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霞 吴清云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第二课时“角的度量”。
教材分析:
在这个单元里,学生首先学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的。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并且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通过教学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以及操作能力。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2.在测量角大小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3.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表达,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4.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2.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体会、总结量角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播放课件。)看,这是风筝比赛的图片。谁放的风筝更高呢?怎样才知道谁的风筝放得高?
生:可以站在很高的地方去看啊。
生:同样长的绳子,看谁的绳子竖起来的直,谁放得就高。
生:实际上就是看角。
师:看角,说说你的想法。
生:老师,我知道按国际风筝比赛规则,参赛选手必须把手中的风筝线一端放在地上,看风筝线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的大小。
师:你的知识可真丰富,真是个有心的孩子。
(教师利用动态的演示,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让学生初步体会量角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比一比:体会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师:要知道谁放得风筝高,只要知道风筝线和地面所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可是,怎样才能知道角的大小呢?
生:我们须要量出角的大小。
(抽象出数学中的角:把三条风筝线与地平面所成的角出示在课件中——教材图中的角A和角B。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
2.认一认:认识量角器。
师:在研究它到底有多少度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量角器。请拿出准备的量角器,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量角器是半圆形的。
生:量角器把半圆分成都180等份。
生:我发现量角器有很多条射线,量角器上真的有很多角啊。
师:你们的观察真仔细,真是善于发现的孩子。
师:你知道每份所对的角是多少吗?
生: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课件演示1度的角。)
生:(指中心)量角器中间还有一个小圆点呢。
师:你知道这个中小圆点中什么吗?
生:中心,中点……
师:叫做量角器的中心点。
生: 量角器上还有两圈刻度呢?
…………
师小结:同学们,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认识了量角器上的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8个大格,180个小格、1°的角。知道“度”是量角时所用的单位。下面让我们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再一次来认识它们。
(用多媒体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3.找一找:在量角器上找角。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在量角器上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其实量角器上还藏着很多角,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生:我找到到了30度的角,我是拿三角板比的。
生:我找到了90度的角。
生:我找到了100度的角。
…………
4.画一画:学生尝试在纸量角器上画角。
师:请同学拿出在学具袋里的四个纸量角器,在第一个纸量角器上先画一个90度的角,想一想,顶点在哪里?边画长画短有关系吗?
师:在第二个纸量角器上画一个60度的角。(特例展示——左右两边的角。)
师:这两位同学画的都是60度角,你发现了什么?
生:位置不同,边画的地方不同,边长不同,角的方向不同。
师:对,也就是开口方向不同。我们还发现这里是外圈是60度,而另一个是内圈是60度,现在你们知道内圈和外圈有什么用了吗?
生:左边就是内圈,右边就读外圈。
师:你真是个善于总结的孩子!其实我们也可以不用去记左边右边,我们只要记住从0刻度线开始就可以轻松解决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第三个纸量角器上画上1度的角。
师:你能找到1度的角吗?
师:说说1度的角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1度的角可真小。
师:你可不要小看这1度的角,度就是度量角的单位。
(这个活动实际上就是体验量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所有角的顶点,从这一顶点引出的任意两条射线都可以形成角,而且每个角都可以知道度数。画这4个角的目的是进一步揭示角的度量的本质是要测量的“角”与标准的角(即量角器上的角)能够完全重合。既然学生能在量角器上画角,那么去度量角就没有多大的障碍了,为后面量角做好铺垫。)
5.量一量:尝试量角。
(1)量一量三角板上三个角的度数。
(2)量一量教材中做一做两个角的度数,证明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3)课件出示先给出的一个角的开口有的向右角,第二个就出示开口向左的角,再分别出示开口向上、向下不同方向的角。学生在答题卡上测量。
6.总结量角的方法。
师:刚才在展示量角方法的时候,同学们有几个共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引导学生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即: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边和量角器的“0”度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的刻度。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比一比、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等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获得切身的活动体验。)
三、拓展交流:联系生活体会量角的用处
1.解决问题:量出哪个风筝飞得更高。
2.出示生活中量角的例子:椅子靠背的倾斜角度(到一定的角度人坐着才觉得舒服)。小朋友玩滑梯图,同时介绍滑梯设计的最佳角度大约是40~56度。工人师傅把重物装上车,要搭斜板,可以省力。
(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练习,同时潜移默化渗透了物理学的知识,也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抽象的角,让学生感知测量角的大小的作用。)
反思: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学习了度量长度与度量面积之后学习的。在学习这两部分知识时,学生都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有了这些认知基础,就能为本课教学做很好的铺垫。那么本节课的教学就以认识量角器为主线并且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画出角,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体会度量角的思想。
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我本着让学生明确量的必要、发现量的方法、体会量的价值采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较好。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其主动建构,给学生体验的空间
把数学情境生活化,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让学生不仅在数学中思考,也能够在生活中思考,让他们现实的生活体验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我设计了放风筝这样的情境:怎样才知道谁的风筝放得高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大胆地回答,兴趣驱使着他们的思维。这原本是我在预设中想点拨给学生的,没想到学生的回答一下子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二、活动参与为主体探究,顺逆结合,促进思维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从总体上来说,我采取了“顺势利导——逆中得法——水到渠成,量中应用,顺逆结合,纵横联系”的方法,这样处理减缓了知识的坡度,学生掌握起来也较容易些。通过比一比、认一认、找一找、画一画、量一量等多个活动为载体,学生的思维始终在环环相扣的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
1.顺势利导,比比认认。
在这里运用多媒体课件,抽象出绳子与地面所成的角,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寻找测量角的方法,体会用量角器的必要性。在认识量角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进一步熟悉量角器,认识量角器。
2.逆中得法,找找画画。
量角是本课主要的教学重点,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在认识了量角器后马上量角,而是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到角、画出角。在量角器上找角这个活动是让学生体会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所有角的顶点,从这一顶点引出的任意两条射线都可以形成角,而且每个角都可以知道度数。这个活动实际上就是体验量角的一个潜过程,让学生尝试在纸量角器上画角。这里设计了在纸量角器上画出90度、60度1度和123度的角。画90度的角根据学生的作图习惯能较容易引导出0度刻度线,而画60度的角是明确0度刻度线与内外圈的关系。画这4个角的目的是进一步揭示角的度量的本质是要测量的“角”与标准的角(即量角器上的角)能够完全重合,既然学生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画出角,那么去度量角就没有多大的障碍了,为后面量角做好铺垫。
3.水到渠成,量中应用。
让学生学会独立地量角,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有了读角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的经验,量角就容易多了。因为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深有体会。本节课总结量角的方法就达到了水道渠成的效果,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同时,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练习,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抽象的角,让学生感知测量角的大小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