温故”只是一种手段,“知新”才是目的。不只是复习,还要懂得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在学识上保持领先地位。

2.在知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及时去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3.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不思考,不能触类旁通、消化吸收,各种知识观点越多越杂乱,会令人迷惑不解;只思考不读书,想法缺少系统知识的支撑,难免闭门造车,误入歧途。

由此可见,孔子提出的这些学习方法有一个共同点:要学思结合,两面互补。这就是《论语》的辩证之美。

三、语言美

《论语》的语言美首先表现在记言简洁,明白晓畅。它是纪实性语录体散文,最大限度地记录了孔子及其他人的原话,大量使用生活化的口语,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读起来仍是那样的质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章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其次是它的感情丰富,形式多样。如,第一则每句末尾都有“不亦……乎”,用商量的口吻、反问的形式使语言耐人寻味又不容置疑,表现出孔子循循善诱的长者风范。《论语》中还有不少对话体,问得集中,答得恳切,把孔子治学的严谨、修养的谦虚、师徒的融洽都真实地展现出来了。再者是言简意赅,哲理性强。文中的许多语句成为成语、格言、警句,被后人广泛引用。如: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正因为如此,《论语》才会历久弥新,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结晶,《论语》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积淀,它闪耀着美的光彩,反复吟咏,让人不禁感叹:美哉,《论语》!

作者简介:宋玲娟,山西省汾阳市人,1979年7月生,2008年6月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现在山西省汾阳市海洪中学从事语文教学。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语言美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引领学生踏上优美旅程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谈数学审美教育中教师的重要作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用美的语言塑造美的课堂
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美
试析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