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克木 张新华
新疆生态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哈尔克木张新华
摘要新疆具有发展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面临诸多问题:生态意识薄弱;新疆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用水效率低;地膜用量大,白色污染严重;化肥过量使用,农家肥闲置;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化和多年重复种植,病虫害难以防治;生态农业产品品牌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生态农业科技体系不健全。新疆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有:转变观念,提高生态意识;开拓和培育生态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生态农业;加大生态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力度;实施化肥、农药和地膜零增长行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新疆生态农业困难问题对策
一、生态农业发展概述
农业是与生态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之一,农业发展既依赖于生态环境,又对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影响,农业健康发展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后,相对于现代农业(石油农业)提出的理念,是依据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和经济发展的规律,运用一定的现代科技技术和成果,采用现代管理的手段,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平衡的一种新型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比(见表1),生态农业发展能促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保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比较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提出,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到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发展绿色产业,特别提出要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到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面积达0.1亿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2%左右;生态农业涵盖了生态农业户、生态农业村、生态农业乡、生态农业县乃至生态农业省等;实施生态农业建设示范项目的县、乡、村数量已达4000多个,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①
新疆具有发展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新疆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居全国第一。新疆太阳能资源全年日照时数为2550~35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80%,年辐射总量达5430~6670兆焦/平方米,居全国第二,全年日照大于6小时的天数为250~325天;新疆自然条件适宜多种特色农作物生长,名扬中外的哈密瓜、吐鲁番的葡萄、和田大枣、若羌红枣等等。新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等水平较高,种植业、养殖业发展规模较大。新疆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7.6%,在全国居第3位;棉花、葡萄等农作物产量居全国第1位(见表2),但生态农业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存在较多问题。
表2新疆主要农作物产量及占全国的比重
二、新疆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
1.生态意识薄弱。
宏观层面上,人人都承认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从具体实践来看,地方政府、企业和当地农民等生态农业发展利益相关方的生态意识却很淡薄。对地方政府来讲,重GDP增长的政绩考核观和追求财政收入的增长,对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没有动力,更缺乏财政支持。对企业来讲,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最大的目标,而发展生态农业投入大,我国生态产品的价格不占优势,企业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不大。农民对培肥地力、沼气池的使用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技术应用有所排斥,生态农业发展技术很难以在生产中广泛推广和应用。对消费者来讲,对生态农业法规法律、食品安全知识以及对生态农产品知之甚少,对生态农产品产生排斥或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生态农产品的正常流通。
2.新疆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用水效率低。
水资源是制约新疆发展的最大瓶颈。新疆属于灌溉农业区,水资源利用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农业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2013年,新疆用水量为588.05亿立方米,已经超过2030年527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新疆用水结构不合理。2013年用水总量中生产用水占97.45%,居民生活用水占1.55%,生态环境用水占0.99%;生产用水中,第一产业用水占97.32%,第二产业用水占2.41%,第三产业用水占0.27%。
新疆第一产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4.84%,传统的大水漫灌模式在一些缺水地区还很普遍。2013年新疆灌溉面积4792.83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2058.58千公顷,占灌溉面积的42.95%,微灌面积1572.54公顷,占灌溉面积的32.81%。农业对GDP的贡献率只有11.3%,用水却占94.84%,农业用水每立方米产出量仅为1.32元,远低于全国农业用水7.6元每立方米的平均水平。
3.地膜用量大,白色污染严重。
新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地膜的使用量、地膜覆盖面积逐年递增。棉花、玉米、蔬菜、西(甜)瓜、工业番茄、色素辣椒等经济作物基本为地膜覆盖种植。2013年,新疆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0.67万吨,地膜使用量 17.58万吨,新疆地膜覆盖面积2654.32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3.35%,全国平均地膜覆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14.51%,新疆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37倍。
经过30多年的“累积”,新疆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白色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对全疆20个县的农田进行取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农田平均每亩残留地膜量已经达到16 .88千克,是我国平均水平的4~5倍。新疆南部地区的一些乡镇,地膜残留量甚至达到40多千克,按每年每亩铺膜4千克计算,这相当于给农田铺了10层地膜。②残留在耕地中的地膜,使耕地无法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导致地力下降。此外,播种的种子如果点到残膜上就无法扎根、发芽,从而导致产量下降。以棉花为例,当土壤中残膜量达到每亩3.5千克时,至少减产15%。农田地膜使用量的增大,加之缺乏有力的治理措施,废旧地膜在农田土壤中增多,污染持续加剧,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制约因素。
4.化肥过量使用,农家肥闲置。
2013年新疆农田施用化肥折纯203.22万吨,平均每公顷耕地施用化肥492.65千克,全国每公顷耕地平均施用化肥483.71千克,新疆单位耕地施用化肥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际公认的化肥使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新疆化肥使用量是安全上限的2.19倍。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化肥利用率只有30%~40%,部分化肥残留于农田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在粮食增产的同时,也造成了农业面临严重的化学污染。
过度依靠化学肥料,农村畜牧业与种植业也因此产生了分离,畜牧业产生的动物粪便不能被充分应用于土地施肥,又造成了另一种污染。除此之外,化肥生产过程中燃煤释放出的大量氮氧化物,以及农田里不能被充分吸收的化肥也会以氮氧化合物的方式排放,这也造成了雾霾的产生。
5.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化和多年重复种植,病虫害难以防治。
新疆地方棉花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2.9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54%。据统计,从地州市层面来看,棉花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大于50%的地州市有3个,其中巴州棉花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58.65%,克拉玛依市占57.42%,阿克苏地区占50.74%;阿勒泰地区没有种植棉花。
从县市级层面来看(见表3),棉花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大于50%的县市有16个,其中尉犁县(95.79%)和库尔勒市(92.65%)大于90%。
表3全疆棉花播种面积占比大于50%的县市
这种机械化、规模化连片种植单一作物,并且多年重复种植,主要依靠化学肥料增加地力,土地得不到休养生息,病虫害容易大面积蔓延难以防止。
6.生态农业产品品牌建设滞后。
2013年,新疆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全国产值为2.62%(见表4),截至2015年4月23日,新疆无公害产品认证数量(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1334个(见表5),仅占全国比重为1.74%;新疆无公害认证产品的数量76669个,其中种植业964个、养殖业81个、渔业289个,新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57个。③
截至2014年底,新疆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143个,产品274个。在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见表6)中绿色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为0.95%,有机食品产量为755吨,占全国的比重0.13%。
表4新疆农业产值及其占全国的比重
表5新疆无公害产品认证数量及占全国的比重
表6新疆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产品与有机产品
产量及占全国的比重
7.新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小、示范带动能力不强。2014年,新疆拥有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94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3家,但只有14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新疆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
二是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新疆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原材料为主,加工、流通产业链短。2013年农业的产值与农业加工产值的比值为34∶1;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55.84%,而其加工产品面纱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36%,棉布为0.17%,服装为0.11%(见表7)。羊毛、羊绒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20.54%,而绒线(毛线)、呢绒分别占0.09%、0.52%(见表8)。其他的农业产品也存在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
表7新疆棉花及棉织品及占全国的比重
表8新疆羊毛及毛织品及占全国的比重
8.生态农业科技体系不健全。
一是生态农业科研技术水平不高。科技对一个产业的发展具有支撑和推动作用。新疆科学技术研究水平总体比较低, 2013年新疆专利受理数占全国的比重为0.37%,专利授权数占全国的比重为0.3%。新疆涉农加工企业(包括农副产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专利申请数和有效专利数占全国涉农加工企业专利申请数和有效专利数的比重分别为0.3%和0.29%(见表9)。新疆农业科技水平低,难以支撑和推动新疆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新疆涉农加工企业研究和实验发展经费为12937.9万元,仅占全国的0.2%。农业科技人才储备不足。新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占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比重为6.86%;涉农加工企业研究和实验人员折合当时当量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2%。
三是农村科技服务手段还比较落后,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高,制约着推广的效果和速度。
表9新疆涉农加工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
及占全国的比重
三、新疆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生态意识。
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生态环境知识的普及,使公众更多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农民转变传统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发展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理念,通过农村职业教育、专业技术教育、技能的培训等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政府转变“唯GDP论”的观念,将生态化、绿色化融入到政府的各项工作中。企业转变“利润至上”的观念,培育企业的生态责任。消费者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践行绿色生活,实现可持续消费。
2.开拓和培育生态农产品市场。
一是建设和改造升级疆内农产品市场。在新疆一些主要的流通节点县(市)建设一批生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对现有农产品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改造提升,拓展新疆生态农产品市场。二是稳定和开拓疆外市场。对在华北、华东、华南市场已有市场渠道继续巩固和发展,一线城市市场要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二三线城市市场要加大拓展力度,使新疆的生态农产品遍及全国。三是开拓互联网市场。加快互联网营销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金融、电商、物流、交通、贸易等企业相互协作,发展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链,构建线上线下有效对接的营销新模式。四是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为契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积极争取在国家层面建立双边、多边农产品贸易机制,在扩大向西开放中促进新疆农业深度融入国际市场。
3.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生态农业。
一是向制度要节水。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利用、保护和节约制度,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和执行水价制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及方法定价,实行差别水价;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水、土地、作物结构、产量、作物需水量、农业灌溉现状的分析预测来评价水土平衡条件,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等制度。二是建设和完善节水设施。完善输水工程设施建设,渠道防渗和低压管道输水;完善农田灌排设施,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喷灌、滴灌和微灌设施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4.加大生态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力度。
一是生态农业发展依靠科技作支撑,促进生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首先是政府财政要重视和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创新资金的投入;其次是积极拓宽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资金的筹集渠道,吸引社会多方面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资体系。三是培育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要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主体成为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的主体。四是加大生态产品和生态技术的研发。通过生态农业产品品种的保护和研发,培育适宜新疆自然条件种植的新品种,提高农业产量。要加大适宜新疆自然条件先进适用的生态技术,包括节水节能技术、生物防治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抗旱抗寒保墒技术等研发,提高生态农业的效益。五是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加速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保育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推广应用,使生态农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5.实施化肥、农药和地膜零增长行动。
一是鼓励实施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行动。鼓励和支持农民增施农家肥等有机肥,支持发展高效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和肥料利用效率。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结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土地肥力实施监测,向农民提供配方施肥服务,支持农民使用配方肥。二是加强对农药的生产、供应、使用的管理,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规范农药行业标准,强化农药源头治理;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根据农作物生长期对农民使用农药提供指导和服务,规范农民使用农药的行为;鼓励和支持使用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的残留。三是加大地膜使用的管理,实施地膜零增长行动。推广一膜多用、膜侧栽培、轮作倒茬栽培等技术,减少地膜用量。推广使用新标准地膜,禁止生产和销售不达标的地膜,提高地膜回收率,从源头上治理废旧地膜污染难题;鼓励和支持地膜回收加工,促进资源再生利用。
6.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
一是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依据新疆土地、水、草地等资源的条件,推广适宜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草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如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巴州等,发展以畜牧业为中心的“草-牧-草”模式的生态农业;在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地区,如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为中心的以“种-养-种”模式的生态农业。在林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如伊犁州、和田、喀什地区,发展以林果业为中心的“林-果-牧-林”模式的生态农业。推广适合新疆种养的轮作和间作套作等种植方式,特别是棉花种植采用套种和间种等种植方式,预防病虫害;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促进草原生态养殖;推广“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等。二是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既要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又要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并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开展粮改饲试点,通过中低产田饲草料地改造,引导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提高种植比较效益。支持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引导形成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新型产业结构。
7.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培育新型农牧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加大对农牧民实用技术、经济管理理论、营销理论、法律等培训,培育掌握实用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遵纪守法的高素质新型农牧民队伍,使农牧民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专门劳动技能,还懂得市场经营,成为“职业化”的新型农牧民。二是培育龙头企业。通过发挥已有的知名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培育出更多、更强的龙头企业;或通过招商的方式吸引国内外一些知名的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大企业、大集团担当绿色农业产业龙头;或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壮大农业产业龙头力量。三是加大生态农业品牌建设。制定生态农业品牌统一标准体系。通过生态农业生产标准、农药化肥等实用标准、绿色产品标准、有机产品标准、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标准等一系列制度,高标准严要求农业生产、采收、仓储、加工、销售、推广过程。通过标准化体系,依托市场机制,实现品牌效益。注重品牌注册。新疆除了加大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畜、渔等农产品品牌商标注册外,还要向文化、旅游等产业扩延,提升品牌的品质。建立品牌推广网络。通过参加各种展会、论坛、访谈等活动,开展品牌推广活动,提升新疆生态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8.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
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大数据等,建设农作物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在农业信息采集、精准作业、管理信息、农业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灾害预警技术方面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引导种养企业、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园区等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生产经营分析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三是提升市场信息应用与服务能力。建立市场监测点,及时收集和发布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信息,包括价格及其走势、需求量及其走势等,并定期发布市场分析报告。
注释:
①周芳、刘锐:《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策》[N],《农民日报》,2015年6月23日。
②赵春晖、蔡国栋:《地膜残留泛滥 新疆“白色污染”全国最严重》[N],《经济参考报》,2014年1月6日。
③李宁艳:《新疆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DB/OL],http://xj.people.com.cn/n/2014/0911/c188514-22279083.html.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05/c_1115187518.htm.
[3]哈尔克木.发展生态农业:新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J].实事求是,2011,(2).
[4]周明冬,秦晓辉,候洪,岳一兵. 新疆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治理现状及建议[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5).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7]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8]王绍芳,王环,温立武.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持困境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2).
哈尔克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党校、新疆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新华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党校、新疆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讲师,女)
〔责任编辑:石梦华〕
作者简介:(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MZ044)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3XMZ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献标识码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A
文章编号1671-4741(2015)06-00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