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英
【摘 要】有个性,才有特色,有个性,才有创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使自己的个性体验得不到尊重,个性化的语言得不到叙说,个性化的情感得不到表达,个性化的理解得不到支持。学生的个体不同,所写的作文也应该个性飞扬,散发个性的光芒。作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作文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个性 特色 创新
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各种酸甜苦辣,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深刻的感受。这对孩子们也不例外,即使是同一件事情,他们的感触、看法、理解也是不同的。习作是生活的反映,也应该如生活那般绚丽多姿。但是当我们打开学生的一篇篇习作时,却总感觉千篇一律。再翻阅各种作文报刊,一些所谓的优秀习作,也都充盈着类似的思想。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渐渐地流失,只有共性在无形中与日俱增。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说:“我们是在形成人,不是形成鹦鹉。”确实,没有个性的作文,只给了我们犹如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郁闷感觉。可见,个性化的缺失,是当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众所周知,有个性,才有特色,有个性,才有创新。从古到今的名家,不是因为共性才让作品百读不厌,而是因为文如其人,所著作品,无一不是其个性的写照。也正如此,才能流传千古。《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小学生习作提出了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过程,是学生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每一个个体体验,个体表达的过程,是学生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不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使自己的个性体验得不到尊重,个性化的语言得不到叙说,个性化的情感得不到表达,个性化的理解得不到支持。学生的个体不同,所写的作文也应该个性飞扬,散发个性的阳光。作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作文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广阔的平台。
一、用个性化的眼光看世界
水晶之所以能折射出太阳的七彩光芒,是因为水晶具有各个不同的面。水晶的不同面,就犹如学生个性化的眼光。如果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眼光看待生活、看待世界,生活才能焕发无限的色彩与魅力,世界才能在每一个人眼里变得更加丰富与深沉。当孩子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生活,那学生的习作就会充满最最珍贵的“孩子气”,也就是童语、童心、童真、童趣,说出许多让老师、家长耳目一新、拍案叫绝的语言来。《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提出了“鼓励写作的个性化,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的要求,这恰恰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解放孩子们的眼睛,用他们自己独特的眼光观察生活,观察世界,观察眼前发生的一切事物,并思考生活,思考发生的所有事情。
比如有一次,我把一只小猫头鹰带到教室,让孩子们观察。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个动物。我让他们说说都看见了些什么。
有的说:“猫头鹰是多么有趣呀!你看它那双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你。还有那头,一下子从这边转到那边,好像在跳新疆舞似的,又好像听懂了我们在说什么……”
“猫头鹰有时吱吱吱地叫,叫声是那么的小,那么的细,好像很害羞的样子在对你说‘你好,跟你交个朋友可以么?。”我等孩子们说完,用征询的眼光看着他们,前面几个孩子说出了猫头鹰的特征,非常形象,那孩子们肯定还有其他想法。我启发道:“它还会说些什么呢?”
“他才不是这么说呢!”另一个学生起来反对,“它在说‘你们干吗把我抓住,还这样死死地看着我,我只想早点儿飞走,跟别的鸟儿一样,在天上自由自在地过幸福的日子。你们把我捉住,我还不能去捉田鼠了呢。”
……
对着一只小小的猫头鹰,孩子们的想法是那么的有趣,充满了童真,而且在孩子的心里,通过眼睛所看到的,经过思考,他们竟能妙语连珠,让人不得不叹服孩子们的想象力。
虽然孩子们有时认识的世界,描写的世界,与大人眼中的世界完全不同,但作为老师,应“蹲下来”看他们眼里的世界。
二、说出个性化的语言来
作文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学生对生活中的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即使对同一件事物,彼此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表达时,就要敢于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虽然有些话可能并不符合老师所提的要求,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或灵动幽默,或温和婉转,或辛辣讽刺……但我想只要学生说得真真实实,这些都不要紧。叶圣陶曾说过:“吾手写吾心,吾口表吾心。”就是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话,迫切想说的话。用自己的语言作文,反过来也训练和发展了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某一地区小学毕业作文:一个孤寡老人无儿无女,又摔断了双腿,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让学生进行续写。学生的文章主角千篇一律都是少先队员,事情一概是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零用钱凑起来送给了孤寡老人治病,一致助人为乐,结果肯定是孤寡老人开心地笑了。而在实际生活中,真的是像孩子们说的这样美好吗?孤寡老人比比皆是,善良纯真的孩子们想去帮助他们时,都如人所愿吗?抑或遭到了爸妈的反对;抑或无法长久地照顾,心有余而力不足;抑或根本没有遇这过此类事情;抑或对这些事无动于衷。学生为了讨好老师,为了得个高分,写的绝大多数是假话,作文也就丧失了起码的真实性,个性化的语言也就无从说起。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文,是作文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要求。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实在话,作文教学才显出真正价值,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才有可能表达出个性的东西。用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个人经历,才是顺畅自然、优美的。如果用成人的语言来表现孩子的生活,这并未体现出作文的成功,恰恰失去了最最重要的童真,学生的个性也就埋没在这虚伪的语言里。
三、写出个性化的事情
作文就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也就是把自己想写的事写下来。我们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就已经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感受不同。一个人,一件事,你接触过,别人未必接触过,别人了解的事,自己未必就知道。作文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要写的也是自己想写的事。这些事,正因为经历、体验过,而变得熟悉,也正因为熟悉,作文才能写得生动与鲜活,才会出类拔萃。叶圣陶先生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这就是强调作文要“真实”。但是,我们在作文中不止一次地遇到“尴尬”的情景:做好事,无非是拾钱交还失主,扶盲人过马路,帮老奶奶提水;写妈妈的爱,也总是雨夜带自己去看病,灯下的一针一线缝补衣服;写老师,离不了带病坚持上课,深夜改作……虽然生活会遇到此类似情景,但每个人都会对这些事实刻骨铭心,在内心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吗?我想不会,有的东拼西凑,成了“截肢文”,甚至全文照搬,也有的胡编滥造,脱离生活实际。这样的作文,失去了习作的价值。
(一)亲密接触生活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习作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生活的单调造成文章的苍白,生活的充盈就会让文章血肉丰满。因此要教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读世间这部活书。舍弃生活去创作,这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在活生生的生活面前,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动人,社会的复杂多变,人性的关怀与纯真。这样,在活动后,及时记下活动的过程;在亲人、师友的关心下,记录自己的感动;在失败后,反悟自己的过失与自强。
(二)自主表达感悟
在习作中,大量的习作是遵从老师的好恶习,或模仿所谓的范作,把好词佳句一味的引入,学生思维被限制,表达被限制,个性被抹杀,写作热情渐渐隐退,是对习作有太多的束缚。因此,习作时“要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一些命题,多一些观察日记、生活笔记、随感,让他们自主写作,自由表达,重视习作的个性和有创意的表达。
(三)提供习作平台
放胆作文,有了生活的积累、表达的积累后,要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开放内容,让师生间有心灵的交流。在习作中,敢说、敢做、敢想,放胆作文,学生才会充分展示自我,弘扬人性,张扬个性。
四、抒发个性化的情感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那么一个角落,存放着自己内心的情感。这一份情感,连接起陈旧的昨天与希望的明天,这就是作文中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有了它,才会让人拍案叫绝,让人感动涕零,也发人深省;缺了它,作文就如一棵断根的树,轰然倒下。作文中抒怀写情不可或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或直抒胸臆,奋发直接;或借物抒情,婉转回荡。只要情是真正发自内心,来自真情实感,既会打动自己,也会打动读文章的人。
比如孩子们提到社会上有许多的乞丐,天天在街上行乞,抑或挨家挨户的请求施舍,以这样的事例来写的作文,孩子们在文章中真实地坦承自己的情感。“谁没有困难的时候,也许这些人的家里遭到了变故,也许家乡遇到水灾,也许……他们多么渴盼有一双同情的手伸向他们,多么渴盼有一双温暖的眼神……”
也有人写道:“社会上有多少的假乞丐,有的人甚至白天乞讨,晚上住宾馆,同情他们,就更会让这样的人以乞丐为职业,伸伸手就有了钱,装一副可怜的样子温饱问题就解决了……”
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但都能引起他人的共鸣。为什么?就是因为抒发了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才唤起读者内心相同的感觉。很难想象,一篇材料失真,胡编乱造的文章能够拨动他人心中情感的琴弦。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倾吐,有时难免幼稚甚至可笑,我们当然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规范来要求孩子也按大人的规范来习作,我们应“蹲下来”,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想法。“只要是真的情感”都应当予以肯定。
没有个性就会变得平庸乏味,没有个性就会变得俗不可耐,没有个性就失去了个人的特有魅力。“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世界上既然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写出与老师观点、语言相同的文章呢?“我心思我事,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让孩子们的笔端流泻出个性化的语言,叙说个性化的事情,抒发个性化的情感。张扬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就是让孩子们的个人心路历程在文章中展现,让写作成为个人的“史记”,也就是让自己的生命状态在习作中散发与释放,成为自我展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