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婵娟
【摘要】“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它改变了以统、独、偏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本文从导学的编写原则、基本环节、使用操作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导学案教学”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 导学案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45-0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课程理念更加广泛深入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已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如何将先进的教育与学习理念切实有效地转化为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成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呢?“导学案教学”式以其特有的新颖性、实用性、高效性和易操作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一、导学案编写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编写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导学性原则。“导”就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的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
3.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课时化原则。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问题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二、导学案分层设计
1.分层设计课前预习目标。每一次教新课前,我们都要进行“导学案”的预习设计,我们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做不同的课前学习准备。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在预习完课题内容后,试着向更深层拓展。如:追溯知识的根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对于中等生要求他们初步掌握课堂内容,考虑预习导学和课后的一些问题,如有时间和兴趣则可做更深层的拓展;而后等生则要求他们初步了解课堂内容,整理课题知识框架,完成预习导学案上的基础题。导学案是“路线图”,在这个“路线图”中,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目标地。学生只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到达了某个目标地,就是成功,如果往前一个目标,那就更是了不起的成果。当然学习目标无论如何设计,“三维”这一普遍性的目标是一定要考虑的。
2.分层设计学习问题。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解读文本、探究问题。也就是说,要给学生一个台阶,让学生一步一个地伸手摘到自己想要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解”有所“问”,学有所得,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学習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在掌握课堂内容并熟练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探究。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之前,先将古印度国王舍尔罕褒奖他的宰相、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告诉学生,并让学生试着计算一共有多少麦粒,如此大大的激发了能力强的学生;对于中等生所设计的问题应在掌握课题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对课题内容进行熟练的应用。例如:在讲解正弦定理时,中等程度的学生要会用正弦定理及其变形应用;而后等生则要求他们正握最基础的以课题内容为载体的问题。导学案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也就是既要解决好N个学生的问题,还要N=1时的问题。
3.分层设计作业和检测题。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作业的设计就必须难易有别,体现分层施教,让低、中、高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宽松的作业氛围中积极参与作业;分层设计检测题,类似于给学生开一个自助餐厅,检测题中应该有必做的(基础类、筛选信息类),也有选做的(分析、综合、探究、拓展类),并且一定要有一定的梯度,以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味口大,可以多吃一点;味口小,就尽力而为。
三、导学案凸显探究
叶圣陶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子,而在相机诱导。”他认为,真正的学校应该是思维的王国。因此,探究性原则应当鼓励学生在数学命题的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不惟书、不惟师,只惟实,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
导学案的产生是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建构主义课堂转变过程中的产物。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然不能够完全实现学生自主的探究式学习。导学式学案中的“导”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创造的空间。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从时间、范围、进度上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了必要的控制。在规定时间与进度内没有完成意义建构,就必须进行必要的接受式学习。这其实是由于高中学生探究能力不强,学习水平有限造成的问题。但今天有控制的探究活动其实正是为今后的学生自主探究做准备。随着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这种接受式教学的控制所占的比例会逐渐缩小。
总之,在导学案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给学生充分锻炼的机会,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