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文化的三重维度: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基本理解与当下培育

2015-02-24 20:03魏崇辉阚亚薇
新疆社科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法治主体

魏崇辉 阚亚薇



现代政治文化的三重维度: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基本理解与当下培育

魏崇辉阚亚薇

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现代化具有内在关联。共存与融合形塑转型期政治文化的基本形态,其典型表征是政治参与意识的淡薄与政治参与制度的不完善。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培育现代政治文化的基本路径是,推进政治社会化,增强政治主体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与法治,健全政治参与机制;准确定位,正确处理多元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政治文化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主体机制评价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现代化之关联

围绕“政治文化”、“现代化”、“政治文化现代化”,学界争论不止。相对成熟的现代化理论认为,衡量现代社会的基本向度主要有:技术(工具)、社会结构与态度。而其中“态度”在政治学领域内即为政治文化的角度。一般意义上,“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因素。而政治现代化是一种结果,更是过程。现代政治文化则是对政治现代化的相对静态描述。①笔者试图基于主体、机制与评价的维度阐释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现代政治文化。因此,这里需要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做简要说明。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构建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其中的“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展示的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而“构建”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逻辑上,在肯认了基本概念之后,需要阐释的是论题的可行性,亦即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现代化之间的基本关联,恰是这种关联使得本论题得以成立,这种论述是立足中国展开的。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其中,自然地蕴含了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内容。而现代政治文化又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得以推进和维持提供必要的基础。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机制和评价来看,现代政治文化应该是坚持以民为本的,以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为基本依托,应该是坚持依法治国,以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民主作为基本路径,应该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服务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为基本旨归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如前文所述现代政治文化的培育可以促成公众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心理上的认同与推进。

第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保障现代政治文化的实现。制度、社会关系或历史事件规定了文化得以显示自身的方式。文化为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等提供其得以运行的背景。②文化是体系完善与能力构建的基本背景,体系与能力则规定着文化的显示方式。有什么样的制度架构就有什么样类型的文化。③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政治文化现代化,为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规定性。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主体现代化、机制现代化与评价现代化的统合,是多元主体通过法治与民主机制成功实现有效治理的过程与状态。在这一过程之中,状态之下,政治文化得以渐次形成。

第二,政治文化的走向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否得以实现。“对个人来说,政治文化有助于调控其政治行为,并为之提供一种方向性的指导,对集体来说,它提供了保证各种体制和组织连贯运作的价值观和理性考虑的系统性结构。”④政治文化能够以现代化的形态得以凝练,能否进而形成基本的共识,能够塑造一种政治认同机制,进而影响社会中的各个主体的政治行为,对国家治理的方向形成导引。当代中国,某种意义上,能否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能否凝聚共识,能否使得该共识外显为政治主体的一致性政治行为。当下,能否形成对国有企业改革及其方向的共识,能否形成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共识,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否得以实现。

必须认识到的是,传统政治文化由于其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发生了变化,其中的某些因素必然含有其不适应之处,因而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也越来越多地体现为阻碍性。诸如以儒家思想为主线,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的“权威崇拜”“与世无争”的政治思想,严重抑制了人们的政治参与,这必然造成政治冷漠。这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亦是相违背的。

二、转型期的政治文化:基本形态与典型表征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现代化有内在的关联。接下来需要对转型期的政治文化之基本形态与典型表征做宏阔梳理。这是探寻培育现代政治文化有效路径的基本步骤。笔者从学界相对统一的认识出发,试图指出当代中国转型期政治文化的基本形态及其典型表征。

(一)共存与融合:转型期政治文化的基本形态。

第一,本土政治文化与外来政治文化的共存与融合。伴随着全球化的潮流,西方思想文化一下涌入中国。一方面,“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促进并加剧了对传统的否定,将中国社会的取向从过去的束缚中全面解放出来。”⑤一些符合人性的基本价值观念绝非仅仅西方可以适用的,我们完全可以从实际出发将之适用于中国实际。但是,另一方面,西方政治文化本身实质上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这在为我国现代政治文化培育提供养料的同时又会消解我国政治文化的社会主义性征。对此,必须高度警惕。

第二,新旧政治文化的共存与融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于中国实际的本土的现代政治文化得以逐步形成。由于主客观的诸多因素,这将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传统政治文化并未彻底和现代社会“断裂”开来。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使得一些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根深蒂固,成为中国人普遍的政治思维方式,渗透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当下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乃至政治行为有极强的影响力。

(二)典型表征:政治参与意识的淡薄与政治参与制度的不完善。

转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双面性并存。人们在崇尚绝对权威,渴望得到权威保护的同时,又畏惧这种权威,避免与猛虎般的政府权威发生摩擦。⑥加上为维护执政合法性相应政策措施的偏向严厉的运用更加使得政治犬儒主义的理念的形成,学界存在的“学术家凸显,思想家淡出”现象与此不无关系。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多元主体,若想改变政治参与意识淡薄的局面,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政治参与运行机制。但是,实际上,我国政治参与制度远不完善。制度化的政治参与需要法治的保障。对于多元主体是否成熟与法治民主机制是否完善的评价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培育现代政治文化的基本路径

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现代政治文化的研究在厘清转型期政治文化的基本形态与典型表现之后,接下来分别从主体、机制与评价三个维度探索培育现代政治文化的可能路径。

(一)推进政治社会化,增强政治主体意识。

公民参与的扩大是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⑦公民参与的扩大首先需要提高其政治主体意识。这同样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组成。政治主体意识的提高需要借助于政治社会化得以实现。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⑧

第一,推进现代政治文化教育。社会转型期的现代政治文化教育,首先必须积极立足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公民进行广泛而持久的现代政治文化教育。一是要以党校、政府组织等为载体,着重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认真总结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找寻解决方法,树立正确的现代政治文化,做好全国人民政治文化观念转型的典范与表率。二是要走进社区,走进百姓心中,抓好公民的现代政治文化教育。三是大力推进青少年政治文化教育。要以学校和家庭为主要场所,努力营造开放的政治生态环境,使青少年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崭新的政治文化观念,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第二,构建双向信息传播渠道。一者要不断优化传统的传播媒介。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加大教育改革和建设的力度,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使两者建立互动教育,形成双向的信息传播渠道。另者要优化大众传播媒介,尤其要注重网络的作用。网络的发展对政治文化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的影响。作为一种新媒体,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它可以实现信息的交互式传递,极大的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推动着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发展。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健全政治参与机制。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有主体的维度,还有机制与评价的维度。借由法治与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理性路径。而政治文化随着政治制度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作为政治体系的软件,政治文化一般与政治制度性结构安排相匹配。因此,要培育现代政治文化,必须通过不断推进政治参与机制的法治化,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法治与民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标准。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要不断完善法治与民主的制度安排,这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地方政府与民众已经在积极创新政治参与的内容与形式。通过这一过程,培育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形成了本土化的文化图景。因此,需要以法治保障民主,要健全政治参与机制。

(三)准确评价社会主义定位,正确处理多元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笔者以为,政治文化是个相对稳定的词汇,但是政治文化现代化,现代政治文化的培育就是个动态的过程。政治文化研究领域,评价是指对政治目标的判断和意见。从主体、机制和评价来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坚持以民为本的,以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为基本依托的,是坚持依法治国,以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民主作为基本路径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服务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为基本旨归的。

因此,评价国家治理是否趋向现代化的标准是看其是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以服务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为基本旨归。相应地,只要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服务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为基本旨归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都属于现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范畴,而不论其是多元政治文化中的哪一种。与其对多元政治文化本身做无谓的争论,不如按照如上的评价标准培育现代政治文化在途中。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基于主体、机制与评价维度对现代政治文化的考察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

注释:

①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1页。

②P.R.Moody,Jr.,Trend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The China Quarterly,September 1994,p.740.

③丁志刚、董洪乐:《现代政治文化与民族国家治理,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第52~58页。

④罗纳德·H·奇尔科特(美):《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240页。

⑤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美):《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5页。

⑥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

⑦塞缪尔·亨廷顿(美):《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第5页。

⑧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5页。

魏崇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阚亚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女)

〔责任编辑:郭嘉〕

●政治法律

作者简介:(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与推进路径研究”(2014SJB0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献标识码中国图书分类号D630A

文章编号1671-4741(2015)06-0045-03

猜你喜欢
现代化法治主体
边疆治理现代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