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波
【摘要】《合唱与指挥》是高职音乐专业的必修课,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合唱与指挥》教学实践教学得不到重视、实用性差。高职院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分析市场岗位需求,完善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构建立体化考评方式,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实践性音乐人才。
【关键词】《合唱与指挥》;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一、前言
大多数高职院校《合唱与指挥》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比例不高。甚至有些高职院校照搬照抄高等师范院校的《合唱与指挥》的课程大纲,毫无实用性特点。只重视合唱的技巧训练,指挥的动作训练,忽略了合唱与指挥的实际应用,许多学习合唱技能和指挥技巧都很好,但不能指挥一个合唱团。随着新一轮高校课程改革,教育部明确提高高校应该为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人才负全责,应该能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培养出合作的应用型人才,破解企业招人难的困境。
二、高职院校《合唱与指挥》的教学现状
(一)认识不足
指挥是合唱团的灵魂,整个合唱团的协调都由指挥完成。指挥者需要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修养,还要有超强的人格魅力。《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专业过硬、艺术修养高的指挥人才。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认识不足,单纯认为是培养合唱技巧和指挥技能的人才,忽略了指挥与合唱之间的关系,没有完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立体化的教学评估。
(二)实践教学得不到重视
许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课堂+琴房”的教学方式,大部分课堂教学都是理论课,在教室里完成合唱技能的学习,教师示范,学生跟练的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得不到重视。偶尔有些实践教学,也只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的指导、评价等不齐全,学生很难准确掌握发声、音乐及音乐情感的表现。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学生不能单独指挥一场上规格的音乐会。
(三)实用性较差
《合唱与指挥》教材普通被大量的合唱曲谱占领,关于合唱博导指挥的实践技巧或情感表现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偏少,许多曲谱甚至都没有如何表达情感的描述。许我高职院校的教师原原本本按照教材开展教学,只是一个曲谱,一个曲谱的教学生合唱,忽略实践的指导理论,实用性较差。
三、构建高职院校《合唱与指挥》教学新模式
(一)完善教学内容
高职音乐专业为培养音乐艺术表演及基础教学、音乐制作与传播及艺术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合唱与指挥》是培养学生的合唱技巧和指挥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合唱与指挥》不应简单地进行合唱训练课和指挥训练课,还应该学会合唱团的管理、建立“合唱”与“指挥”的关联,以“合唱”为基础,“指挥”为提升,“综合训练”为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调控能力、应变能力、审美能力。“合唱”培养学生合唱技能,合唱团的协作能力:“指挥”培养学生的分析乐谱的能力、艺术的创造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呼吸、发声、共鸣、音准、吐字咬字、合唱音响平衡等能力。
(二)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
《合唱与指挥》课堂教学方式单一,仍然以灌输式为主,教师仍然采用传统声乐课的教学方式,先练声、再练唱,没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放伴奏、教动作,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实际技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日复一日,毫无激情可言。高职院校应该实施多样化方式,采用层次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将学生分组不同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同学担任组长,将不同的小组安排在不同的琴房或舞台进行教学、排练,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构建立体化考评方式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应该构建立体化考试方式。传统《合唱与指挥》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比较单一,只是单方面考试学生的合唱技巧和指挥技能,没有结合其他综合方面进行考核。通常合唱考试都是按小组演唱一个曲目,指挥只是考试一两首合唱曲的指挥动作。这种方式特别简单,只是直观的、机械的考核学生的学习技能,完全忽略了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应该构建立体化的考评方式,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正确评价学生的实际排练水平。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行分工,每一组分别排练三首歌曲,一首幼儿歌曲,一首儿童歌曲,一首成人歌曲,最后自行选定其中一首参加考评。从排练到演出全由学生参与,并亲身体验选曲、组队,排列队形、训练合唱直到演出全过程,然后对所排练的歌曲进行评价。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互相评价,会更多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训练合唱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