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双音短语固化对“被字句”语法化的影响

2015-12-15 11:52陈秀婷
青春岁月 2015年21期
关键词:语法化汉书

陈秀婷

【摘要】在“被字句”语法化的路径中,双音节短语固化使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词性的界线更为明确;同时受韵律学上“尾重原则”影响,连谓句的焦点后置,使得语义虚化与语法化得以发生。本文主要以“被”的语法化过程为例,从“被”的受动义的语源出发,通过分析《汉书》中“害”的双音化对整个“被……害”结构的语法化的影响,从而探讨双音化对被字句语法化的影响。

【关键词】双音节短语固化;语法化;《汉书》;被字句

在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的理论中,语源(source meaning)起着决定作用,对于其语法化之路(the path of grammaticalization)起决定的作用。而“被”的受动义源于表动词的“覆盖”义。按索绪尔提出的泛时语义(panchronic semantics)理论来说,“被”字语义具有泛时的特点:从历时的(diachronic)角度来说,“被”字可追溯到作动词的“衣”,终于表“覆盖”义的披与表被动义的“被”。《说文·衣部》:“被,   衣,长一身有半。从衣、皮声。”形声字,本义为    衣。其义符为“衣”,甲骨文作   ,金文作   (《金文585,多友鼎),象形字,象衣服之形;本义为上衣,由此而引申出人或物的覆盖物(作名词,《广韵》于希切)及“穿戴”(作动词,《广韵》于既切)之义。“衣”作为义符对“被”的意义引申有深重的影响:由于字本义相近,所以其引申的轨迹也是相近的。故而,“被”引申为“覆盖”时与“衣”相似。一是引申为表面的一支,再由表面引申为动词的“覆盖”,表示状态:如《文选·张衡<东京赋>》“芙蓉覆水,秋兰被涯。”“覆”、“被”对文,描绘东京的景物特点,为静态描写,为客观状态;二是引申为“披覆”义,如秦代新郪虎符有“被甲”一词,亦即现在的“披甲”,《汉语大字典》被字条下把这个义项解释为“覆盖,后作‘披。《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孔颖达疏:‘言无布帛可衣,唯衣草也。……”寥寥数语说明了“被”为“披”的古字(编按:《康熙字典》认为二字为通假关系,但两字有相同的义项“覆盖”,故“被”与“披”为古今字,非通假也),且该义含“蒙受”之意,同时主观化(Subjectivity)是引发词义引申的又一机制,故而从该义出发自然地引申为遭受之意。表遭受的“被”在连谓句重新分析的机制下,虚化为被动义,详见《助词“被”的使用条件与表意功用——简论“被”的虚化轨迹》。

《汉书》中“被……害”结构的共时(synchronic)分析,需要结合“害”的双音化来解释。

《汉书》[班固,《汉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中,“被”跟“害”同现于一句话的典型用例有八例:

例一:诏曰:往者匈奴数为边寇,百姓被其害。(卷八)

例二:诏曰:往者匈奴数为边寇,百姓被其害。(卷八)

例三:五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上幸河东,祠后土。秋,颖川水出,流杀人民。吏、从官县被害者告。(卷九)

例四:边境被害,朕甚闵之。(卷六)

例五:其令郡国被灾害甚者毋出租赋。(卷九)

例六:其令郡国被灾害甚者毋出租赋。(卷九)

例七:郡国颇被灾害,贫民无产业者募徙广饶之地。(卷二十四下)

例八:是以东垂被虚耗之害,中有无聊之民……(卷九)

例五至例七中的“害”都与“灾”共同构成双音节词,亦即今天所说的“灾害”,“灾”、“害”二字皆名词,“被”则为动词,“蒙受”或“遭受”之意;例七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S(郡国)+Adv,(颇)+V,(被)+O(灾害)。冯胜利先生认为例三、例四的结构是被V,是被字句语法化的节点(冯胜利,2013)。如果是这样的话,则就不可能有例八这样的句式,据此,笔者认为“被”在例三、四中仍是“蒙受”义,处于动宾结构中。而例一、二便存在两可的解释:当“其”解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时,则与上面所举的结构一样,都是动宾;若“其”为指事代词,则为连动结构——N1(百姓)+V1(被)+Pro,(其)+V2(害)。相似的结构在《世说新语·方正》出现过:“亮子被苏俊害”。王力先生认为这句话是失“之”而来,当为“亮子被苏俊(之)害”依例八,实非,此处“之”不可省。故而,该句仍是动宾结构,“害”作中心语,这种情况在《汉书》较少见。更多的是双音节化产生的双音节词“灾害”,作名词,以区别于动词。当然,由于单音词的滞后,故而也会出现“被害(者)”一词。而,也是这种滞后使得“被其害”有两可的解释,随着双音化的发展与成熟,义界鲜明的连谓句出现,如:蔡邕《被收时表》“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在“普通重音”或“尾重原则”(principal of end-weight)原则的影响下,句子的焦点往往后置;加之,“被”为单音节词,往往不独立,受限多,所以在背景化(backgrounding)的过程中被重新分析为介词。后来受“为”的类化(analogy)而成为今天含被动义的“被”字句。

可见,双音节化(idiomaticalization)打破了上古汉语“音变构词法”按照语境、语音别意的限制,通过名词的双音节化使名词性的“音节-语素”成分紧密结合,即所谓的词化(lexicalization),而成为句中独立的成分,确立词性与义界,促使“被”独立成语法成分。

【参考文献】

[1] Paul J. Hopper &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Grammaticalization,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 Ferdinand de Saussur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1: 95-96.

[3]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被字条》[M]. 四川辞书出版社等出版, 2010: 3289.

[4] 张谊生. 助词“被”的使用条件与表意功用——简论“被”的虚化轨迹[M]. 语法化与语法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79-107.

[5] 徐  丹. 先秦汉初汉语里动词的指向[M]. 语言学论丛,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6] 冯胜利. 汉语韵律句法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猜你喜欢
语法化汉书
水滴石穿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从班固的礼乐观看汉代乐论思想的重建——以《汉书·礼乐志》为例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贵港方言“爹”的多功能用法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