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守万++张义
摘 要:目前,学校“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中,学校信息化条件不成熟,产品市场不规范,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教师对什么是网络学习空间,如何评判优秀的网络学习空间,还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教育的发展与要求,学校要转变思想,营造氛围,建设平台,重视培训,完善设备,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强化评价,切实为教育教学服务,真正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0-0012-04
目前,全国许多小学教学信息化基本完成了宽带和班班通建设,保证了课堂多媒体演示和课件的使用,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中,师生对什么是网络学习空间,如何评判优秀的网络学习空间,还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正视问题
(一)学校信息化条件不成熟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设备设施滞后,学生、教师、家庭电脑配置数量和质量落后,师生拥有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量少。二是网络覆盖不全,网速普遍较慢。三是技术应用不广,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维护技术还局限在少数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少部分教师手中,大部分师生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一是部分领导对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认识不足,误认为QQ聊天和建立QQ群就是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在投入上给予有限的资金,使得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工作推进缓慢。二是领导顾虑重重,主要是师生在网络学习空间做什么的问题,领导担心无法管理和监控,师生不务“正业”。三是缺乏长远规划。学校机械地执行文件要求,按照技术人员的要求购买设备,至于设备购置是否科学实用很少有人研究,形成了技术人员说缺啥补啥的局面。四是学校领导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嘴上、会上和纸上,实际操作上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有力的指导与督促。
(三)产品市场不规范
市场上有形形色色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教育产品,这些产品质量优劣不一,鱼龙混杂,学校无法鉴别。这些产品中,有些是概念古老的学习管理系统,有的是简单资源网站,如教学视频、电子书等,有的是半游戏性质的网站,有的是企业设限产品,有些和人人通特征相似,学校缺乏鉴别能力。比如有些内容仅仅是个人博客、班级博客、个人网盘、云储存、课程表等比较单一的简单功能,有的是纯粹的学习机,使用价值不大。有的产品选用后经常出问题,给师生带来许多困难。
(四)技术培训指导滞后
网络学习空间对很大一部分教师而言是一个抽象的学术名词,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优秀案例的指导,这也是造成学校教师对产品无法鉴别主要原因。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网络空间是教师和学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基本学习空间,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互动学习,是教学新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它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和教学方法限制,可以利用碎片时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补,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水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水平,既有知识的学习,也有能力的提高。
(一)理论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2014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规模。2014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要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
(二)物质基础
一是学校“宽带网络提速”。“宽带网络提速”是学校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信息交流、优质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学校与当地电信部门联系,投入一定资金,为学校宽带提速,实现宽带互联网到校、室、班全覆盖,为学校管理、办公、教学、教研、资源共享、师生信息交流等提供足够的网络带宽支撑。二是有效实施“优质资源班班通”。
三、对策与思考
(一)积极转变思想,形成良好氛围
广大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树立网络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云技术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等,切实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效为教育教学服务。鼓励教师多参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让教师切实感受到网络学习空间给教师带来的便捷和好处。
(二)建设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
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建设基于云服务模式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家访及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应用网络空间开展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研修模式、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师生、生生、家校的多元互动。
网络学习空间使每个管理者、教师、学生基本实现每人拥有一个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和环境,把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落实到日常的管理、教学和学习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探索领域,可以实现全市中小学教师跨校际、跨城乡、跨区域的网上教研研修,还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以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师生共享。这必将对教育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对继续教育、学习型教育和终生教育都有重大意义。
(三)重视教师培训,提高运用技能
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按照国家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要求,实施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一是重视常规培训,努力实现人人参加、人人能会的基本目标。二是开展专项培训,实现培训实用短期目标。如WiFi的使用,资源库优秀课例的选择与使用,个性化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立与使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云平台、云空间的装扮、功能的分布、栏目的创设、资源的上传、课堂魔方的创建以及文本、课件、视频资源的转换进行指导,确保每一位师生都能熟练应用个人空间,参与联合教研、备课、日常交流教育教学活动。三是创新培训方式。可以采取分级培训、拓展培训、学科培训、单独辅导等多种培训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培训、展示、竞赛、交流活动。重视来自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评选及优秀作品展示交流,利用信息化资源开展学科说课、赛课的竞赛活动,面向课堂,立足应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技能运用水平,带动学生能力发展。
(四)不断完善设备,解决具体问题
学校要因地制宜完善学校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构建网络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为师生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每一个教师、学生建立个性化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教与学的全面互动,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一是升级改造宽带网络,建设优质资源班班通,实现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城乡互动课堂建设,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和使用。二是扩大参与人人通工程的教育信息化规模。学校结合教师实际制定相关激励措施,促进学科教育工作者及信息技术应用工作者的广泛平等参与。三是注重和加强网络学习空间优秀产品和优秀案例的发现、总结与推广工作。学校要推动校内教育信息化教学的交流、征集并发现优秀案例,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和推荐,以优秀案例作为实际导向,引导网络学习空间的高水平发展,促进优秀产品的普及。四是积极改变重硬件轻软件的采购方式,适应“软件即服务”的发展潮流。在过去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中,存在注重购买硬件设备,而缺乏软件系统的投入问题。软件系统的概念在不断发展,网络学习空间甚至已经不是传统软件,它是一个基于云技术的软件服务。软件在向“软件即服务”的方向发展,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采购政策要适应软件行业的发展。五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根据学校实际,学校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建设。采用教师设计、网上下载、购买光碟拷贝、链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小学教学网等优秀网站,方便教师及时选择使用,切实做到为教学服务。加大对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英语、信息技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等学科课程资源的建设力度,利用光盘、网络等将学科课程资源传递资源库中供教师选择使用。收集整理骨干教师的优质课堂教学实录、本地有影响名师的课例和有代表性的课堂教学以及近几年参加县级市级赛课的课堂实录等资料,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直播、点播、互动教学课堂、互动教研等方式,充分共享名师课堂资源,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六是争取教育信息化企业科技和应用创新的支持。创新不仅包括信息技术的研发,也包括教育应用的设计创新。
(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其协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一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的融合。要重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精选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开放而鲜活的知识信息化的建设,建立网络化的校本选修课程,使网络校本选修,成为新课程内容的一个时代亮点。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建立信息化的学习成果展示平台,增强学生学习成就感,为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创造条件。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形式方法的融合。搭建学科学习平台,开展基于问题、主题、项目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设问、调查、探究,掌握利用信息工具、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自主地、富有个性地探究知识,关注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应用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利用数字化资源充实通用技术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工具优化通用技术教学过程,提高学生通用技术课程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技术素养。利用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和仿真实验,丰富实验教学手段。在做好做实传统实验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拓展延伸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成功率及效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弥补传统实验在实验安全、器材及耗材短缺等方面的不足和统计归纳上的不便。利用多媒体技术建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建立即时性的学习交流平台,开展协作式学习及教学反思、学习反馈、学习交流。利用远程教育形式实现跨时空、跨区域的多样化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优化教与学过程;利用自主、探究、协作式网络学习平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有效课堂”。
(六)强化学校信息化教学评价
为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能力提高,必须改革学校信息化教学评价方式。建立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要求的信息化评价平台。建立以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评价制度,引导和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针对发现的问题调整课程内容,保障课程的不断更新。
(七)切实为教育教学服务
一是打造联体课堂。充分利用远程课堂互动教学平台,有计划、有组织地把城乡学校课堂连为一体,实施一对一、一对多远程课堂同步教学,有效破解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学科不配套、师资短缺等重大难题,促进教育质量共同提高。
二是实施网络集体备课。通过备课系统,进行网上集体备课,形成课堂交流的教学预案,形成“集体+个性”的教学设计。
三是开展互动教研。通过搭建互动教研科研平台,开展网络集体教研和科研,采取专家引领、专题讲座、课题辅导等形式,让教师在做课题研究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实现教师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的转变。
四是加强管理联动交流。建立统一的管理互动交流网络平台,创建学校领导干部、教师常态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引领、骨干教师带动、学科带头人带头作用,在教育管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方面互相切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内的不断普及,在灿烂的星空下,信息化能够跨越时空界限,让地球的每个角落的生命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实现“人人、时时、处处”的泛在学习,从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使得每个生命都活出人生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俞敏洪.真正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N].中国教育报,2015-3-10.
[2]周学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
[3]刘井岗.对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两种境界的三维分析[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0,(10).
[4]吴 洁.网络环境下自主写作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4).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