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
【摘要】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材料往往都有一定的文章信息,能够传达某种内在的信息。不过并非所有的文字负载所能够表达的信息全部完全相同,一个句子往往由很多词语构成。另外,部分词语在阅读材料中所表达的意思往往非常关键,如果没有该词语,那么其所能够表达的意思也会含糊不清,有得则不然。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实际上语文不但可以有效培养学习者的表达以及阅读能力,同时阅读对应考试中也就是语文现代文的阅读理解中,此类题型为开放性的题型,在考试过程中考生做此类题目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如此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才能考出更加出色的成绩,接下来作者为大家提供高中语文的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希望对考试有一定的帮助。
一、把握部分文学作品的表达方法与技巧
所谓文学作品,一般都会有一定的表达技巧,所谓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使用到的写作原则、写作规律以及写作方法等,以此来塑造文学形象以及体现作品内容[1]。详细说来,就是对文章的表达技巧实施分析与研究:首先作家在表达方式上可以应用技巧以及文体知识,其次,对修辞方法而言,往往也能够直接和写作技巧相关联。首先可以叙述人称,其次是叙述的方式,最后是描写。在描写过程中往往会有下面几种作用:首先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自然风光,其次可以有效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外貌,再次可以有效地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实际上以上的高中语文阅读解题技巧,可以指导学生在做语文阅读理解过程中一定要有效掌握部分技巧,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也非常有帮助。
二、方法和技巧
(一)辨明析理,有效把握问题的特征
对于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阅读和理解的过程,所谓辨明也就是要充分明确阅读过程中阅读材料的问题。析理则是分析问题的某些特点,文章所需要把握的重点问题。此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就是研究文章的问题特点,由于完全不同的问题,其特点也完全不同,而如果特点不同则决定了阅读时完全不同的侧重点,在阅读过程中只有有效把握文体的基本特点,才能真正地在阅读时根据此类特点有目的性的开展阅读。
(二)阅读方式
所谓阅读方式实际上就是出声和不出声不过发音的器官仍然可以做轻微的运动,在此过程中运动的语言中枢会直接干扰视觉中枢,而在默视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由视觉中枢将所看到的文字素材有效地传递给大脑,如此就可以从容对所阅读的内容实施有效思考,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有效提升阅读的速度,可以有效加深阅读理解能力。所以,在实施快速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默视的方法,而不应该使用朗读或者不出声的默读。
(三)是否回视,是否可以准确扫描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从前到后的,在阅读过程中应该从上到下逐一扫视,不过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部分难写或者很难理解的词语或者字,如此就不得不做短暂的停留或者返回实现重新实施扫视,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回视[2]。因为阅读材料往往非常难而会出现回视现象出现异常,不过部分读者回视往往不是由于阅读材料难度过大,而主要是由于没有养成一种综合阅读的习惯,同时又不能很好地将所看到的文字流利有效的组成完整句子,往往会出现看完后面又忘记前面,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回视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说就直接降低了阅读的速度,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要有效克服回视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的练习实施有效训练:首先阅读部分浅显易懂的东西,通过限时的训练最大限度地降低回视情况,逐渐加快阅读速度,在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就可以逐渐提升阅读材料的难度,但是仍然可以采取限时的阅读方法,如此就能有效地解决避免回视或者最大限度地提升阅读速度与阅读效率的效果。
(四)注意力应该尽可能的集中
所谓注意力的集中,是在阅读时视觉中枢与大脑对阅读材料有着一种非常积极的集中与指向。换言之,在阅读时,学习者应该将注意力全部尽可能集中在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以及认识中去,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视觉以及思维才会处在一种活跃的状态。这样就能够加快对所阅读材料的理解与认识,要真正做到阅读过程中注意力的集中,应该明确一点:阅读之前应该要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也就是在对材料实施阅读之前必须明白通过阅读该篇文章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应该获取的知识。比如:在阅读材料之前可以先大概扫视一下后面的题目,带着疑问阅读[3]。
三、结语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效率和阅读人的习惯,阅读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做平时的练习中应该充分把握阅读的方法,把阅读与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做好高中语文的阅读理解。
参考文献
[1]李政.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难点及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9).
[2]王勇.导学案模式下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初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5).
[3]王静.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难点及解决对策分析[J].新课程·下旬,2013(11).
(编辑: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