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的“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策略研究

2016-01-21 06:20赵奕杨朱佳惠
新疆社科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电子商务

赵奕杨 朱佳惠



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的“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策略研究

赵奕杨朱佳惠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21世纪各国共赢发展的经济合作区域,是中国经济发展及外交事业的一大重要构想,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的兴起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使得建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大背景下的“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可能。本文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模型,系统分析“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所需要的相关条件及环境,进而提出推进“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创新系统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 跨境电子商务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布局

丝绸之路经济带按照职能不同可以划分为能源贸易区和经济贸易区。能源贸易区主要包括俄罗斯和中亚(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东等能源密集区。该区域特点鲜明,能源资源储备丰富。

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上,我国与俄罗斯签订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同时与塔吉克斯坦签署《共同推进我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塔国段的建设》,这些协议的签署表明我国与俄罗斯、中亚油气管道合作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

中东长期以来作为我国能源进口主要区域,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贸易也一直是合作的重心。截至2014年6月,由中国海关公布的我国进口原油来源地数据显示,中东地区进口原油虽然占进口总量的比重有所降低,但依然维持在51%的水平。

经济贸易区主要包括以欧盟为主的欧洲各国,欧洲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方终点,大多数均为发达国家,我国与欧盟国家经济贸易往来频繁,截至2013年,欧盟已连续9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10年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13年中欧双边货物贸易额5590.13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我向欧出口3390.07亿美元,同比增长1.1%;自欧进口2200.55亿美元,同比增长3.7%。

特别是在2015年10月,习近平访问英国后,我国与英国在金融、汽车、互联网、基建、文化等多个领域达成了59项协议,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

由此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中国与欧盟之间的经贸往来、科技交流与文化交流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产业创新系统理论体系分析

1997年,意大利学者Breschi和Malerba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on) 的概念,1997年之后Malerba又不断深化该理论,将系统边界定为产业,关注特定产业的某一因素对创新的影响。Malerba所谓的产业创新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知识与技术基础之上,与某种产品相关的组织、机构与个人在某一制度下相互联系,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

产业创新系统产生创新、扩散创新与产品的生产,最后影响产业的竞争力和绩效。产业创新系统理论一般适用于分析活跃创新、部门繁多、动态性高、关系网络复杂的产业。

Malerba将产业创新系统分解为七大基本要素:

1. 企业,产业创新系统中的核心和关键要素。

2. 除企业外的其他参与者,产业创新系统中还包括的其他种类的参与者,如政府机构和商业联盟等。

3. 网络,指的是各创新主体通过不同方式的连接,从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网络。

4. 需求,在这一系统中,需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或是阻碍。

5. 制度,在这样一个体系中,各种行为都受到制度的规范和制约,包括法律和风俗等。

6. 系统运行进程与协同演进。

7. 知识基础,是这一体系中的核心,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一产业的边界。

应用产业创新系统这一理论研究“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既要结合“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阐明“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创新系统的影响和互相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立产业创新系统模型,指出其中影响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创新以及整个系统顺畅运行的关键。按照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结合“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特点,可将发展“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要素概括为以下四大方面:

1. 信息技术。

新技术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最直接动力,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了技术保障,同时也是发展“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提,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云计算的逐渐普及都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力量,全新的物联网技术使得厂商和消费者能够对产品进行实时监控从而保障质量,并且能够实时监控物联网中的商品,由此提高沟通的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使得物流更为快速便捷。

2. 市场需求。

“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购物。截至2014年8月底,全球互联网普及率已达43.3 %,飞速发展的网络带来了网民数量的增长,强有力的市场需求可以拉动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市场供需定律决定了资源配置向适应市场需求的行业倾斜。

根据表1所得,中亚的网络普及率不高,但随着手机移动网络的发展,人们借助移动端APP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实现互联互通。特别是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网络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基础设施将会进一步完善,因此“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市场需求量十分巨大,“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将改变贸易主体、贸易产品范畴、贸易方式等,缩短了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加速区域化经济带的发展。

表1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网络普及率(2013年)

3. 知识基础。

“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所依托的电子商务对于人才、知识和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因而知识基础对于“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至关重要。内地大学很早便通过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或课程来培养专门人才,电商平台如阿里巴巴也通过开设淘宝大学来提高电子商务行业的知识水平。

4. 政策和制度保障。

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我国发展的国家战略,在政策上得到最大力度的支持,特别是2014年11月,我国政府出资400亿设立丝路基金,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创造全新的机遇,全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商务部发布了《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商务部关于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外贸易的若干意见》,这些文件为“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奠定了政策基础。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有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对于“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样一个形式创新的行业,除了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其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国家众多,法律条文纷繁复杂,加之网络交易监管的滞后性,都增加了“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难度。传统的国际仲裁、跨境电子商务争议解决并不完全适用于“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

三、“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研究

“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受到信息技术、市场需求、知识基础、政策和制度保障的影响,基于对上述因素的分析,提出“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创新系统,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动关系图

“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创新系统是由四大系统组成,包括影响“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四大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动组成多主体协同发展、相互作用的综合系统。

首先是信息技术系统。“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既需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好地满足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受众人数,促进市场生态环境的活跃;另一方面,需要大量人才、技术等来促进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创新,保障网络支付环境的安全可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产学研的发展,高等院校培养了人才,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了技术开发。网络系统中组织协同、资源共享以及合作研发实现供需平衡,实现了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贸易方式、世界贸易市场创新和贸易客体创新等。

其次是市场需求系统。网购消费者、网商及相关企业作为“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主要参与者,实现了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实现。各企业在优化并扩充原有商品品类的同时,也开始以更加积极开放的视野,实现全球优质资源的整合。网购消费者也越来越具有全球化消费观,跨境网购数量增长迅猛。

第三是知识基础系统。其对知识体系创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持续不断的提升及改进跨境贸易方式及电子商务技术,更好地满足“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通过国际网络营销和国际物流水平的提高,适应和促进“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电子商务的快速成长和发展。现如今,唯有保持知识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连续创新方能使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得到长足的成长。

最后是政策和制度保障系统。“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涉及政府政策如财政、金融、税收等直接影响“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法律法规、贸易机制也对“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有重大影响。该系统对于“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起到了支持保障的作用,在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国情和我国的基本国情,设计出一套适合我国实际需要的“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政策机制体系。

“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四大系统之间互相作用、相辅相成,这种作用又推动和影响着“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市场需求系统是“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信息技术系统和知识基础系统是“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推动主体的集合,政策和制度保障系统是“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各种外在因素的综合。只有这四个系统之间相互协同工作,方能促进“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策略研究

(一)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策略研究。

1.推动网商及相关企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唯有通过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方能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我国政府也应积极利用税收这一调控手段对“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网商提供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使得企业迅速积累资本,形成资本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化循环。

2.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催生了众多“互联网+”企业。如被称为朝阳产业的云计算行业,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云计算解决方案,逐步发展成为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平台型企业,其所服务的企业涉及大数据、云系统、电商平台、O2O服务商、CRM等软件服务商、智能设备商、机器人、3D打印等。

(二)市场需求系统的策略研究。

1.积极拓宽网络营销渠道。

近几年,微信、微博都成了网民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微商”也乘势而起,“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企业也应利用这些网络交流平台促进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由此了解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并不断完善自身的商品,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企业微博或企业公众号密切关心网民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讨论,参与网民的讨论,宣传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企业—消费者关系,对于消费者的意见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网络营销渠道多样化,提升企业社会影响力。

2.全方位满足市场需求。

在跨境电商方面,各企业应当积极部署,努力解决跨境网购的通关、支付等问题,打通跨境网购中各个环节。在吸引消费者方面,各企业应满足用户对不同品类及品质商品的需求,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在吸引商家方面,各企业应给各商家提供流量支持。并使用各种手段来促进商品种类的齐全。更需要通过提高准入门槛,保证网上商铺质量,以此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三)知识基础系统的策略研究。

1.创新营销模式。

建立实体店销售与网络电商销售双轨制的营销模式。在进行实体店销售的同时,还应建立实体店销售与网络电商销售双轨制的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营销的统一,并且在进行网络营销时一定要注意线上线下价格的制定。网络营销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低价渗透策略,因此要处理好实体店销售价格、网络营销价格的冲突。

“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企业要在详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对消费者客户群体进行合理的区分,对于市场进行明确的定位,只有通过这些区别定价策略,企业才能实现实体店销售与网络电商销售双轨制的成功,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并赢得更多客户的支持。

2.产学研结合促进发展。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应为“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智力支撑,为建设“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培养大量所需人才,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为“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对于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有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从实践角度对问题进行解答,而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就可以将理论上升为实践,再由实践转化为理论,实现合理优化转换。

(四)政策和制度保障系统的策略研究。

1.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互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全力加速完成。首先,应当先修路,建立一个完善的交通路网,并组织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道路网络规划》,明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整体架构。其次,要与其他相关国家就互联互通的的方式,如收费准则、基础保障设施等达成一致,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础设施建设少一些阻力和不和谐因素。第三,是国家推动,应加快协调、推进国内相关线路前期工作,尤其是一些较难或存在争议地区的批复。第四,是通过国际合作,进行统筹分工和协作,使得各国之间交通无障碍,为“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初步成形奠定坚实的国际运输衔接基础。

2.加强“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顶层政策建设。

从国家层面做出部署,开展总体规划工作,为“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政策导向和支撑。同时,国家应为“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必要的资金、税收、结汇和技术等支持,提升“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水平。相关企业也要围绕国家相关部署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和尝试。

3.完善电子支付法律规范。

跨境电子支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有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法律对跨境电子支付进行规范,可以借鉴美国《电子资金划拨法》和美国《统一商法典》中关于电子支付的一些相关内容,并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法律条例。在技术上,由于涉及国家众多,各个国家的支付习惯、支付系统、支付方式等各不相同,尤其是各国中还存在着许多第三方支付交易平台,在制定方案的同时还需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兼容并蓄。

4.创新通关机制。

现在跨境交易大多采用传统申报通关,而检验和通关手续极其繁琐,时间常常浪费在清关上面,时效性得不到保障,这样极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为促进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应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为“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由海关总署建立对“互联网+丝绸之路经济带”企业的认证机制。加快退税、电子口岸结汇,以及与跨境电商平台、支付、物流等企业的系统联网,从而实现口岸监管的前推后移、分类通关以及全程无纸化通关管理。

二是在物流配送相关环节,制定更加合理的措施,完善管理规范,使得贸易更加便利,促进国内物流企业国际化。鼓励大型国际快递企业与国内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实施更灵活合理的配送模式尝试。出台跨境物流配送服务质量标准,让跨境物流配送企业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卫玲,戴江伟. 丝绸之路经济带:超越地理空间的内涵识别及其当代解读[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郭爱君,毛锦凰. 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差异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胡鞍钢,马伟,鄢一龙.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4]Chen Yurong,Bai Ruijun. Silk Road Economic Belt—Call of the times[J].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2014,(1).

[5]丁晓星.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性与可行性分析——兼谈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全面合作[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4).

[6]周明. 地缘政治想象与获益动机——哈萨克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评估[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4,(3).

[7]李宁.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业基础与建设[J]. 理论月刊,2014,(5).

[8]赵华胜.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注点及切入点[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9]白永秀,王颂吉.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J]. 改革,2014,(3).

[10]王之泰. 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的升华[J]. 中国流通经济,2014,(5).

[11]侯经川,赵雪梅. 基于国家竞争力视角的中国网络大市场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4,(7).

[12]马莉莉,张亚斌,王瑞. 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文献综述[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4).

[13]王习农,陈涛. “丝绸之路经济带”内涵拓展与共建[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5).

[14]董锁成,黄永斌,李泽红,石广义,毛琦梁,李俊,于会录. 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J]. 资源科学,2014,(12).

[15]于会录,董锁成,李宇,李泽红,石广义,黄永斌,王喆,李飞. 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格局与合作开发模式研究[J]. 资源科学,2014,(12).

[16]李泽红,王卷乐,赵中平,董锁成,李宇,诸云强,程昊.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J]. 资源科学,2014,(12).

[17]王晓芳,于江波.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流通的实际情境与相机抉择[J]. 改革,2014,(12).

[18]冯维江.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J]. 当代亚太,2014,(6).

[19]石莹,何爱平.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能源合作与环境风险应对[J]. 改革,2015,(2).

[20]郭利丹,周海炜,夏自强,黄峰,鄢波.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5).

[21]袁胜育,汪伟民.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的中亚政策[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5).

[22]曹小曙,李涛,杨文越,黄晓燕,殷江滨,刘永伟,梁斐雯,王武林,王妙妙,陈慧灵,张百献. 基于陆路交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达性与城市空间联系[J]. 地理科学进展,2015,(6).

[23]本报记者 刘志强 白之羽. “互联网+”创新驱动新引擎[N]. 人民日报,2015-03-24.

[24]缪荣. “互联网+”的多重效应[N]. 人民日报,2015-06-29.

[25]LI WUZHOU. History of the Silk Road[J]. China Today,2014,(1).

[26]Malerba F and Mani S. 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on and Produ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9.

朱佳惠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女)

〔责任编辑:刘杉〕

●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经济带”专题研究

作者简介:( 赵奕杨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文献标识码中国图书分类号F49A

文章编号1671-4741(2015)06-0028-05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电子商务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福建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SWOT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跨境电商贸易平台商业模式探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