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现状调查及对策

2015-05-07 07:21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双语教学质量教材

王 翔

(湖北文理学院 汉江研究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双语教学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国际交流不断增加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一些具备较好教学条件的重点高校开设了越来越多的双语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被定位于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的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尚处于起步实验阶段,多数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机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更好地了解双语教学在地方高校的开展情况,课题组以若干所地方高校为样本,结合这些高校双语课程的开设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以期能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为本地区发展服务的区域型人才,注重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本课题组以湖北襄阳、十堰、黄石及宜昌等市开设了双语课程的的6所地方高校为调查对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师生访谈、课堂听课等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0份,所填问卷全部收回,均为有效答卷,有效回收率为100%。调研主要从教材使用、教师教学水平、学生接受能力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在调查过程中,绝大部分师生给予了支持与配合,认真填写了调查问卷,并对双语教学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被调查者均为大三或大四学生,已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59.2%的学生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19.6%的学生已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而四、六级都没有通过的占21.2%。有73.5%的学生接受过1门双语课程,26.5%的学生接受过2门及以上的双语课程(见表1)。

表1 学生英语基础

表2 英语听说能力

在“英语听说能力”问题中,能力“较差”的占46.4%,“一般”的占31.6%,而“较好”的仅占22.0%(见表2)。表明地方高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水平较差,这是地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瓶颈。在地方高校,许多学生倾向于到国内企业或政府机构工作,双语学习主动性不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了学习积极性。

此外,课题组还对6所高校的双语教师进行了调研走访,掌握了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教学认同感及授课感受。同时,听取了教师对双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找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和困难。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需求和认识。从表3可知,有80.4%的学生认为开设双语课程很有帮助或较大帮助,认为作用很小或几乎无帮助的仅占19.6%。很多地方高校学生认为开设双语课程有助于所学知识与国际接轨,培养英语思维习惯和能力,在未来竞争中占有更大优势。但同时,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缺乏必要的口语交流训练,使得部分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在逐渐降低,降低了对双语课程的参与度。[1]

表3 需求和认识

2.学习收获。多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其英语应用水平,按提高程度排列,依次为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听写能力及阅读能力。也有不少学生(占14.4%)修读双语课程并不完全是为了提升综合素养,而是为了获得学分。随着双语教学的深入开展,相信学生的收获会增大,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双语课程已势在必行(见表4)。

表4 具体收获

3.双语课程类型。通过调查看出,学生们认为适合双语课程的优先开设次序应为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他们的解释是,非核心的学科基础课最适合开展双语教学,若选择专业必修课程开设双语教学会影响到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将会对未来就业或进一步深造产生不利影响(见表5)。

表5 双语课程类型的优先次序

表6 采用英文的最佳比例

4.英语授课比例和开课数量。在英语授课比例方面,从表6可看出,近六成学生认为双语课堂上英语授课比在70%左右较为适宜,与当前学生英语水平一致。若采用100%沉浸式教学,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难度过大。此外,调查还发现,纳入问卷范围的地方高校只有部分专业1~2门课程使用双语教学,其它专业则由于师资条件等原因尚未设置双语课程,这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见表6)。

5.教学效果评价。从表7可知,认为教学效果一般的占37.4%,认为教学效果较差的占18%。目前,不少学生在双语课堂上仅停留在“听懂”阶段,部分双语课堂从讲授专业知识变成了讲授英语,由于师生外语交流需要有一个转换过程,有限学时内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双语教学增加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阻碍了师生的深入探讨,教学效果不甚理想。[2]

表7 教学质量总体评价

表8 双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地方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重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已越来越多,教学水平达到较高层次。相对而言,地方高校的双语教学情形却不容乐观,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

(一)对双语教学认识不足

双语教学往往急功近利。部分地方高校事实上并无开展双语教学的足够实力,仅将其作为扩大学校知名度和招生率的手段,没有对核心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只是硬性布置教学任务。教师勉强应付,学生难以适应,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同时,地方高校往往对双语教学计划缺乏缜密设计,组织管理上缺乏明晰的工作思路,教学条件缺乏有力保障,教学效果缺少有效评价手段。此外,还往往存在畏难心理,认为与重点高校相比,开展双语教学存在很大差距,教学改革进展缓慢。

双语教学重形式轻本质。一些地方高校片面地将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等同起来,存在对双语教学属性的错误认知。有部分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狭隘地认为,双语课程与专业英语一样,不过是教会学生认识一些专业术语、做一些英语文献阅读而已。但实际上,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在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上存在显著差别,专业外语侧重于语言教学的方法,教学过程以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为主,双语教学则是以第二语言为媒介传达专业知识,通过对英语教材的讲授,让学生能全面掌握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知识。

(二)现有条件难以满足需要

1.师资力量不足。双语教学对教师素质有很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门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要能熟练使用英语解释复杂的专业问题,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目前,许多重点高校的双语教师多数是从英语言国家留学归国的,或是学校选派到国外进修过的。对于地方高校,即使有些教师词汇量大、阅读能力强,能熟练阅读外文文献,但多数专业教师并无海外学习、进修或工作经历,大多停留在“哑巴英语”层次,综合能力薄弱。少数教师在国外进修过,但这类教师在地方高校只占少数,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双语师资匮乏的问题。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地方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教育相对薄弱地区,英语综合能力参差不齐。外语教学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大部分学生听说能力偏弱,词汇量达不到双语教学要求。即使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其听力、口语和阅读水平也未必乐观,难以理解教师的双语讲解,无法采用专业词汇阐述观点,更不会用英文来完成案例分析。[3]最终,教师为了照顾到这些学生,不得不先用英语讲,再用汉语翻译,双语教学变成了“翻译课”。

3.缺乏合适教材。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正确选用教材是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在教材选择上,教师和学生本身更倾向于英文原版,其表达方式更为纯正,能体现最新学科成果,案例丰富,可读性强。但同时,被调查师生反映原版教材普遍是以欧美文化为背景,在结构体系、侧重点等方面与我国实际不相匹配,而且部分课程难以找到与教学大纲要求一致的原版教材。有些地方高校的做法是将原版教材翻译成中文作为双语教材,这一做法的最大优点是能避免学科知识缺失,又能基本满足教学要求。但国外教材经过翻译后普遍存在丧失原有逻辑连贯性的问题,知识表达拖沓,时常词不达意,甚至误导学生。有些学校使用具有“活页”性质的自编教材,这些教材虽能体现学校和编写者的教学思路,但编写质量不高。

4.教学环境有待改善。地方院校一般地处非省会城市,在信息获取及国际交流方面较为滞后,真正接触到纯正英语交流的机会不多,没有更多机会去实践课堂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不利于促进双语教学发展。像组织英语角或英语沙龙、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座等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渠道,在地方院校都不容易实现。大多地方院校主要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学生注重的是专业技术学习,对双语课程没有投入足够精力,通常只是依靠英文教材和课堂上的有限信息来获取一些浅显的专业知识,缺乏有助于双语实践提高的后天“输出”环境。

(三)保障机制不完善

1.师资监控缺失。双语教学备课任务重,教学压力大,愿承担这类教学任务的教师很少。地方高校选拔双语教师时基本是以英语水平作为唯一标准,而对专业授课能力则考虑较少。对双语教师资格等尚未形成规范标准,往往是只要不出现严重的教学态度和质量问题,学校通常会为了维持双语教学而拔高质量评价结果,没有真正做到从源头上监控教学质量。

2.措施落实不到位。很多地方高校一般都出台了类似于《加强双语教学管理办法》的文件,规定了开设双语课程的系列审批程序,制定了课程教学标准,配套了一些工作量倾斜、经费资助等激励措施政策。但实际上,这些管理措施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双语教师资格把关不严,英语讲授比例差别很大,作业布置、考试考核等环节存在很大随意性。[4]

3.教学方案缺乏规范性。有些地方高校开设双语教学不过是盲目跟风,教学方案缺少科学论证,随意性很大。部分课程本身难度就大,再采用双语教学就更难以理解和接收,给师生带来了沉重压力,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有师资条件开设双语课的地方高校,往往并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时安排没有真正落实,存在课程定位不清、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专业性强的重要知识往往被人为压缩。

4.标准体系不切实际。很多地方高校双语教学依然采用原有一般课程的标准体系,那些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在实行双语教学后,评价结果较差,极大地挫伤了工作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完成双语课程指标,在师资、学生水平及教材缺乏的情况下,条件尚不成熟的课程被强行改设为双语课程,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策略

为真正做好双语教学工作,地方高校应在夯实办学条件的基础之上量力而行,秉承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根据自身师资条件、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双语教学模式,切不可盲目攀比,急于求成。

(一)提升认识高度

双语教学应以学科教学为主、英语教学为辅,它不是专业教学与语言教学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外语教学的延伸,其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思维,并能在不同语言间依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自由切换。双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双语学习的启发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能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理论和技能。

有别于“211”、“985”等重点高校,地方高校的双语教学不宜“大而全”,应更着重打好双语教学基础,办出特色。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均适合采用双语授课,须从地方高校实际出发,兼顾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充分考虑教与学两方面因素,慎重选择合适课程开展双语教学。一些与国际交流联系紧密的课程可率先实施双语教学,而具有传统特色的课程则暂缓实施。各方面资源和条件较为一般的地方高校可将选修课作为双语教学突破口,也可首先选择层次较高、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开展双语教学,让师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进行双语教学决策前,可开设部分课程进行试点,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符合校情的双语教学模式,待条件成熟后,再以点带面逐步加以全面推广。

(二)稳步推进教学改革

遵循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循序渐进原则,在开始阶段以中英文讲授为主,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加大英语授课比重,做到由浅入深。先对少部分具备条件的选修课开展双语教学,吸引那些外语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入双语课堂。为配合双语教学的开展,可率先实行半年到一年的诸如“综合英语”、“英语听说”等课程的强化教学,提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及综合素质。双语授课班级应以小班为宜,为营造宽松的双语课堂氛围,鼓励每名学生上台讲课或作专题演讲,按一定比例折算计入总成绩。努力为学生创设类似于学习母语时的浓厚双语环境,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双语活动,如双语活动周、双语活动节、英语沙龙及模拟实践竞赛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双语、应用双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开设双语网络课程,布置校园双语环境,教室、橱窗、墙面都实现双语化,让学生能时时处处看到双语,发挥双语环境的教育功能。[5]图书馆应引进足够的英文图书、英汉对照书籍及双语影碟等,提高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扩大国际视野。

(三)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地方高校可定期聘请国内外有丰富双语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或引进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归国留学人才,对本校双语教师开展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提升双语师资队伍素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年轻博士等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资源,组成双语教学骨干队伍,定期选派这些优秀教师出国进修或培训,培养这些教师学到纯正英语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挑选有潜力的教师通过脱产学习或利用寒暑假,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观摩学习来提高执教素质和能力。搭建固定交流平台,定期交流、探索双语教学理论和经验,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结对子”、“一帮一”,提高专业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6]定期举办双语示范课、教学研讨会等活动,交流双语教学心得,跟踪国际课程,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壮大双语教学师资队伍,需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自愿开展双语教学的工作积极性。应专门制定双语教学奖励政策,对批准开设并考核合格的双语课程,按更高系数计算教学工作量。在评定职称时,在相同条件下,对采用双语开展教学和双语科研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教师应优先晋升。在评定教学质量优秀奖时,对在双语教学工作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地方高校在教材选用中,建议引进原版教材与自编教材并用,尽量选用难度适中的原版教材,这类教材不仅语言地道、信息量大,而且能接收到该领域较新的专业知识。可借鉴一些重点高校的做法,以“租借”形式从国外大学引进,再以“租借”形式让学生使用。除引进原版教材外,还应多采用国内最新出版的高水平原版影音教材,向学生推荐一些国内教材作为参考资料。同时,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可成立专门的双语教材编写小组,鼓励双语教师根据学科和专业特色,基于国内外双语教学培训和教学科研活动的经验,自编或改编双语教材及教辅资料,力求语言生动、内容前沿。

(四)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双语教学是一个根据师生水平和社会需求等情况不断调整培养计划的长期过程。有必要将双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通盘考虑,确定双语课程的开设范畴、开设时间及衔接课程等。双语课程和其它课程之间应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要避免顺序颠倒、先难后易的不合理安排。对于师资条件和学生素质一般的地方高校,考虑到存在侧重点和要求不同,双语课程可视条件酌情开设,而专业英语课程则必须开设。开设专业英语是双语教学的过渡,使学生能更快掌握专业领域里的英文表达。然后,鼓励学生积极选修双语课程。在调整专业培养计划时,需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必要调整,减少或合并一些课程,保证双语课程的授课学时。

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要将双语教学目标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当前,地方高校适宜将西方研究已较为深入、国际化程度高的专业选修课程进行尝试和推广,而不宜选择那些纯理论课程,逐步扩宽双语课程范围。同一门课程可分设双语教学和中文教学两个层次,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中自由流动,考核形式也相应差异化。允许学生自愿选修,并在学分上给予一定倾斜。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学生外语水平不同而导致的课堂教学难以组织的问题,也能满足部分学生渴望贴近国际学科知识的强烈需求。

(五)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地方高校双语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应有整体构想,在选定教学质量监控点之后,需根据学年教学质量管理重点,建立组织保障、制度建设、质量评价、信息反馈等系统,形成管理科学、运行有效的有机整体。

1.组织保障。双语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体系是指地方高校中履行双语教学质量管理职责,实施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确保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有关机构及人员。地方高校双语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系统主要包括决策指挥、教学监控、教学研究三个子系统。

决策指挥子系统由校长教学办公会、双语教学工作委员会组成,该子系统直接受分管副校长领导,其任务是确定双语教学质量管理的总体目标、质量标准,协调内部管理活动关系,制定教学政策和措施,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质量管理运行机制。教学监控子系统的主体是教务处、教学督导处、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双语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监控委员会直接对校长办公会负责,独立实施校内双语教学督导与质量评估活动。教研子系统是对双语教学实施教学质量评估和研究的基础性机构,各系(部)设立教学监控室,由教学副主任担任监控室主任,具体负责所在系(部)的双语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并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案修订、听课评课等方面发挥基础指导作用。

2.制度保障。制度体系是地方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双语教学制度的全过程诊断与修正功能,除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外,还应构筑地方高校自身的日常教学质量保障的制度体系,对校内的日常教学行为、课程建设等教学及教务管理活动以规范的形式加以明确。[7]

首先,建立准入条件审查制度。准入条件审查是对双语教学实行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系统。师资条件是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建立如《双语教师选聘工作规范》等管理制度,明确双语教师资格认定、业务培训、奖励和淘汰机制;此外,还应建立双语课程申报、教材采购、课程建设及条件保障等制度。第二,质量管理制度。制定《双语教学巡查细则》《双语课程绩效考核办法》《双语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双语教师行为规范》等制度,对教务人员、督导及教师职责加以明确规定,对教学准备、教案、授课计划、辅导答疑及社会实践等各环节作出细化规定。第三,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制订《双语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将各院、系独立开设的双语课程全面纳入学校统筹管理,主要涉及听课、督导、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质量考评、授课质量评优等环节。同时,对双语综合实践等环节的实习时限、实践内容、教师指导及成果评价等作出制度化规范。

3.专项评价保障。在专项评价的初期,重点评价开设双语课程的可行性、师资专业水平等环节,严格把好开课评价关。同时,还要考查双语教材是否适应专业特点,是否与国际接轨,知识体系是否完整,难度是否适中,是否配备了辅助资料等,将不具备开设条件或不适合开设的课程排除在外,有效确保开课数量和质量。完善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材和课件管理制度,对课堂组织、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进行把关。

在中期评价阶段,所有双语课程实行校院两级教学质量评价,包括督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学检查、课程评估等。探索如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教、校外专家评价等多样化评价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发信息反馈系统,运用电话访谈、实地走访、不定期抽查等方式进行监控,对课堂进行摸底调研、检查各教学环节,重点考查教学进度、教学能力、课后辅导、学生作业及教学反映等情况。在后期评价阶段,应开发设计双语教学综合评价体系,重点考查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期末考核情况、学生学习效果及课程总体评价;同时,考查整学期是否采用英文提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撰写小论文、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考核;是否在期末考试中安排英文试题;是否做好成绩评定及存档等考试规范工作。此外,还包括学科建设、教研室工作、教学研究及社会评价等方面的评价环节。

4.信息保障。建立全方位双语教学信息网络,设置如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教务信息员、教学检查及网络平台等信息收集和反馈渠道,做到收集信息广泛准确,质量问题发现反馈及时。[8]保障搜集到的教学信息具有广泛代表性,能真实反映教学工作的实际状态;信息搜集工作完成之后,科学设计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将各种信息整理、汇总后做进一步分析,分析结果除直接报教务处外,还以恰当方式通报给相关教学系部、任课教师和班级学生。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教学简报在校园网上公布。

完善教学信息的反馈及调控制度,如拟订双语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双语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评价办法、教学业绩考核办法等。建立全方位覆盖学校、学院、系、教研室的双语教学质量评估与学科建设评估结果挂钩的奖惩制度,将评价结果作为对二级学院和教研室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于阶段性或全年度综合排名靠后或下降明显的双语教学单位及教师,由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被约谈人要提交工作整改方案,学校则会同督导专家跟踪检查指导,督促整改。

[1] 曾 晖,赵 俊,张昆实.地方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2(5):66-70.

[2] 巴桑卓玛.地方高校开展英汉双语教学的现状调查[J].内蒙古教育,2013(10):5-7.

[3] 温树杰,周俊卿.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实施现状调查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0(6):116-119.

[4] 方 玺.高校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108-109.

[5] 陈晓霞.我国地方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J].琼州学院学报,2010(1):145-146.

[6] 韦秋杰.从问卷调查看地方高校的双语教学[J].河池学院学报,2013(8):83-84.

[7] 李永宁.高职示范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4(11):21-23.

[8] 张瑞芬.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3):36-37.

猜你喜欢
双语教学质量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