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甸华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美育和音乐教育在教育事业中有了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改革,奥尔夫教学法也就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奥尔夫教学法出现的背景分析了奥尔夫教学法基本思想观念、原则及其特点,重点阐述了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运用和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 小学音乐课堂 运用
新的一轮小学教育的改革,新课标的实施与颁布,为小学音乐教育带来了春天。新课标主张学生要作为学习的主导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体性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特点,体现“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范围内出现许多新的教育名人,并开创出各自的教学法。其中德国奥尔夫开创的音乐教学法最具盛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管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冲破了传统音乐的教法,在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
奥尔夫教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元素性、综合性、体系的独特和完整性、创造性。
(一)元素性
音乐教学要走“元素性”的道路是奥尔夫一直强调的,元素性音乐又叫原本性音乐,是源于生活,源于自然,它的基础是节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节奏;2. 身体的乐感;3. 朗读。
(二)综合性
奥尔夫教学法里的“元素性”音乐,包含的不仅仅是音乐,还涉及舞蹈、语言、动作等内容。
(三)体系的独特和完整性
1. 体系性。它的基础虽然是简单的节奏,但绝不是随意的拍拍打打,有严格要求的曲式、旋律等。虽然它的特点是器乐,但它的声乐与器乐的结合这两方面无一不在显示其整个系统。
2. 独特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元素性特点,产生了奥尔夫音乐的独特风格,明显区别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教育和国外的音乐教学法,表现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独特性。
3. 灵活性。对使用的教学材料,奥尔夫教学法每年的要求都会不一样,好比选用相同的教学材料在不一样的两个班级授课,两节课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必然的区别。
4. 开放性。奥尔夫教学体系是一种逐步发展、逐步丰富、永远没有终结的开放性的教学思想,它能够把其他各种教学法中的精华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来,丰富自己的体系,与时俱进。
(四)创造性
奥尔夫教学法的创造性在于没有绝对的强制性,教师不会强制学生在听音乐时的动作。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通过《大花猫和小老鼠》这首歌曲的教学来分析奥尔夫教学法的运用,谱例如右图。
(一)在教学中体现奥尔夫教学法的理念
奥尔夫教学法的理念是“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可以加入预知学习法、嗓音造型法、游戏法等方法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 预知学习法的运用。以豫剧进行改编的儿童歌曲《大花猫和小老鼠》,它以其诙谐幽默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老师在讲授时可以先选用预知的学习法,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熟悉音乐的旋律,随着旋律了解音乐的感情色彩和旋律的走向。
2. 嗓音造型的运用。可以选用“嗓音造型”去解决曲调中的大小切分音和休止符这些教学重难点,把歌词用故事的形式叙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游戏法的运用。可以根据歌词加入一些舞蹈动作。
(二)在教学中增加奥尔夫器乐
奥尔夫在教学中加入了自己的教具,也就是奥尔夫乐器。主要有四大类:
1. 皮革类。如手鼓、铃鼓、定音鼓等。这首歌里面的平均八分节奏型可以用手鼓来表示。
2. 金属类。如铜叉、锣、碰铃等。可以用小型的锣来活跃课堂的氛围。
3. 散响类。如手摇铃、串铃、沙锤等。这首歌曲可以用沙锤来表现节奏。在第一小节的小切分用手鼓表现小切分,前八分附点时可以重重地拍一下,后十六分轻轻地拍一下,平均八分可以用沙锤来回摇两下。第二小节的八分音符可以敲一下鼓,休止符停止不动。
4. 木竹类。如单、双响筒、梆子、木鱼等。这首歌曲是豫剧改编的,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一些戏曲的色彩,所以在演唱时可以在空拍的时候适当的用到梆子或木鱼来提醒学生。
(四)在教学中加入游戏环节
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活动在传统的教学中加入了律动、游戏、表演与分句朗读、歌唱有机结合起来等环节,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注重小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又注重小学生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大花猫和小老鼠》的教学将学生分为两个组,先后进行歌曲的模仿,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根据歌词的意思,通过动作来表达歌词。通过即兴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巩固新课,在课堂上让学生按照原有歌曲的节奏和旋律,随自己的喜好,加入歌词,演唱新歌,不模仿别人。即兴活动让学生自由的用身体去表达自己的感情,不用受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