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安全
(湖北文理学院 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北 襄阳 441053)
清人马国翰称:
考衷于七经纬谶,《世本》,扬子《太玄经》,皆有注,其学大抵与郑康成相似。[1]128
宋衷既不注谶纬,不同于郑玄;注《世本》和《太玄》,似乎也与郑玄无甚关系,马说似嫌轻率。《三国志》卷四十二《尹默传》:
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2]
又《华阳国志》卷十下《汉中士女》:
李仁,字德贤,涪人也。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仁知其不博,乃游学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受古学,以脩文自终也。[3]
据上引,结合前面的著作分析,宋衷必擅长古文经学,可能包括《左传》学。《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谢该传》:
谢该字文仪,南阳章陵人也。善明春秋左氏,为世名儒,门徒数百千人。建安中,河东人乐详条左氏疑滞数十事以问,该皆为通解之,名为谢氏释,行于世。[4]
《三国志》卷十六《杜畿传附子恕传》注引《魏略·乐详传》载乐详问学于谢该,称谢该为南郡人。《后汉书》谢该本传亦引《魏略·乐详传》,与《三国志》文字略同,只是省去谢该的籍贯。据《续汉书·郡国志四》,章陵(一度设郡,后仍为县)属南阳郡而非南郡。范晔记谢该为南阳章陵人,可能另有所本。恐以《后汉书》为是。
谢该为汉末名儒,精治《左传》,门徒百千,可见章陵一地儒学之盛。同乡宋衷同为名儒,也善古文经学,也就不难理解了。以下分析其现存著作。
虞翻称:
经之大者,莫过于《易》。自汉初以来,海内英才,其读《易》者解之率少。至孝灵之际,颍川荀谞号为知易,臣得其注,有愈俗儒。至所说西南得朋,东北丧朋,颠倒反逆,了不可知。……又南郡太守马融,名有俊才,其所解释,复不及谞。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岂不其然。若乃北海郑玄,南阳宋衷,虽各立注,衷小差玄,而皆未得其门,难以示世。[2]《虞翻传》注引《翻别传》
虞翻世传孟氏易学,本人于象数易学极尽能事,远过前人,其自视甚高,正在情理之中。他评述汉易四家,最许荀爽,贬抑郑宋。撇开褒贬不论,宋衷得与三位经学大家相提并论。又入魏后王肃入其门下,学习《太玄》,《太玄》既为拟易之作,宋注《太玄》,必定来自其易学。许都众贤云集,王朗本人位望甚高,又兼自注《周易》,其学有自,仍引宋衷为西席。即此两点,可以证明当时宋衷堪称易学大家。
本节所引宋衷易注,来自《周易集解纂疏》和《经典释文汇校》,聊以窥豹一斑。直书卦名,不书“周易”,以为简省。
如前所述,宋衷易注音义,《经典释文》卷二《周易音义》不过寥寥数条,尚远不及于刘表易注数量,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宋衷文本多同于王弼。兹据《经典释文》所录数条,结合《周易集解》,比较宋本与其他各本。如无特别注明,均出自《经典释文》,括号内亦为《经典释文》页码。字体加粗者为各本不同处。
表1 宋衷易注文本与诸家对照
据此表,宋本与马郑二王相比,有同者,有不同者;与古文相比,亦有不同者。
附表所列宋衷易注,取象取义有时亦难以分辨,只能勉强处理。训诂有时以取象方式,故单纯训诂与单纯取象有时重复计算,总数为49。
表2 总体分类
表3 象数分析
表4 宋衷易注引书
据此三表,可以看出:
宋注训诂比例较高,单纯训诂也占到三分之一弱,可见宋注比较重视训诂,这一点似与马融、郑玄易注相似。
引传注经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强,说明宋注对《易传》的重视。引他书注易,则似乎数量较少,且均不注书名。
宋注直接取义比例略高于取象。与郑玄、荀爽、虞翻等人相比,宋衷更注重直接阐明《周易》义理,而非总依象数推演经传。不过,与王肃王弼相比,宋衷取象的比例似又高于二王。
象数方面,宋衷运用了卦象,爻象,乾坤升降,互体,卦气等几种易例。运用最多的是爻象说,乾坤升降似只见一例,互体有三例,明确显示卦气说的一例。
以下分别从训诂,象数与义理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宋注。
1.训诂方面
宋注有同马处。如大壮九三:羸其角。《周易集解纂疏》李疏:
“羸”,郑(玄)虞(翻)作“累”,马氏(融)以为大索,是也。
姤卦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蹄遯。
宋注:羸,大索,所以系豕者也。则宋注似本于马,与郑不同。
夬卦九五:苋陆夬夬。
宋注:苋,苋菜也。陆,商陆也。(《周易集解》李疏引)。
荀爽易注亦作两种草,但未明确注释,虞翻则说“苋,蒉也。陆,商也。”显然不同于宋。李疏于本卦九五《象》疏又引马融、郑玄、王肃皆云“苋陆,一名商陆。”是以苋陆为一物。荀、宋、虞、董皆以苋陆为二。《经典释文》卷二《周易音义》略同。如此则宋注与马、郑、荀、虞、王肃等各不同。
看来宋衷于训诂有继承前人之处,亦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象数方面
(1)卦气说
主要是十二消息说,出自孟京易学。
复卦《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宋注:商旅不行,自天子至公侯,不省四方之事,将以辅遂阳体,成致君道也。制之者,王者之事。奉之者,为君之业也。故上言先王而下言后也。
孟京倡导十二消息卦,复卦为十一月冬至。宋注虽未明确点出,“辅遂阳体”一语,当指初九,一阳初生,透露出此说痕迹。
郑玄等人对本卦解释,仍侧重从象数出发,以证文义。不如宋衷直接阐发义理,更为贴切,但本于阴阳思想的冬至息政闭关之说,宋衷与郑玄等人的思路基本相同,论其远源,为传统经学,论其近源,似为《白虎通·诛伐篇》:
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闭关,商旅不行何?此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
(2)乾坤升降说
此说是荀爽卦变说的基础。荀爽此例,又本之于京房阴阳升降说,京房还曾明确指出“八卦之要,始乎乾坤……乾坤者,阴阳之根本”。荀爽创立此例,试图建立一种整体的象数方法解释经传,又体现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因为升降的归属是既济卦,是中和的理想和价值。这两者都体现出一种学术和政治上的进取精神,虽然前者往往与经传扞格难通,不得不加以变通。宋衷沿用此例不多,对于中和的理想也少有发挥。此外荀爽解易,亦重人事,尤其具有革命性的思想,与郑玄“多参天象”又有不同,这一点宋衷亦未继承。
师卦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
荀注:“大君”谓二。师旅已息,既上居五,当封赏有功,立国命家也。开国,封诸侯。承家,立大夫也。
宋注:阳当之五,处坤之中,故曰“开国”。阴下之二,在二承五,故曰“承家”。“开国”谓析土地以封诸侯,如武王封周公七百里也。“承家”,立大夫为差次。立大夫因采地名,正其功勋,行其赏禄。
荀注认为阳升阴降,九二当上升为九五,六五当下降为六二,如此阴阳得位。宋用荀说,当无疑问。
需卦《象》曰:云上于天,需。
宋注:云上于天,须时而降也。
张惠言《易义别录·周易宋氏刘氏》曰:“此荀氏举坎降阳之义,在乾升坤降之例同。”①张惠言:易义别录[M].学海堂《皇清经解》卷一二四三。笔者认为此例可作取义来看,未必是升降之例。
(3)互体
泰卦六四:……《小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
宋注:四互体震,翩翩之象也。阴虚阳实,坤今居上,故言“失实也”。
泰卦三四五爻互体为震,震有动之象,宋注因以释“翩翩”。
又鼎卦六五及《象》,宋注“兑为金”。鼎卦三四五爻互体为兑,宋衷以此释经传中“金”义。
既济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
宋注:离者两阳一阴。阴方阳圆,舆轮之象也。其一在坎中,以火入水,必败,故曰“曳其轮”也。离卦“其一在坎中”,则当指二三四爻互体成坎。
互体之说,一般追溯至《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占得《观》之《否》,不过较早运用互体体例的是京房,一般只互出经卦。东汉互体说更为复杂,发展出四画连互乃至五画连互等,如四画连互发展出一别卦,象数自然更为繁琐。郑玄即有四画互出别卦,如注大畜,云自九三至上九有颐象等。
另一种互体说,即视上下两卦为互体,东汉亦有此说法。如姤卦初六,宋注:“体巽为风,动摇之貌也。”则是以下卦巽与上卦为互卦。郑玄易注亦有此例,如注旅卦初六,既济卦九五。因此后易学严格意义上的互体,不包括此例,故不计入互体说。
宋衷现存易注运用互体仅见以上两例,上下卦互体仅此一例。此外,宋注互体比较简单,即只互出经卦,不互出别卦。
(4)爻象说
包括基于阴阳关系的当位说、失位说与中位说;基于位置的承乘比应据等爻位关系说;基于与物象配比关系产生的爻位象征说,主要是京氏爵位说。宋衷爻象说中又以前两类最多,末类只有两三例。按这三种爻象说,前两者来自《易传》,后经学者不断总结,已经成为易家共识,末类来自京氏易说,亦为多数学人接受沿用。
乾卦《文言》:九二……闲邪存其诚。
宋注:二在非其位……
阳爻在二位,所以称“非其位”。
师卦六五:《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宋注:“弟子”谓六三也。失位乘阳,处非所据,众不听从,师人分北,或败绩死亡,舆尸而还,故曰“弟子舆尸”,谓使不当其职也。
按:六三阴爻居阳位,故称失位,下为二阳爻,所以称“乘”称“据”。上引《师》:上六,宋注“在二承五”,即为“承”例等。
上引师卦上六,宋注即以五位为天子位,二为大夫位;又宋注乾卦《文言》九三,“三为三公”等,即是采用京氏爵位说。又宋注鼎卦,重视阴阳当位,并未以六五为君,而是以上九为君,以六五为公侯,六五承上九,为金承玉,这对爵位说有所变动。
(5)卦象说
可分三类。一类是经传中本有的物象和理象,如乾为天,为健等,宋注沿用,这一点无异他人,无需举例。一类是根据卦画(结合阴阳爻位分析)推导卦象以释义,宋注共有3例,如注小过卦辞及《彖》文,为得出文中“飞鸟”之象,宋注从卦画入手:“二阳在内,上下各阴,有似飞鸟舒翮之象,故曰‘飞鸟’”。又既济初九有“曳其轮”,宋注仍从卦画入手,“离者两阳一阴。阴方阳圆,舆轮之象也”。又注《说卦》巽为木之象,则以为“阳动阴静,二阳动于上,一阴安静于下,有似于木也。”另一类是补象,或称逸象,宋注似乎也有此倾向,如注小过卦辞及《彖》文飞鸟之音,说震为声音,不见于《易传》,当为宋注自取逸象。
以卦画取象的方法后虽为人广泛采用,应该说比较简易朴实,后来郑玄、荀爽、虞翻等人都不满足于此,倾向于建立一种系统复杂的象数体系如爻变卦变等,推演经传文义。如虞翻认为小过从晋卦而来,晋卦上卦为离,据《说卦》离为雉,故得出飞鸟之象,对于由离卦卦画得出的飞鸟之象,更斥之为俗说,虽未点名,实即宋衷之说。
另外,《周易》与五行相配方面,宋注似只用到较早也较为简单的五行说,如五方、五行、二十八宿相配,如革卦以兑配西方配白虎,鼎卦六五以中位配黄色配土。宋注似未用到京氏以来的爻辰说,包括郑玄改造而成的爻辰说。
鼎卦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宋注:以金承玉,君臣之节。上体乾为玉,故曰“玉铉”。虽非其位,阴阳相承,刚柔之节也。
按鼎卦上卦为离,故此“体乾为玉”,究竟从何而来?虞翻卦变说认为鼎卦自大壮而来,上九来自大壮初九,大壮下卦为乾,所以“体乾”。荀爽于此无注,不知是否同虞。张惠言《易义别录·周易宋氏刘氏》此条认为荀氏卦变略同虞翻,所以宋衷此解亦从此来,属于卦变。此说亦有理。笔者认为,体乾说似乎还有另一种可能,即本于《说卦》:“离……为乾卦”,暂且存疑。
3.义理方面
宋注义理的最大特点,就是随文释义。具体来说:
其一,直接取义自不用说,就是兼有取象和取义的条目,虽用象数,都不太复杂,以得出经传文义为足。
其二,文辞简洁,紧扣原文,如乾卦用九。
试比较荀宋注。
坤卦《文言》: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荀注:六三阳位,下有伏阳。坤阴卦也。虽有伏阳,含藏不显。以从王事,要待乾命,不敢自成也。
宋注:臣子虽有才美,含藏以从其上,不敢有所成名也。地得终天功,臣得终君事,妇得终夫业,故曰“而代有终也”。
坤卦《文言》此处并未言及具体爻象。宋衷直接取义,而荀注先设定为六三爻,六三爻为阴爻,不以阴为含藏,又据爻位为三为阳,得出阳爻伏藏,始得出“含之”之意。
试比较宋虞易注。
乾卦《文言》: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宋注:业,事也。三为三公。君子处公位,所以进德修业也。
虞翻注:乾为德,坤为业。以乾通坤,谓为进德修业。
《文言》称君子进德修业,是周易本身的义理。除沿用京氏爵位说外,宋注完全按照易理本身的思路来解说,朴实无华。虞翻易注首先取象,实为逸象,因为《易传》中并无“乾为德,坤为业”之象,然后用到旁通等卦变,所谓“以乾通坤”,才得出“进德修业”的结论。
顾炎武批评说:“夫子作传,传中更无别象。……荀爽、虞翻之徒,穿凿附会,象外生象。以同声相应为《震》《巽》,同气相求为《艮》《兑》,水流湿、火就燥为《坎》《离》,云从龙则曰《乾》为龙,风从虎则曰《坤》为虎。十翼之中,无语不求其象,而《易》之大指荒矣。”[5]10皮锡瑞亦认为“说《易》不可尽扫象数,亦不可过求之象数。……《易》之言象已具……则不当求象于《易》之外;《易》之言数已具,则不当求数于《易》之先。”[6]59
《周易》经文多是关于某事的占辞,事件本身与象数或无直接关系;《易传》兼有义理与象数,基本上以义理为主导,注重阐释和发挥,亦不必皆从象数而来。经过《易传》的阐发,《周易》象数与义理均呈现出开放性的一面。此外,《周易》流传过程中增损臆测在所难免,诸多经文已经难求甚解。象数派易学似乎坚信《周易》文本联系的无比严密,坚信象数至上,执着由象数推出文义的思路,有时难免背离经传文义,有违“疑则传疑,信则传信”的科学原则,也忽略了《周易》经传尤其是传文的根本在于意,卦爻不过是借象言意,有时不妨直接言意。宋注虽用象数,而较多注重义理,在这一点与荀虞等人易学似乎区别开来。
其三,宋注有时能紧扣原文释义,有时又似乎难以摆脱象数方法的影响,而不能贯穿到底。
首先是关于变易思想。
泰卦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象》曰:无平不陂,天地际也。
宋注:位在乾极,应在坤极,天地之际也。地平极则险陂,天行极则还复,故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也。
宋注解释,正合《周易》活泼灵动的变易思想,可以说体现了《周易》本义。又如:
否卦《象》曰:天地不交,否。
宋注:天地不交,犹君臣不接。天气上升,而不下降;地气沈下,又不上升。二气特隔,故云“否”也。
《周易》往往强调乾下坤上,水上火下,以成阴阳交泰的理想局面,反之亦然。宋注此条也正合《周易》本义。
另一方面,汉人天人感应学说对阴阳学说有所改造,即贵阳贱阴,这与《周易》阴阳交相为用的思想明显有别。宋注似因袭传统思维,略嫌机械,不如《周易》活泼。如:
泰卦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
宋注:阴虚阳实,坤今居上,故言“失实也”。
泰卦乾下坤上,卦辞明示“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吉祥之卦。宋注却用坤居乾上,阴虚阳实来解释六四爻象,似乎违背了泰卦的总体精神。
另外,宋注似仍相信《周易》象数为一严密整体,不免胶柱鼓瑟,牵强附会,在注《说卦》时尤其明显。如注“乾……为木果”:“群星著天,似果实著木,故‘为木果’。”注“艮……为果蓏”:“木实谓之果,草实谓之蓏。桃李瓜瓞之属,皆出山谷也。”《周易》经传取象原因,久已失考。每一卦都有多种取象,或与各卦之间互相区别有关。比如同取动物之象,则八卦各取一样,同取地理之象,八卦又各取一象,互相区别和针对。而每一卦不同物象之间,究竟存在什么联系,实难考详。上述两例,宋注着力强调每一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强为解说。因为乾有天象,故以星象比附果实,已经难以服人。因为艮有山象,又有果蓏之象,故说果蓏皆从山谷所出,平地何尝不生果蓏?宋注无异于背离作物生产常识,不免牵强。
其四,宋注发挥不多,往往只是就经传原文略作解释,既不在原有理论上延伸,亦少在人事社会方面推演。
其五,人事社会方面,似不出儒家名教,并无突破。如注乾卦《文言》强调君子进德修业,注遁卦引太公四晧,似亦主张“邦无道则隐”,注噬嗑《彖》强调用刑之道,威明相兼。
值得一提的是宋注既取荀爽乾坤升降,当于荀注有所留意。而荀注往往有革命性思想,重德不重位[7]224-256,宋注却始终强调君臣之节,如注坤卦《文言》,否卦《大象》,复卦《大象》等。
[1]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第1册[M].扬州:广陵书社,2005.
[2]陈 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常 璩.华阳国志校注[M].刘 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74.
[4]范 晔.后汉书[M].李 贤.北京:中华书局,1965.
[5]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册[M].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皮锡瑞.经学通论[M].周春健,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7]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