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校园”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2015-05-07 07:21吉玉良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技能体系运动

吉玉良,何 忠

(湖北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一、“运动校园”概述

“运动校园”是“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全面达成之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积极体育生活方式所表现出来积极、健康、活跃的高校校园文化形态,是高校体育工作的理想目标。当前实施高校“运动校园”创建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响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文件精神的需要,是贯彻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具体体现。“运动校园”以贯彻落实“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娱乐性、健身性和民族性体育活动与体育运动竞赛。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引导全体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上操场;掀起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潮,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形成全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校园氛围。唱响“运动·健康”的主旋律,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每个学生心中,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课程评价以课程目标为基础,是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规范着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其教学手段[1]。学习评价的导向作用能够促使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达成。在之前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大学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一直是我国广大学者和教师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并相继呈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但理论成果的丰硕并不代表实践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笔者通过对多所高校的考察调研发现,当前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的实践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归纳如下。

1.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缺乏综合化、多元化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体系应该涉及体育知识、身体健康、技能、情意表现(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形成终身体育有关的体育意识、习惯、行为、体育能力)[2]。可现实操作中或停留在技能层面,或选取其中某项指标进行,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

2.评价方法过于简单,未能合理组合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内容和方法的完美匹配才能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应在评价过程中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及诊断性评价等方法合理组合,而不是目前简单采用其中一种或两种评价方法。

3.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缺乏“人性化”

目前很多学校仍是教师单方评价,而合理人性化的评价应该是学生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有机结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吸引学生参加到评价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调动积极性,使评价过程更具有人性化。

4.评价过程比较封闭、静态,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

在传统体育学习评价中,评价过程封闭,只有教师参与其中,而且评价只注重学习结果,忽略学生的进步幅度,很少考虑到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体系过于繁琐,缺乏操作性

目前不乏有比较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建,但往往由于此类体系比传统简单的评价体系复杂得多,学校尚未建立相应的目标数据采集信息化平台,教师在实践操作中多有不便,导致相对科学的评价体系逐渐被放弃。

三、“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学校体育工作作出重大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为全面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质水平,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的评价体系,教育部起草了《教育部关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通知》《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两个配套文件[3]。可见“运动校园”已成为当前高校体育工作的主题,它是体育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全面达成,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积极体育生活方式后所展现的校园文化形态。“大学体育”课程将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兴趣、身心健康、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人格培养作为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因此在构建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时,必须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上进行,在促进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基础上,服务于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要设计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模式,应根据“运动校园”创建实际,建立评价内容多层次,评价方法多方位的综合评价体系。强化教育、检验、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改进和完善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带动作用,真正做到“以评促评,以评促改,以评促教”的目的,同时促使体育课程目标与评价目标的全面达成[4]。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本文以“运动校园”创建为平台,构建新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在内容设计上涵盖学生体育知识、体能、技能、情意表现、课外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参与和组织等。构建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维度的评价,还包含学生体育知识和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必须具备的体育能力。在评价方法上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过程力争做到开放、灵活和动态化,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真正实现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主体参与的评价形式,通过评价使学生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高校体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增进学生身体健康、能用体育手段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纲要》中强调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改变只对体能和运动技能进行评价,改变只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单一评价方法,提倡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5]。

1.评价内容综合化

《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评价中的学生学习评价主要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隐形指标(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当前很多学校在评价内容上,过于重视课堂出勤、体能素质与运动技能,在学生的运动参与和体育意识方面有所培养,而忽视对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和积极的体育学习情绪等综合素质的评定;重在评价的共性与一般趋势,忽视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因此新的评价体系将从平时成绩、体能测试、技能测试、体能技能进步度、课外锻炼和运动竞赛参与等六个板块进行构建,充分体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立体化原则。

2.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内容的综合化、立体化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但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简单重复,仍然停留在枯燥的技术教学上。在评价方式方法上多为形式单一的总结评价,注重“量”而忽视“质”的评价,多采用传统的运动成绩达标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的厌烦,缺少体现最新评价思想的技术与方法。新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的构建上要体现人性化(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和多样化。

3.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教育部颁发的《纲要》所倡导的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思路[6]。这不仅是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改变,更是手段和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两大主体,因此新的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在评价主体上要体现多元化,即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评价之中,学习评价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灵活的动态过程。有研究认为:学生愿意通过自我评价的手段来调节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运动参与方式,而这正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中所缺乏的,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保证。

4.评价指标数据信息化

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看似简单的一个综合分数却是很多指标数据统计计算和分析的结果,指标数据的采集和整理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为了不影响教师对新评价体系的采用,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加强评价指标数据的信息化研究,简化教师的操作过程和数据输入程序,以保证新的评价体系的正常使用。

五、“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实施内容

1.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以“运动校园”创建为总体目标,结合目前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遵循前述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新的学习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六个板块,即平时成绩、体能测试、技能考核、体能和技能进步度、课外锻炼和体育社团活动、运动竞赛等。依据特尔斐法将六项指标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2.学习评价体系的实践操作(学习评价内容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取组合)

教育部颁发的《纲要》在评价大学生体育成绩中,对体育课程目标领域进行了划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根据规定本文构建了上述学习评价体系,在实践操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力争做到评价的科学性和人性化。

(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纳入到学习评价中,包括理论作业、出勤率和课堂表现。即平时成绩包括理论作业(40%)、出勤率(20%)、课堂表现(40%),包含了对学生体育文化知识和学习态度的考察,体现了学习评价要反映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理论作业采取课堂介绍提问和小论文形式考察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和体育知识掌握程度,出勤率直接采用点名形式,课堂表现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2)体能测试

体能测试主要是短跑和中长跑,考核学生的爆发力和反映心肺功能的耐力素质。第一学期期末安排100m测试,第二学期期末安排女子800m和男子1500m。评分标准参照国家相应文件标准,结合本校具体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制定。

(3)技能考核

技能考核内容是当学期的学校体育项目,主要有表演类项目和技能类项目,教学办应根据教学项目和课程状况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

(4)体、技能进步度

体、技能进步度的纳入,主要是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和人性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步幅度定级公式=[(最后成绩-初始成绩)/(目标成绩-初始成绩)]×100%。身体健康最后成绩=0.25×(开学初成绩×0.3+期末成绩×0.4+进步分×0.3)[7]。这要求每学期初和学期末要对学生体能、技能进行测试并采集数据。这种目标内容的纳入改变了以往的功效性评价方法,避免了部分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很轻松得高分,而尽了最大努力但由于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成绩依旧偏低的现象。

(5)课外锻炼

课外锻炼是指大学生的早锻炼和晚锻炼。学校采取锻炼打卡的制度,学生每次锻炼打卡后数据归集到学生学习评价数据库中生成相应成绩,主要是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

(6)运动竞赛

学校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参加1~2个体育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社团训练和学校组织的各种运动竞赛和运动会。对于参加体育社团或运动队训练的学生,社团组织或运动队教练要根据学生训练表现,采用队员互评和教练评价结合的方法得出评价成绩。同时制定获奖等级评分制度,根据获奖等级给予评价。

“运动校园”是“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全面实现和达成,学生掌握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养成积极体育生活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校园文化形态,是高校体育工作的最终目标。以实现“运动校园”创建为总体目标构建合理、完善和科学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全面发挥其教育、检验、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对于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完成该评价体系的构建后要加强“运动校园”创建和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宣传,使每位教师熟悉评价体系并结合评价体系进行教学改革,使每位学生了解该评价体系,并乐意参与到自我学习评价之中。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评价体系的信息化研究,建立数据采集录入网络平台,保障该体系顺利应用和有效执行。从理论支撑和实践检验的角度为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评价做好保障、监督、反馈、改进循环校正工作,使学生学习评价操作不断完善。尽管新的评价体系有许多优点,但依旧需要在评价内容与方法上不断加以完善,对评价过程中的环节、要素、方法等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不断调整,保证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成教学目标达成,最终实现“运动校园”创建的理想目标。

[1] 杨 烨.基于体育生活方式的学校体育课程评价标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74-75.

[2] 章 翔,雷 震,李 斌.“能力为本”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5):292-294.

[3] 孟 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2(6):80-83.

[4] 李 高.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生成绩评价新体系构建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4):109-111.

[5] 付 皆,邓 浩.素质教育视野下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的反思[J].教改前沿,2012(2):39-41.

[6] 丁海勇,李有强.美国“以课程为中心”的概念体育理论及其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6):26-27.

[7] 赵文红,吴 岩,史全社.高校体育课程成绩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6):191-192.

猜你喜欢
技能体系运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不正经运动范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