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地方课程的育人价值

2015-12-15 04:16宋世云闫顺林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海淀圆明园学科

宋世云 闫顺林

地方课程是连接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纽带与桥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全面深化课改提出了“五个统筹”,其中,在“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等方面,地方课程都能发挥其自身优势与独特功能。因为地方课程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其在落实“统筹”思想、加强学科间相互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地方课程的地域性有助于系统全面地实现德育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教育中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

在历史发展中,海淀区形成了特有的山水文化、园林文化、高教文化、科技园区文化。基于此,区域教研机构主动建构地方课程,形成了“海淀地理”“海淀历史与文化”“走近圆明园”“知识产权教育”等地方课程,引导学生知家乡、爱家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形成以大德育观为视野的地方课程教材门类。

例如,“海淀历史与文化”课程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大文化观为视角,帮助学生了解海淀的历史,增强对海淀文化的认同;通过开展专题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又如,《走近圆明园》(中小学各1册)教材以海淀区独特的地域资源为依托,以圆明园为研究对象,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着力点,分别从山水美学、园林建筑、皇家生活、文物收藏、历史发展、遗址保护等不同视角,多角度聚焦圆明园,分析圆明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发中小学生缅怀历史、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担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走近圆明园”课程,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环保教育的最好载体,也是“立德树人”的有效教育形式。因此,地方课程在落实德育目标、丰富德育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

地方课程的综合性能更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课程与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是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之一。地方课程以特定地域内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物为关注点和研究范围,因此,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征,能直接与学生生活相关联,引领学生走进社会。

例如,“海淀历史与文化”课程有主题、有重点地选择了海淀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典型文化,并根据不同的历史与文化主题,整合多领域综合性知识,包括历史、地理、艺术、科技、国防、教育、经济、社会等,通过历史与文化两条线索进行组织和呈现,做到历史脉络和文化视角有机结合,体现社会与经济的联系、自然与人文的交会,为学生的开放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走近圆明园”也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中有自然与生态知识、历史与社会知识、科学探究与实践考察内容;具体章节以板块结构展开,整体内容则涵盖了圆明园这一皇家园林和综合博物馆这一整体认知对象。就一个单元而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单学科条理性思维;从多学科整合看,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而对于历史和文化互动中的一些开放性讨论和多维观点的表达,则可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则是依托海淀区浓厚的科技园区文化特色和得天独厚的知识产权教育资源而开发的,内容分为四个单元:智力活动与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发明创造、商标体现产品信誉、著作权激发作品创作。从涉及的知识领域来看,它既包含了对学生的科技教育,也涵盖了法治教育,并涉及经济学、伦理学等范畴,其从知识产权这一独特的文化视角切入,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所学,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地方课程的专题性能够丰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由于地方课程是利用地方资源、基于地方特色而开发建构的,因而其专题性比较强,能穿越学科边界,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事物。一方面,地方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地方课程强调参与社区实践和培养社会生活能力,突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最终落在对社区现实问题的关注、改善与解决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学科课程相比而言,地方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以自主、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等多种方式学习,构建开放性教与学模式。

“海淀历史与文化”的教材通过专题式单元内容展开。第一部分是“岁月悠悠话海淀”,总体概括海淀发展史,从第二单元开始,分专题介绍园林历史与文化、院校历史与文化、科研院所历史与文化、中关村历史与文化,最后是“继往开来看海淀”,此部分为总结和展望部分。这样的思路,概括了海淀区历史文化特征的形成过程,反映出海淀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感。“海淀历史与文化”和“走近圆明园”课程,都强调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性学习。教材中设置了多种活动方式,形式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如小组讨论、故事创作、角色扮演、撰写论文、实地考察、定向越野、问题探究等活动,以及“想一想”“说一说”“走一走”“议一议”等活动,还提出了跨学科的思考题。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促进了学习方式变革,能够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在情境中学习,把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地方课程的整合性有助于实现学科融合和学段衔接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要求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方课程由于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对整合多学科教学内容具有显著优势,可以克服教育目标割裂、学习内容单调的弊端,而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同时,地方课程由于没有严格的开设年级和学期,教材一般是分学段编辑而成,实施方式也比较灵活,可以与学科教学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课程,还可以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因此有助于实现学段衔接。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增加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等传统文化内容,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系列科学活动,用10%的课时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等。《海淀历史与文化》与《走近圆明园》中都以“诗文欣赏”的栏目形式表现了海淀区的美景、风物、园林、文物以及四季景色变换之美,《走近圆明园》中还介绍了经典的楹联和匾额等传统文化元素。文理兼融的地方课程有助于“学科改进意见”的实施,体现学科整合,在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方面独具优势。

地方课程的实践性有助于综合素质评价“落地生根”

在有关高考招生的改革措施中,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参考条件,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2014年12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一文件的出台,预示着选拔人才只凭高考分数的时代已渐行渐远,一个更加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即将到来。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应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能体现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就是对能反映出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予以记录。真实的、基于学生行为的综合性评价,能够更加客观和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评价观的改变,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远大理想、志愿精神、合作精神的人才。

以往仅凭单一的分科性课程,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获得必须基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和情境,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除学业水平以外,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素养,在活动中更容易培养和表现出来。“海淀地理”“海淀历史与文化”“走近圆明园”“知识产权教育”这样的地方课程,能够给学生以思想启迪,为学生陶冶身心、融入社会、实践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也为每位学生发展多维度的综合素质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载体。

编辑 肖佳晓

猜你喜欢
海淀圆明园学科
梦回圆明园
海淀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科新书导览】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