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文
摘要:课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构建基于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型要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充分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坚持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以学定教,要优化课堂结构,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思维发展,突出学生的感受与感悟,突出学生的自主与交流,突出学生的思维实践。
关键词:生本教育;中职数学;课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101-03
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对数学教学的实施提出了方法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事实上,教学方法总会受到教学思想的影响,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制约,而课型可以成为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载体,给予我们感受、理解和运用。因此,根据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中职学生数学学习认知规律,以生本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依靠学生的生命自然,构建中职数学课型,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实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课型的涵义
课型的概念源于课,课即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阐述的班级授课制,由此才产生了关于课的研究。如,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的阶段性理论,以及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再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以及基本程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当前,林少杰的“数学非线性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和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教学方法也具有重大影响。课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课型有课的模型和课的类型两个涵义,研究课型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进行。
(一)课的模型
模型一般解释为依照原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说文解字》中说:“模,法也。”模是规范、标准、仿效之意。“水曰法,木曰模,土曰型,金曰镕,竹曰笵”说的就是不同实物材料的模型。模型也不只是依照原物的制作的物品,还包括按照某种要求设计的物品,也就是处于表达目的的需要,虚拟构成客观阐述形态、结构的物件。
以此类比,课的模型也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生态的好课,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教学运行的自然,教学效果好。另一种是根据某种教育理论或教学方法设计的课。可见,课的模型实际上就是一堂好课的案例。
研究课的模型就要围绕一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来进行,要全程分析一节课或其中若干个教学事件,包括教师的备课,学生的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研究课的模型是很有价值的。课的模型本身是一节课的整体,是一个生命体。教师可以从这节课出发,按照由具体到具体的思维路线,采取模仿、借鉴的方式改进教学。课的模型包含着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教学要素,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抽象、概括、总结,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再去指导教学实践。
(二)课的类型
类型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根据某种标准对课进行分类,每一种类就是一种课型。不同的课的分类基点会产生不同的课型。一般地,《普通教育学》以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只有一个任务的为单一课,包括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具有几个任务的为综合课。如果以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作为分类基点,课可划分为讲授课、讨论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实践或实习课、参观或见习课等。一般来讲,课型主要是指课的类型,是课型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基于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型
(一)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认为: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教育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生本教育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二)基于生本教育的数学类型
研究基于生本教育的数学类型,首先要确定分类基点。课的要素很多,比如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每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分类的基点。选取分类基点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它的应用性,使用价值。
我们认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和教学任务是课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研究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的主要依据。 以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为基点,可以将数学课分为感受课、探究课、熟悉课、应用课等几个课型。以学生数学学习任务为基点,可以将数学课划分为概念课、法则课、方法课、评研课等几个课型。现在,我们要以认知过程和教学任务这两个要素作为分类的基点,不妨建立下面的二维坐标系,进行分类。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很多课型。再考虑到实际需要,我们就确定基于生本教育的数学类型为以下几种,概念感受课、概念探究课、法则探究课、法则熟悉课、方法探究课、方法熟悉课、知识应用课、知识总结课等。
三、基于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型的构建
构建基于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型,首先课型的分类要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无限的,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其次课型的结构要充分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坚持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以学定教,要优化课堂结构;再次课型的教学策略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思维发展,突出学生的感受与感悟,突出学生的自主与交流,突出学生的思维实践。
构建课型主要从课型名称与内涵、课型结构、课型特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案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下面以概念感受课和法则探究课为例介绍课型构建。
基于生本教育的中职数学课型研究
(一)概念感受课
1.课型含义。概念感受课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与数学概念相关的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大量的、生动的、能够体现数学概念本质的材料,形成对数学概念的感悟;再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发现其共同特征,归纳出(或者描述出)数学概念的定义;最后运用概念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从而比较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含和外延。
2.课型结构:感受—感悟—运用。
3.课型特点。充分相信学生,以学生数学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大感受”中形成对数学概念的感悟;以学生探究为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形成过程;抓住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引导学生的思维实践,促进学生的感悟。
4.教学策略。首先,活动的设计应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活动既体现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又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活动过程要注意引导启发,组织讨论,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促进学生的感悟,发现知识。再次,要注意概念的运用,学生只有能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了,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了概念。
5.教学案例:统计。
(1)设计数学活动,感受统计概念。教师课前设计两个数学活动,印成活动任务单,发给学生自主活动。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1:全班学生身高的调查。请你设计一张表格,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跟同学比较一下,谁的表格设计得最好,统计的最准确。请你思考,你能由此推断我们学校和你们同年级学生的身高吗?
活动2:学生上网时间的调查。你知道现在我们学校学生一周的上网时间有多长吗?你会用什么办法去调查?如果一个一个的调查花费的时间就会太长,操作也太复杂,我们想通过对少数同学进行调查,获得结论,然后,根据这个结论,估计全校同学的一周上网时间。那么选择哪些同学进行调查呢,怎样选择才能代表全校同学呢?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想法,试着做一做。
(2)思考活动过程,形成概念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就这两个具体的例子,随机使用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没必要给出定义,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形成对统计的感悟,逐步体会“从部分看全体”的统计思想,理解“部分”的抽取方法和为统计方便所采取的分布表的方法,然后再给出(或学生总结发现)统计相关概念的定义。
(3)运用定义解题,深化统计概念。比如,可以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要想知道一个市七年级男同学穿几号鞋,你是不会去做普查的。那么怎样做抽样调查才有代表性,更能令人信服呢?调查一个七年级男同学的鞋子的码数肯定不够代表性,下面的方法哪个更有代表性?方法1是抽样调查某学校七年级一个班男同学穿的鞋子码数;方法2是抽样调查某学校学号为偶数的七年级男同学的鞋子码数;方法3是任意抽取两所学校,调查七年级男同学穿鞋子的码数。你有更好的抽样调查的方法吗?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活动1和活动2来举例子。
(二)法则探究课
1.课型含义。法则探究课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与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相关的探究活动,经过充分感受与这些数学规律相关的材料,再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思考,去发现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最后再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以及实际问题。
2.课型结构:活动—发现—运用。
3.课型特点。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中循序渐进地感知数学规律。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或通过“归纳—猜想—证明”的路径,或通过由具体、形象到概括、抽象的途径,去发现规律。注重知识的应用,把发现、证明了的定理、法则、公式等应用到解决数学问题和专业问题之中去,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教学策略。首先,活动的设计注意到定理、法则、公式本质,使活动既能够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规律性,又要富有变化,展示非本质属性的多样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心理;其次,数学规律的发现不能急于求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有充分的活动,足够的思考,学生才能产生顿悟,教师不要急于引导,要静待花开。再次,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应用,不要表面化,要注意在运用中的深化,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5.教学案例:积、商、幂的对数。
(1)组织数学活动,经历公式探究过程。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1:计算下列各题,仔细观察,看你有什么发现:
log24=log28=log2(4×8)=
log39=log327=log3(9×27)=
log525=log5125=log5(25×125)=
logaM=logaN=loga(MN)=
(2)发现对数公式,体会探究公式方法。
根据loga(MN)=logaM+logaN,猜测的结果logaMN=logaMn=,再试着给出证明。
(3)灵活运用公式,深刻理解公式意义。
构建基于生本教育的中职数学课型,既需要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也需要对课堂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既需要抽象课型的基本要素,特别是结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认识,也需要具体的课例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知。因此,课型的研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积累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刘干中.中职教学建模[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