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文娟
(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谣言自古有之。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曾给谣言下了一个经典定义:“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1]2还提出了关于谣言的经典公式:R(rumor)=i(important)× a(ambiguity)[1]33,认为谣言的流传与谣言内容的重要性和模糊性之乘积成正比。现代互联网络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即时性、匿名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使网络谣言的内容更丰富、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网络谣言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缓解和释放社会压力的作用,但更易引发社会动荡、危害公共安全,其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国内有很多关注网络谣言的平台,其中2013年8月1日上线的由千龙·中国首都网联合搜狗、新浪微博、搜狐、网易、百度等6家网站共同发起的“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py.qianlong.com)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个在管理部门、行业组织指导下,基于大数据结构建立的辟谣平台,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本研究选取此辟谣平台2014年在“谣言公示”板块公布的全部谣言信息,并按三个标准进行甄别:一是此谣言发端于网络或网络在谣言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二是谣言信息完整且有相关辟谣或质疑信息;三是同一事件的相关谣言合并为一个样本,如关于马航事件的各种谣言合并为一个样本。最终本文确定了176个网络谣言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网络谣言进行实证研究,以探究当前社会公众的深层次社会心理,为社会管理者提供更具科学性的政策制定及网络管理依据。
针对网络谣言的内容特征,本文提出网络谣言的内容焦点、网络谣言内容的心理投射两个研究纬度。
1.网络谣言的内容类型
本研究参考卡普费雷对谣言的分类[2],将网络谣言按内容分为政治谣言、军事谣言、经济谣言、社会生活谣言、自然现象谣言5种类型,在对每一类型网络谣言数量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分析网络谣言的内容侧重点。为了对社会生活谣言作进一步分析,又将其细分为科学知识、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儿童安全、医疗卫生、交通、物价、疫情、命案、吸毒、强奸抢劫偷盗绑架、火灾爆炸、腐败、冲突、寻人求助、器官伤害、司法判决、教育、名人娱乐、其他等20个内容主题,通过对网络谣言主题焦点的深入分析,探究网络谣言内容的内在意义。
2.网络谣言内容涉及的地域
本研究将网络谣言内容涉及的地域分国内和国外两部分,在国内部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分别成为观测点,同时将谣言内容涉及地域模糊以及涉及全国范围或跨省区的谣言地域归类为“全国及跨省区”。通过对网络谣言内容涉及地域的统计分析,探寻网络谣言产生与传播的地域焦点。
3.网络谣言内容涉及的行业
本研究借鉴纳普提出的谣言经典心理投射类型[4],将网络谣言内容所投射出来的心理分为愿望型、恐惧型、善意型、敌意型、中立性五类。通过分析网络谣言内容与各种心理投射之间的联系,研究网络谣言产生的深层心理动因,探讨各种不同的心理动因下产生的网络谣言对社会的影响。
本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2014年公开辟谣的网络谣言排在第一位的内容类型是社会生活谣言,共116条,占总量的65.9%;排在第二位的是自然现象谣言,共24条,占总量的13.6%;排在第三位的是经济谣言,共22条,占总量的12.5%。
对网络谣言内容类型中比重最大的社会生活谣言进行进一步研究,将其最常涉及的内容主题依次排列,排在前六位的如表1所示:
表1 网络社会生活谣言涉及的主题内容前六位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在社会生活谣言中,“伪科学”的网络谣言数量是最大的,这些谣言往往打着“科学”的旗号,利用普通网民科学知识有限、对科学盲目崇拜等心理来传播。如2014年埃博拉疫情严重,网络上就出现了“喝盐水能防埃博拉”的谣言;关于交通主题的谣言众多,一方面反映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拥有私家车的网民越来越多,因此也更加关注交通方面的信息,给了“新购机动车限制上牌”“为缓解北京雾霾临时尾号限行”等谣言传播的空间。另一方面关于公共交通工具的谣言,如“年底火车票要涨价”等也反映了交通对网民生活的重要影响;排在第三位的谣言主题是食品安全,如“草莓喷药毒杀蜜蜂”“浏阳烤烟地种的玉米含尼古丁”等谣言一方面反映出网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另一方面也会对这些食品的销售带来负面影响;谣言主题并列第四位的是命案和儿童安全。这其中特别应引起关注的是关于儿童安全的谣言,在一年中多达12条,意味着平均每个月都有关于儿童被绑架、拐卖、失踪等的谣言,这与近年来儿童安全事故频发有关,这种不安全感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的威信;谣言主题并列第六的是关于腐败和名人娱乐的谣言。在关于腐败的谣言中既有关于政府部门的,如“红会卖血获利数十亿”等,也有关于政府官员的,如某官员“警察撑伞护卫”等,反映出网民对腐败问题的关注与不满。而全年的9例名人娱乐谣言中有4例是与吸毒相关,反映出网民对名人吸毒现象的关注和态度。
1.网络谣言内容涉及的地域
从网络谣言涉及的地域来看,在176个样本中,涉及国内的有173例,占总量的98.3%,涉及国外的仅3例,仅占总量的1.7%。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中,有28个省级行政区域成为谣言内容的涉及地。国内谣言涉及地域分布排列前六的如表2所示:
表2 网络谣言涉及的国内地域前六位分布
从表2可以看出,网络谣言内容涉及全国及跨省区的最多,可见涉及全国及多个省份的谣言有可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更易在网络上得到病毒式的传播。北京成为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中谣言涉及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这与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的地域性有关,同时也与北京地区聚集了较多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产生谣言的可能性相应增加有关。就整体而言,网络谣言涉及地域呈现出东部发达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趋势,广东、浙江、江苏、天津等省(直辖市)都呈现出较高的谣言涉及频次,这与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较高,众多网民倾向于通过网络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关注及表达有关,同时东部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信息传播更为丰富,也更易引致谣言的产生。
从公车后门上车后,我会转身往车尾走四步,再右转身面对车窗,然后举起右手拉住吊环,稳住重心,视线水平朝着窗外。
2.网络谣言涉及的行业
对涉及各行业的网络谣言数量进行统计,网络谣言涉及数量排列前六的行业如表3所示:
表3 网络谣言涉及的行业前六位分布
从表3可以看出,涉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的谣言数量最多。在某种程度上讲,谣言反映了社情民意。涉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的谣言一方面反映出部分民意需求或民众期待的政策意向,另一方面一些社会力量也倾向于通过操纵谣言传播来影响公众行为和政府决策。如“知青每年可领万元补助”“二手房营业税免征期限将调整”等谣言就体现了这两点;排在第二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流通越来越频繁,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谣言会相应增多,仅北京APEC会议前就传出“北京APEC期间天津车辆单双号限行”“APEC期间北京禁物流公司进出货物”等谣言;排在第三的是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2014年全球埃博拉疫情严重,国内仅关于埃博拉疫情的谣言就有8例,此外关于医患纠纷的谣言也有一定数量;排在第四的是教育行业,校园安全、学费调整等是教育行业内谣言的主要内容;排在第五的是制造业。由于制造业涉及衣食住行等多个细分行业,某些不当行为很容易触及公众的敏感神经,同时同行间恶性的商业竞争也易于催生谣言;排在第六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其中关于娱乐名人的谣言较多。涉及其余行业的谣言从统计数量来看相对较少,涉及每个行业的谣言都未超过谣言总量的4%。
关于网络谣言内容的心理投射,根据对网络谣言样本的研究数据统计,各种类型心理投射的数量及比重如表4所示:
表4 网络谣言内容心理投射的类型数量及比重
从表4中可以看到,网络谣言中心理倾向类型最多的是中立型、恐惧型和敌意型。在176个样本中,中立型64例,占36.4%;其次是恐惧型,51例,占29.0%;排在第三的是敌意型,47例,占26.7%;最少的是愿望型和善意型,分别为9例和5例,仅占5.1%和2.8%。
中立型的谣言最多,反映出网络谣言信息传播的本质。网络谣言所关注的问题都是民众敏感的问题,凡是民众最为关注、最想知道但又不知道的所有话题,都有可能成为造谣的对象,大量网民在网络上传播谣言只是为了传播某种不确定的信息。这其中如“臭氧可净化室内空气”“藿香正气水敷肚脐退烧降温”等大量伪科学谣言,都可以理解为网民出于信息分享的目的,并没有明确的情绪倾向,投射出来的是一种中立的心理。
排在第二位的是恐惧型心理,一方面反映了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网民对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表现出焦虑和不安;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警示,反映出社会公信力危机与民众的不信任感,如“暴恐分子敲门施暴”、蓟县大火网传“百人名单”等谣言都严重影响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及社会稳定。
排在第三位的是敌意型心理。敌意型心理反映出网民仇视性和分裂性地制造和传播谣言的冲动,它的大量出现,反映出社会的某种失序和阶层之间的分裂。如“红会卖血获利数十亿”“藏族考生高考志愿被教育局遗忘”等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极易煽动某些民众群体对特定社会组织的仇视敌对情绪,引起社会的对立和混乱。
网络谣言样本中投射出愿望型和善意型的心理较少,如网络盛传的“赚钱不给老婆花就算家庭暴力”尽管纯属是对政策的误读,但也反映了女性网民的一种愿望。善意型谣言多是帮助找孩子的,而央视主持人赵普在辟谣其“从保安到央视主播”奋斗经历谣言时,也认为此谣言的产生是出于民众需要励志故事的善意。
第一,对于普通网民而言,相关性即重要性。从前文分析可知,网络谣言内容呈现最多的是社会生活类型,而非通常意义上看起来更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类型。对于网民而言,当他们感觉到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存在不确定时,会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和担忧,从而为谣言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因此在与广大网民日常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交通、食品安全、儿童安全等领域更容易滋生网络谣言。
第二,网络谣言内容本身的模糊性在网络的反复传播过程中逐渐得以澄清。随着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网民的群体讨论,谣言模糊性的信息内容得到不断丰富和修正,最终被证实或证伪,从而达成某种社会共识,制约网络谣言的进一步传播。“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等网络辟谣平台就在网络谣言内容从模糊到澄清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网民的媒介素养成为影响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因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7月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人群的占比分别为12.1%和36.1%,大学本科学历人群占比为10.7%,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5]由于我国网民的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与之相应的媒介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升,网民对谣言信息的识别往往是以碎片化的方式完成的,本研究统计中发现的大量“伪科学”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正是网民集体非理性和普遍较低的媒介素养的产物。
第一,网络谣言内容投射出的中立心理,体现了网络谣言信息传播的本质。从前文分析可知,36.4%的网民是出于中立的心理参与谣言的制造与传播,他们与网络谣言之间并无直接利益关系。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网民通过积极参与群体讨论,不断对某种不确定信息进行挖掘,以求证信息的真实性,并无明显的心理倾向。
第二,网络谣言投射出的恐惧、敌视心理,折射出社会公信力危机与民众的不信任感。几乎所有影响巨大的谣言都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对应,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凸显,一些矛盾和问题不断累积,导致出现社会公信力危机及官民之间、警民之间、医患之间、民商之间等许多主要社会关系之间的不信任。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拓宽信息发布渠道,保证权威信息迅速公开到达,同时及时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针对性地实时监测各类谣言易发领域,实现对网络谣言的快速响应。
[1] ALLPORT G W,POSTMAN L J.The Psychology of Rumor[M].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47:2.
[2] 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郑若鳞,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8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EB/OL].(2013-10-23)[2015-01-26].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4] KNAPP R.A Psychology of Rumor[M].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44,8(1):22 -37.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7-21)[2015-02-12].http://www.cnnic.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