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文
开展中哈国际旅游合作推动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王友文
摘要新疆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哈萨克斯坦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第一站。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五通”关系到亚洲国际大市场与欧洲国际大市场“五通”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最佳路径之一,就是中哈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国际旅游合作。过去20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中哈双方国际旅游合作的开展带动了边境贸易、旅游贸易、服务贸易、农业贸易、加工贸易,拉动了中哈口岸发展、边境城市发展、国际交通发展、地方产业发展。中哈国际旅游合作已经成为推动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要动力源。为深入研究开展中哈国际旅游合作的重要作用问题,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合作组织带动下的中哈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编号:12BJY129)课题实施方案计划,课题考察团一行5人于2015年8月18日至27日赴哈萨克斯坦进行了为期10天的中哈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模式和战略问题的科学考察,在对哈萨克斯坦政治、经济和旅游发展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评价、新观点和新思路,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关键词中哈国际旅游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动力源
一、赴哈萨克斯坦旅游科学考察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为了能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开展全程的田野考察和深入的调查研究,没有利用民航交通工具,选择了与伊犁州驻哈国阿拉木图办事处合作,使用专用汽车开展考察活动。考察团人员利用10天时间对阿拉木图州塔尔迪库尔干市、阿拉木图市、江布尔州、卡拉干达州、阿克莫拉州、阿斯塔纳市等6个州市进行了田野考察和旅游调研,行程3700余千米,对沿途的人文地理环境、草原生态状况、地方经贸发展、旅游景点交通现状及中哈两国民间人文感情和友好程度亲见亲闻。通过深入交流和体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获得了切身感受和认识,初步达到了出国考察的预期目的,顺利完成了赴哈萨克斯坦国际旅游合作课题的考察工作。
二、对哈萨克斯坦人文地理和政治经济发展态势的再认识
(一)哈萨克斯坦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状况。
1.哈萨克斯坦的草原生态保护良好。
哈萨克斯坦有发达的草原畜牧业,农业用地中牧场占80%左右,草原载畜量很低,在农业经济中羊的养殖总头数和羊毛产量占很大比重。从阿拉木图市到阿斯塔纳市的1300多千米的公路两旁,草原生态状况总体比新疆好。草原上放牧的马、牛、羊畜群很少,特别是从巴尔喀什湖以西到阿斯塔纳市600余千米的公路两旁及城市周边,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型大草原,草质优良、生长茂盛,随处可见割草机在割草,或者是草地上整齐堆放着的打成草捆的草垛。
2.现代农牧业发达,自然气候条件较好。
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272.49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九位),全国总人数为1729万人(2014年1月),人口密度6.3人/平方千米(2011年),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为全世界最多的国家之一。该国可耕地约2120万公顷, 2011年粮食产量约3000万吨,其中出口1600万吨,始终保持世界粮食出口大国地位。棉花种植面积达600余万公顷,年产籽棉400万吨,棉花产量占世界第四位,其中棉花出口占世界第二位,约占全国出口创汇的34%。农民因粮食和棉花出口而比较富裕。
3.拥有分布合理的河湖水系网络。
哈国拥有大量的河流和湖泊,从阿拉木图市到阿斯塔纳市沿途就有88个中小型湖泊。哈国与中国的国际河流有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在哈国境内主要流经阿拉木图州和阿拉木图市区域,河流中段建有大型的卡普恰盖水库,最终流入巴尔喀什湖,成为巴尔喀什湖的生态生存基础。额尔齐斯河从中国流入哈国境内后先流入斋桑湖,主要流经东哈萨克斯坦州和阿克莫拉州区域,最后流入北冰洋。凡是伊犁河流域、巴尔喀什湖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周边的草原草质、林木和其他植物的生长情况良好,远离这些流域的干旱区域的植被相对较差。
(二)哈萨克斯坦国内国际政治局势发展状况。
1.政权和社会稳定。
目前,哈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安全的国家之一,是欧亚地区稳定的核心。哈国在全世界的总体国家形象是“社会稳定、政治宽容和国家统一”。哈国中央政权稳定,纳扎巴耶夫总统在国内威信很高。哈国城乡社会秩序很好,经济的高速发展,催化出的民族自豪感对于哈国的社会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构建了良好的国际关系。
哈萨克斯坦之所以在20多年中能够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纳扎巴耶夫总统对世界各国采取了为我所用、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对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经济大国,发展了全面合作的关系。哈国既是俄白哈关税同盟的成员国,与俄罗斯积极发展欧亚联盟;又与美国积极发展“新丝绸之路计划”,是美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同时,与中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配合中国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又与中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得到了中国在各合作领域的大量投资。
3.民族宗教问题处理相对较好。
哈国有130多个民族,虽然在国家独立初期出现过大量俄罗斯和其他民族居民外迁的情况,但是以纳扎巴耶夫总统为核心领导的中央政府和议会等国家机构及时调整了国内的民族宗教政策,实行了国内各民族平等的各种制度,因此在哈萨克斯坦生活的俄罗斯和其他民族都认同哈萨克斯坦是自己的祖国。
4.在外交上卓有建树。
哈萨克斯坦1992年提出建立“亚信”倡议后,又做成了阿斯塔纳经济论坛、世界宗教领袖大会等几件举世瞩目的国际大事,以人口总数来评价,是小国家办成了大外交,国家影响力不断增强。
(三)哈萨克斯坦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中高等收入国家。
通过20多年的努力,哈国已成为中亚经济强国和独联体中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13年哈国综合实力已进入世界50强之列。2014年哈国的GDP总计2122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1670美元,比中国大陆7595美元的人均GDP高出5265美元。同时数据表明,哈国居民的收入水平20多年间有大幅度提升,如20年来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4倍以上,平均养老金增加了2倍以上,最低生活费收入的居民比例从原来的50%降低到13%以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国并不是穷国,而是富国。只是国土面积太大,又建新首都,国家财政力量一时难以全面承担边疆区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此外,苏联时期使哈国形成的重工业强、轻工业弱的工业结构正在调整之中。如今,哈国能自主生产许多高科技工业产品,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平板液晶电视等电子信息类产品,化学工业和航天技术也较为发达。可以预见,哈国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提升,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后,将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2.民族文化发展状况。
一是在文化生活上已全部欧化或俄罗斯化。哈国的草原文化已基本城市化,考察团专家发现,哈国的草原文化大多反映在博物馆和当地人的口头上。时过境迁,哈萨克作为历史上的“草原民族”已跳下了马背。目前,哈国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全国没有文盲,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较高,而且生活方式已全部欧化。二是文字使用上全部使用俄罗斯文或斯拉夫文。哈国各城市和乡镇、单位以及商业场所、公路交通的标牌基本上使用俄罗斯文或斯拉夫文,看不到传统的哈萨克文制作的标牌。三是社会和商业用语主要使用俄语。由于阿拉木图市、阿拉木图州的中国商人、公务人员、游客和华侨较多,相当一部分商场、酒店、饭店、旅社的营业员通哈语、汉语和维语。阿斯塔纳市是新城市,中国商人、公务人员、游客和华侨数量较少的原因,商场、酒店、饭店、旅社的营业员懂汉语的很少,只有一部分略懂哈语,多数用俄语交流。四是居住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哈萨克牧民居住的都是木质结构或砖混架构的两面坡平板房,房屋墙面和屋面涂刷的色彩与俄罗斯居民相似,已看不到传统游牧式的哈萨克毡房。
3.现代化生活特征明显。
一是文化教育素质较高。特别是哈国现在的哈萨克族人口素质普遍较高,每千人中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超过新疆。二是民众文明礼貌程度较高。他们接人待物很有礼貌,在公共场所很少有人大声喧哗,见了客人或离开客人都以握手或拥抱表示敬意。在公共场所或景区中国客人要求与不认识的哈国人合影留念,哈国人都愿意接受和配合,表现十分友好。三是服务行业已全部欧化或俄罗斯化。哈国的酒店、饭店和餐厅的食品已基本趋于欧洲和俄罗斯的风格,使用的餐具也全部是刀子、叉子、勺子。饭店、餐厅标牌和菜谱全部使用俄语。当然,在阿拉木图市也有中国人开的饭店和餐馆,制作和提供中国客人适用的食品。
4.城市发展与管理状况。
(1)首都阿斯塔纳市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阿斯塔纳市的市场经济培育情况良好,是哈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首都,阿斯塔纳市17年来从一个人口只有20万人的小城市,快速发展成为当今中亚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城市的地标建筑之一—北京大厦在各式中亚和欧洲风格的建筑中显得分外醒目,这里集餐饮、酒店、办公于一体,是当地人品尝中餐的好去处,也成为这个中亚城市中一张重要的“中国名片”。
(2)“南都”阿拉木图市是中西亚的国际大都市。阿拉木图市曾有68年作为首都的历史,是哈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体育中心,也是中亚最大的城市、最大的贸易中心和最大的金融中心。1997年12月10日,哈国迁都阿斯塔纳后,哈国议会通过《阿拉木图市特殊地位法》,确定了阿拉木图市共和国级城市的地位,被国内外人士称为哈萨克斯坦的“南都”。
阿拉木图市是哈国和中亚地区最大的国际旅游城市,历年接待国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为全国首位,具有国际旅游的产业优势。市内有126家旅游酒店,有73家集贸市场,为国际游客提供了多功能的旅游购物的便利条件,成为中哈两国实施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战略的火车头。阿拉木图还是中亚地区交通运输和信息通信业最发达的中心区域,有近百条航空线路通往全球90余个中心城市,承载着哈国一半的客运和68%的货运,具有交通和通信优势。
阿拉木图州(市)是哈国与中国合作交流最密切的区域,具有中哈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边国际合作实验区的特殊功能,中哈双方地方政府每年按期举办“中哈亚洲商品展销会”。中哈两国地方政府、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出入境旅游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两国人民之间的认识了解和友谊不断加深。1993年阿拉木图市与乌鲁木齐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2013年塔尔迪库尔干市与伊宁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四)哈萨克斯坦的旅游业发展状况。
1.旅游景区发展状况。
哈国目前旅游景区的建设总体水平低于新疆,但国家投资建设的景区条件较好。哈国著名旅游景区和名胜古迹主要集中在阿拉木图市。主要有:世界最大的高山冬季运动综合体—麦迪奥山、奇姆布拉克高山滑雪基地、科克托别电视塔、潘菲洛夫-28勇士公园等。
2.国际旅游发展状况。
(1)居民旅游首选土耳其。到土耳其旅游的哈国居民人数一般占到了同期哈国出境旅游总人数的40%~45%。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到土耳其旅游的性价比非常高;二是土耳其对哈国游客实行点对点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服务,旅游景点提供家庭住宅式的旅游服务,提供哈国人十分喜爱的保健医疗旅游服务;三是旅行社服务质量高,哈国旅行社和土耳其合作伙伴重视提高旅游服务的水平,更多关注游客的需求;四是土耳其在加大旅游宣传方面做了大量投入,土耳其总理亲自到哈国进行旅游促销。
(2)居民购物旅游首选中国。近年来随着中哈两国人文交流不断加深,到中国旅游也成为越来越多哈国人的选择,哈国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吸引更多中国人到哈国旅游。据了解,2012年约有50万哈萨克斯坦居民前往中国,中国到哈国旅游的人数也接近18万人次。2014年哈国人有34.36万人次到中国旅游,而哈国来中国旅游的居民中有80%的人主要目的是购物,中国已成为哈国居民境外购物旅游的首选地。
(3)东哈州与塔城、阿勒泰地区以边境旅游促商贸物流取得重大突破。东哈州与塔城、阿勒泰地区先后开通的边境旅游线路,为伊犁州发展伊宁市、霍尔果斯市与哈国边境县市开通边境旅游线路提供了借鉴。
3.哈国国内旅游发展状况。
哈国的国内旅游活动开展情况,政府部门和公众都不满意,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内的旅行社主要组织国民到境外旅游,旅游社可以有较高收入,而对国内游客的组织和服务重视不够。二是各景区为观光型游客服务的项目较少。三是哈国居民已适应了在国内以自驾游为主的旅游产品。
4.巴尔喀什湖旅游发展状况。
(1)巴尔喀什湖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目前,巴尔喀什湖旅游景区只有自驾游的游客,客流量少,没有对巴尔喀什湖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湖中水质、鱼类和湖边植物保持了天然美丽的原生态良好状况。
(2)巴尔喀什湖已建成初级旅游景点设施。现阶段在离巴尔喀什市25公里处的巴尔喀什湖北边沙滩区域建成了一个“巴尔喀什湖旅游度假村”景区,其中有中高档旅游接待区和中低档旅游接待区两个游客接待区,主要接待国内各地的自驾游客。度假村的中低档客房,每人每晚收取4000哈国坚戈(相当于100元人民币),中高档的客房每人每晚收取7000~8000哈国坚戈。服务方式以自助为主,米、面、肉、油、菜可在景区买到。
(3)巴尔喀什湖生态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巴尔喀什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湖中盛产各种高品质的鱼类,湖边有沙滩以及植被覆盖的湿地,阿拉木图到阿斯塔纳之间的高速公路建成后,从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到巴尔喀什湖均只有3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巴尔喀什市依托巴尔喀什湖可发展成为阿拉木图到阿斯塔纳之间的主要旅游城市,成为中哈草原丝绸之路旅游经济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三、加强中哈国际旅游合作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以中哈国际旅游合作作为撬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点。
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实践证明,中哈国际旅游合作是未来推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伊犁州作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区域,以及霍尔果斯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联通东西的国际大通道和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政府部门和企业均须主动作为,加强与哈国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沟通和联络,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出台各项政策,采取强有力措施,全力营造良好的购物旅游环境,提供优质舒心的服务,积极推动人员流动和商品的跨境流通,形成以边境旅游拉动口岸和伊宁市商贸物流业发展的良好机制。
(二)中央提供了加强新疆与周边国家旅游合作的政策支持。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边境地区与毗邻国地方政府加强务实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旅游投资合作,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2.《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采取有利于边境旅游的出入境政策,加强旅游双边合作,办好与相关国家的旅游年活动。”“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推动符合规定条件的对外开放口岸开展外国人签证业务,逐步优化完善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鼓励特色商品购物区建设,提供金融、物流等便利服务,发展购物旅游。”
中央制定的这些优惠政策,为新疆加强与周边国家旅游合作搭建了良好管用的政策平台,需要新疆把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定位在“中哈国际旅游合作”上,树立起中哈国际旅游合作是拉动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要动力源的全新观念。
(三)加强合作促进中哈国际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联合制定中哈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合作发展中长期规划。
考虑中哈两国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等因素,制定“中哈草原丝绸之路旅游线路”、“中哈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旅游业发展等规划。规划中应将提升软实力问题作为一个重点。
2. 尽快做出旅游签证互惠制度安排。
双方政府应尽快确立两国互为旅游目的地国,为旅游者办理1-5年长期旅游签证和短期旅游免签证,以方便旅游者。两国旅游部门和国际旅行社应尽快组织游客开展两国边境地区“三日游”和“五日游”活动,取得“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良好示范效应。
3.加快哈国旅游景区设施建设。
哈国应借助亚投行的金融支持和中国旅游开发集团的力量,规划设计和开发“巴尔喀什湖国际生态旅游区”和“巴尔喀什市国际旅游城市”,使其成为哈国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阿斯塔纳市、阿拉木图市、巴尔喀什市三点相互连接、联动的特色旅游线路。
4. 共建中哈旅游资源信息库。
中哈旅游资源信息库应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旅游合作发展提供多种可靠信息和权威资料。信息库最好以中哈两国为主,联合俄罗斯和中亚其他国家共建,以便做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大发展。
5. 加快哈国旅游酒店(饭店)设施建设。
组织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到哈国城市投资建设旅游酒店(饭店),提高哈国的旅游接待能力。
6. 共同办好“中国旅游年”和“哈萨克斯坦旅游年”国际旅游活动。
特别是新疆应提前做好策划和准备工作,配合哈国共同办好2017年“中国旅游年”活动,力争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7. 中哈共建中国中亚(阿拉木图)国际商贸博览会展中心。
可以利用亚投行投融资机制,借助哈萨克斯坦商会,进行开发建设中国中亚(阿拉木图)国际商贸博览会展中心的工作。
8. 共建中国中亚(伊犁)国际旅游实训信息开发中心。
该项目具有国际(中亚)旅游资源信息库、旅游网络服务中心、旅游研究咨询、旅游产业开发中心、旅游组织中转接待中心等功能,有利于中亚旅游人才培训,促进国际旅游业水平不断提高。
(四)建议伊犁州与阿拉木图州(市)开展国际边境旅游合作。
1.从地方层面尽快开通两国边境旅游。
根据塔城市和吉木乃口岸的现行做法,由伊犁州政府同阿拉木图州、阿拉木图市签订有关合作发展区域边境旅游的文件;伊宁市与塔尔迪库尔干市签订互派旅游团合作协议,指定双方旅游公司组织“三日游”、“五日游”,参照国家旅游局批复塔城市组织边境旅游团队游客办理旅游签证手续的办法,尽快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旅游局办理报批手续。争取在2016年春季首发伊宁市赴哈国塔尔迪库尔干市和阿拉木图市“三日游”和“五日游”边境旅游团。
2.从国家层面批准确立中哈两国互为旅游目的地国。
从国家层面批准确立中哈两国互为旅游目的地国,是为了在更大范围、以更多旅游方式吸引国内国际旅游者。希望中哈两国出台可以为中亚诸国购物旅游者和商务旅游者提供出入境签证便利、交通便利、购物便利的政策,从而带动中哈两国口岸经济带、沿边城市经济带、沿边产业经济带的发展,发挥新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大通道和加油站的重要作用,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2015年5月5日)[N],新华社.新华网.2015年09月17日.
[2]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DB/OL],人民网.2014-08-21.
〔责任编辑:刘杉〕
●聚焦“互联网+”
作者简介:(伊犁师范学院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 “上海合作组织带动下的中哈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12BJY1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科基地基金项目“新疆哈萨克族由游牧转向定居中的社会教育研究”(XJEDU080112A02);国家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清政府治疆方略对当代新疆哈萨克草原生态民生科学实践的哲学借鉴”(14YJC720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献标识码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A
文章编号1671-4741(2015)06-00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