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长青 王玉琴
摘 要:以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主观题为例,从规范使用化学用语、巧妙突破思维定式、深度挖掘隐含信息三个方面探讨了化学主观题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高考化学题;主观题;解题策略
高考是考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竞争,也是解题策略与技巧的竞争。化学主观题(非选择题)占据试题的“半壁江山”,这一部分最容易拉开分值差距,即主观题(非选择题)得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总分,但很多考生将非选择题视为“拦路虎”。
一、规范使用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和化学教材的各部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高考考题历来重视这些知识点的考查,因为化学用语的规范使用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答化学问题的习惯。以第18、19题为例,在回答有关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方法的题目时,应该用规范的文字叙述覆盖所有要点。
二、巧妙突破思维定式
高考的考查不是将重点放在对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解答化学高考题时,应该联系记忆中已有的知识、题型,但绝不能拘泥成法,形成思维定式。以题16(4)②为例,“煅烧产生的气体”是:S蒸汽、CO2、SO2和CO,通过分析:S蒸汽在长玻璃管中冷凝(A中得到淡黄色固体),CO最后以排水法收集(CO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那么中间B、C装置应该吸收CO2、SO2。观察选项,NaOH、Na2CO3是常与SO2、CO2联系起来的,二者又都能吸收SO2和CO2,所以很多考生会误选a、b选项。这就是审题不清,题目要求分步吸收或收集,则显然A、B、C、D四种装置应分别吸收或收集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所以B中溶液应只能吸收SO2或只能吸收CO2,再经推敲,就不难知道KMnO4溶液才是正确答案了。再如题17(3)有关同分异构体的考查,E是环状化合物,但这个“环”并非苯环,我们平时研究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时,常常会保留苯环而去改变取代基及其在环上的位置分布以满足题目对氢原子种数的要求。
三、深度挖掘隐含信息
在2013年的江苏高考化学试题中,很多信息的给予,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如果不关注就会遇到解题的挫折和困境。这就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调动自己的化学思维,深度挖掘信息中潜在的东西。比如题15关于化学平衡的考查:平时在解题时多会见到“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这些关键词,但这道题却没有“恒温”二字,取而代之的却是“绝热”并注明其意为“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如果细推其意,便知道随着反应的发生,温度是在改变的,于是平衡常数会发生变化,而相应的反应体系之间也不再是等效平衡,再斟酌选项,才不会轻率误选;在题17(5)由苯酚和甲醛合成目标产物时,大致观察可知苯环需要经过加成,转变取代基等操作。而题目为我们提供了类似的流程,我们会很容易在D和E两种物质上留心,希望以課本中学过的常见的取代、加成、消去反应获得产物,但又会牵扯到如“反马氏加成”这种与常规有差别而题目又不曾提供明确信息的反应类型,于是陷入困境。但这种思路正确吗?显然不正确,因为我们完全忽略了题目提供Grignard 试剂(卤代烃基镁)制备方法和原料甲醛的用意。
总之,在平时化学的学习和解题中,要不断改进自己解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发现规律、讲求策略、总结经验,化学学习就会变得简单、轻松、高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海洋.深度挖掘 巧妙处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04).
[2]刘炜,李秀荣,李双桃.高考答题的规范性与应考策略[J].化学教学,2012(05).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