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找准学生自主学习的着力点,使学生乐学、会学。在这一过程中,适时适度的学习提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左膀右臂”,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让学习提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抓住本质,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课程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特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应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所学内容的本质,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规律“量身打造”适合的学习提示。
例如:小明12天看完一本600页的书,照这样计算,读完一本750页的书,他需要多少天?
教师给出了学习提示:(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2)质疑:“照这样计算”是照哪样计算?哪两个条件有直接关系?可以求出什么问题?(3)再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4)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分析的。
根据学习提示,学生收集信息、质疑、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两个转化:从纷杂的实际问题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并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用数学方法求解,并在实际中检验。在学习提示的帮助下,学生经历了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求解的转化,逐步养成数学思维,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鼓励实践,培养探究能力
良好的学习提示应该能够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归纳获取知识,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体验探究的乐趣。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教师给出学习提示:(1)每组有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请你们小组合作,把这些小正方体摆成任意的长方体。(2)观察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3)概括一下,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看着学习提示,学生迅速投入热火朝天的探究中,大小不一的长方体一会儿便展现在学生的课桌上,长、宽、高和体积有什么联系呢?学生观察、数数、讨论,突然一个学生惊叫:“看呀,长×宽×高的积正好等于这个长方体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兴奋不已,纷纷观察自己的长方体,有的同学还不罢休,又摆几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提示就成为他们自主探究的助推力。
发散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为完成课堂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包办代替,学习提示过于详细,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被束缚,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基础,创新学习提示,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老师把学生带进游戏挑战中:“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四分之一大PK。请看学习提示:(1)每个小组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纸,请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得到一个四分之一。(2)小组内说说你怎样得到的这个四分之一。(3)观察你们组得出的这些四分之一,你发现了什么?”
轻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中,学生大展身手,得出了自己“创造”的四分之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说到自己的发现时,有的学生说:“虽然这些纸的形状、大小不同,但都是把它们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四份中的一份。”还有的同学说:“我发现纸的面积大,它的四分之一就大,纸的面积小,它的四分之一就小。”在汇报交流中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有趣的学习提示让学生自由参与、自由表达、自由创作,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启迪了他们的思维。
学习提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风向标”,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精心钻研教材、研磨课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适时、适度的学习提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让他们愿学、乐学、会学、善学,提高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编辑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