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珍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儿童学习的规律,紧扣本体,解读教材蕴含的课程内容;立足儿童,确定明晰的教学内容;聚焦目标,设计适宜于教学内容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搭建“形象感知——揭示规律——迁移训练”的语言实践平台,从而丰富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方法,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走向言语智慧。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本体性教学内容;课堂活动;课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0-0027-0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简述,我们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另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所谓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质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不是语文课程独担的,而是由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的,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儿童学习的规律,紧紧抓住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方法,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走向言语智慧。下面以《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为例阐述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确定和课堂活动。
一、紧扣本体,解读教材蕴含的课程内容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在重返“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的哥廷根后写的一篇奇特的散文。课文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德国变化很大,“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紧扣本体,解读教材蕴含的课程内容,发现有以下几点。
(一)内容奇特
季先生感怀万千只取“一瓢饮”,在很多“美丽”的东西里,只写“美丽的花,以反映异域风情之“奇”和风景之“丽”,弘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更有意思的是,作者以宏大的议论发端,以幽眇的情丝作结,实在耐人寻味。短短4个自然段503个字就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写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二)思想奇特
之所以说此文“思想奇特”,是因为其所蕴含的“道”既直白又曲隐,既单一又多元。道之“直白”与“单一”,即弘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明明白白地写在文章中。但是,作者却“觉得这一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而不说“这一种境界是十分理想的” 呢?这是“曲隐”之处。道之“多元”,即弘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为什么以宏大的议论“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为文章的开始?层层逼近且句句聚焦——由“爱美”聚焦到“美的东西” 之一“花”,又由“花”聚焦到“爱花的民族” 之一“德国”,是否表达了对“爱美”的赞许、对“花”的赞许以及对“德国”的赞许?而文章又以“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作结,真是意味深长。
(三)形式奇特
文章的形式是需要老师“教”的。一是体会课文中有关词句的表达效果;二是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三是揣摩和推敲作者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用心着意。
(四)结构奇特
文章4个自然段,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起,以议论“人的天性”之“爱美”的宏大议题着笔,层层推进、句句聚焦至“德国”,自然过渡引出下文。承,叙述“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吃惊”于“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他们的坦荡直率以及花山花海姹紫嫣红。转,由“吃惊”自然转为“议论”(寻味),道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合,合于眼前——“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又看到“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开满的鲜花”而直叙胸臆:“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文章到此,本已结束,但由于“又到了德国”,所以自然“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而“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既扣“起”又触“承”。
(五)表达方式奇特
此文表达方法是极为丰富的、极具表现力的,把“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方式融于一身。如第4自然段描写“刚一下火车”主人来迎接的情境,补充说明“美丽”,描写“抬头一看”之所见而自然生感、议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最后抒情:“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如此,情、景、理相融,人、事、物相谐。
(六)遣词造句奇特
此文语言精准、华丽,极具表现力,如第1自然段3句话严谨缜密,“句句”入扣,从“爱美”到美之“花”,从“爱花”到爱花之“德国”,自然引出下文。其中,第1句“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客观中庸,大气又柔和,皆因“大概”、“也算”、“吧”三词之修饰。如果表达为“爱美是人的天性”就难免让读者有盛气凌人之感。
二、立足儿童,确定科学明晰的教学内容
解读教材内容是完成了从课文内容到课程内容的转换。确定教学内容是要解决“一篇课文蕴含的课程内容有整体性、丰富性以及隐秘性和单元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局部性、明晰性”之间的矛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可以作为课程本体性内容的价值点至少有六点:1.选材的奇特;2.表达方法的奇特;3.借景抒情明理的写法;4.“起、承、转、合”的结构;5.“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方法融为一体;6.语言精准、华丽,富有表现力。在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教学时间内,我们是不是把这些课程本体性内容都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呢?显然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众多的课程内容中,依据课标,关注学情,确定文本这个“例子”所体现的语文核心价值,将课程内容转换成教学内容。具体策略如下:
(一)教学内容具有统领功能
什么叫统领呢?就是从这个语文教学价值点出发,能够整体地把握文本的内涵,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1)从选材的角度看,季先生为了表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题,只写了美丽的花,以小见大,具有统领功能。(2)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方式融为一体,巧妙地表现文章的思想,具有统领的功能。(3)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全文词句奇特,表达精准,直接指向文章中心,更是高效和简约,因此,也具有统领功能。
(二)教学内容具有迁移价值
什么是迁移价值?就是可以上升为“类概念”,可以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模仿、举一反三,能在新的语境中运用的教学价值点。作者游历偌大德国,所见所闻何其多也,仅选择最强烈感受,选择最适宜材料——美丽的花,让学生从中学习选材,可以吗?可以。那么,这一条就可以判定为有迁移价值了。再看文章思想表现方式,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也具有迁移的价值。最后看全文用词精准,“句句”入扣,严谨缜密,显然也具有迁移的价值。看来“是否具有迁移价值”这一标准还不足以让我们最终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内容具有表达个性
所谓“表达个性”,就是在同类文本中,这一语文教学的价值点是属于这个文本独有的特征。这种“表达个性”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能被公认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在《自己的花是被别人看的》一文中,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是这篇文章独有的显著特点。再看文章“起、承、转、合“的结构,“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不是这篇文章特有的,但这是第四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求太高。最后看文章的词句,全篇都美若繁花,灿若锦缎,极具异域风情。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定位在品味重点词句,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异域风情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符合认知规律
小学语文不但姓“语”,还姓“小”。教学内容不但要具有语文的特点,还应考虑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儿童认知规律的阶段性特点。由这一点出发,《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品味重点词句,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异域风情的特点。这无疑是恰当的:第一,符合文本特点,可以巧妙地结合文本内容完成表达形式的学习。第二,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年级学习把景物写清楚,四年级学习把景物写具体,五年级掌握一类问题解决策略:异域风情这一类题材怎么去写。另外,从儿童学习来看,还要补上一条,那就是积累文中的语句。在儿童记忆的黄金时间,通过大量的规范性的书面语言材料的输入,积累词语的运用搭配,体会词与词的运用搭配,体会词与句,句与句之间组织的经验,丰富学生的语感。至此,本课的教学内容就更加清晰、科学。教学目标也就清晰呈现:(1)自学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3)了解作者描写异国风景风俗的写作特点,能在课外写作中自觉运用。
三、聚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的课堂活动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语文本体性认识的不断深入,也出于对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反思,人们认识到,知识不单单是陈述性知识,更指“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和“如何选择怎么做的”策略性知识。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刚刚发展的儿童来说,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知识“潜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形象、充分地感知其中所要学习的语文本体性知识以后,再引导学生回忆、反思课文内容或自己的学习过程,然后用通俗浅显的语言揭示出来,最后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读写实践中加以训练,从而形成语文能力。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
(一)品读“美”,探秘“奇”
1.这样的奇丽之美到底美不美?我们先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直接和美丽相约。这段中,你能找到直接表现“奇”的句子吗?(然后到全文中去找)
2.全班交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德国街头风景奇丽的句子,想象画面,感受风景之美,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这些关键词,通过揣摩、比较体会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从汉字本身来理解,同时指导学生积累这些词句。
(二)这样的异域风情,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学生交流后总结:先写花的美,然后写人的心灵美。从小小的花入手,美丽的景致需用精致的词语、句子来形容。由景及人,花美源于人更美,花美中渗透着人性之美,这就是德国留给作者奇丽奇特的美啊!先由观察现实入手,再到思考总结出另一层面的美,写得自然,这是观察思考的应有顺序。
(三)拓展运用,写作延伸
1.如果是你来到了一个地方,要描写这个地域独特的风光,你会怎么入手?
2.交流
生1:我会从很小的地方写,比如写花,写这里的鸟。
生2:我会写这里的人,人才是独特的风景。
生3:我会抓住这里特有的来写,要与众不同。
生4:我会写自己的观察,也会写自己的感受。
……
3.播放异域风情的视频和图片,请学生为视频和图片配音,在配音之前,先写下来。
显然,在课堂活动的这个片段中,展示了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了形象感知——揭示规律——迁移训练。这其实就是小学语文课教学“语文核心价值”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和规律。
总之,语文教师要有深刻的课程意识,遵循儿童言语认知发展规律,围绕明确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流程,探寻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自然融合之意,搭建适合儿童的言语实践平台。这样,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晓进.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王尚文.“语文意识”:云教学的阶梯[J].语文学习,2003,(5).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