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通儒郑玄

2020-09-29 08:28孙永娟
寻根 2020年5期
关键词:郑玄后汉书

□ 孙永娟

两汉时期的经学界,无论是今经文学家,还是古经文学家,都严守“师法”和“家法”。严守经师之说毫不走样,叫师法;同一经师的不同学生又各自为家,故师法之下又讲家法,在遵从师法的前提下才能成一家之言。东汉后期,在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出了一位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通儒大师——郑玄。他以渊博的知识,冲破了师法、家法的界限,站在“通学”的立场上遍注群经,“整”而“齐”之。注经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后汉书》卷三五),使古文经学、今文经学通而为一,“郑学”之说遂成。从他一生的行迹中,我们可见郑玄的志向——思整百家之不齐。

郑玄一生经历东汉六个皇帝:顺、冲、质、桓、灵、献,正值东汉衰落时期。郑玄的八世祖郑崇,哀帝时为尚书仆射,家世显赫,但到郑玄祖父辈时已经衰落。他的祖父、父亲都在乡间务农,生活比较贫困。

◇ 郑玄像

郑玄自幼聪慧,志趣超俗。少年时期就卓尔不群,十一二岁时,有一次随母亲到外祖父家做客,在座的十多位与其年龄相仿的客人都衣着华丽,举止优容,言谈宏远,唯独郑玄默默地坐在一旁,一言不发,他的母亲觉得脸上无光,便催促他显露才华,郑玄不以为然,回答母亲说:“此非我志,不在所愿。”(《后汉书》卷三五注引《郑玄别传》)在这有力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郑玄坚持自己、不流于俗的品质。

十六岁时,他就精通儒家经典,对古代典制详熟,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在家乡声名远播,号为“神童”。有一年,老百姓献瑞,县里要讨好上级,要将这事写成公文,赞颂政治清明,无奈县吏腹中空空,请郑玄来写。郑玄很快就写好了公文,又写了两篇颂辞,县吏赞赏不已。

据《郑玄别传》记载,郑玄十七岁时,有一天,在家读书,没来由地忽然刮起了大风,他就用方术来推算,预测到某地将于某日某时发生火灾。于是,他立即到县衙去报告,到了预测推断的日期,某地果然发生了火灾,但由于及时通知官府,早有准备,并没酿成大害(洪颐煊撰集,孙彤校订《郑玄别传》,《经典集林》卷十七)。这件事不胫而走,郑玄又被当地视为“异人”。这些事的真实性已经无从考证,但从一个侧面说明郑玄少年时就很有名。

十八岁为“乡啬夫,复为乡佐”(郑珍:《郑康成年谱》)。然而郑玄好学不愿为官,每逢休假返家,“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后汉书》卷三五)。郑玄记忆力极好,“每经历山川,及接颜一见,皆终身不忘”,二十一岁就“博极群书,精历数图纬之言,兼精算术”(《郑玄别传》,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

当时有一位名士杜密,任北海相,到高密县巡视时见到郑玄,对郑玄非常赏识,“即召署郡职,遂遣就学”(《后汉书》卷六七)。郑玄“遂造太学受业”(《郑玄别传》,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从此,郑玄就开始了在外漫漫求学之路,为“郑学”奠定了基础。

至三十八岁,都是郑玄未入关前的求学时期(郑珍:《郑康成年谱》)。郑玄从太学诸师所学:“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除此之外,又出游各地拜师求学,“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后汉书》卷三五)。

郑玄在三十八岁时,离开故乡,千里迢迢西入关中,通过友人卢植的介绍,拜马融为师。马融是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是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把古文经学发扬光大。他的门徒上千,长年追随身边的就有四百余人,其中优秀者亦达五十人以上。他“素娇贵”(《后汉书》卷三五),只亲自面授少数优秀的学生,其余学生则由优秀的学生转相授业。郑玄投学其门下,三年都没见到马融,只能听其高足弟子们的讲授。郑玄日夜诵习,毫无怠倦。

有一次,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浑天,遇到了疑难不能解决。有人说,郑玄精于数学,于是就把他召去相见。郑玄当场就解答了问题,马融与在场的弟子们都惊服不已。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了七年,因父母老迈需要归养,就向马融告辞回山东故里。马融此时已经感到郑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甚至会超过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由他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一定会由于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发扬光大。

郑玄学成回乡后就发生了第一次党锢之祸,但并未祸及郑玄。郑玄当时在东莱,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耕地为生。学徒相随,过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静生活。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有则小故事。有一次,郑玄使唤某奴婢做事,不称郑玄的意,准备打她的手心,奴婢觉得有点委屈,就想为自己辩护,不料,郑玄正在气头上,不容她申诉,反而叫人将她拽到院中的泥泞里。过了一会儿,一婢女看见,觉得好奇,问:“胡为乎泥中?”被罚的婢女委屈地说:“薄言往诉,逢彼之怒。”这似乎是一出小闹剧,但从某个角度也告诉我们郑玄的学识泽润周围的人。

与第一次党锢之争仅仅时隔一年,第二次党祸又起。据《后汉书·党锢列传》载,李膺、杜密、范滂等一百余人,皆捕系而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有六七百人。这次郑玄并未幸免,党锢之争一开始,他就与同乡孙嵩等四十余人被禁锢,这一禁锢就是十四年。这十四年中,郑玄“隐修经业,杜门不出”,完成《周礼》《仪礼》《礼记》的注释工作。按郑珍的说法,郑玄的著书次序是先注纬书后注经书。

这一时期,还发生了经学史上一次今古文之争。何休喜欢《公羊传》,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梁废疾》,郑玄为驳斥何休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何休感叹说:“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可见,郑玄对何休的论说剖析准确,直指要害,才赢得对手如此的称赞,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类似的论争了。史称:“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环及(郑)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后汉书》卷三五)所谓“义据通深”,说明了郑玄是从“通学”的立场上对《春秋》三传作综合研究,而且见解不流于俗,独到精深,才最终解决了问题,消除了门户之见,结束了两百余年的今古文争辩。党锢解禁之后,郑玄又注经《古文尚书》《论语》。至其卒之年,仍在元城注《周易》。郑玄一生著述丰厚,远不止上述诸种。

郑玄不乐仕进,拒不为官,这在其一生的经行中可见。

灵帝时执掌朝廷权柄的外戚大将军何进为了笼络人心,首先征辟声名显著的郑玄入朝为官。州郡官吏害怕受到牵连,威胁强迫郑玄入朝做官,郑玄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何进为表示礼贤下士,设几、杖之礼以待之,对郑玄礼敬有加。郑玄为保其名士节操,拒不穿朝服,只穿普通儒者的便服与何进相见。仅隔了一夜,未等授予官职,郑玄就逃走了。

灵帝中平四年(187年),三司府曾先后两次征辟郑玄,但他均借故婉言谢绝。灵帝中平五年,郑玄、申屠蟠及韩融、陈纪等十四人被征为博士,这些人拒不应征。不久,后将军袁隗又举荐郑玄为侍中,郑玄“以父丧不行”。

同年十月,青州、徐州黄巾军复起,攻破北海郡,郑玄就与门人崔琰、公孙方等人到不其山避难,生活举步维艰。郑玄带领弟子们在困厄之中朗诵不绝,正如孔子厄于陈蔡之间。后来郑玄罢谢学生。

灵帝中平六年(189年),郑玄六十三岁,这年朝廷又征郑玄为官,郑玄不至。灵帝死后,少帝刘辩继位,不久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迁都于长安。这时,公卿们又举荐郑玄为赵王刘乾之相,郑玄仍未受召。

当时,袁绍自称为将军,兼督冀、青、幽、并四州,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郑玄七十一岁时,有一次,袁绍宴请宾客,郑玄应邀出席。在席上,郑玄对一些所谓“豪俊”的提问一一答对,当时应劭也归顺袁绍,自我夸赞说:“从前的泰山太守应中远,做您的学生怎么样?”郑玄笑着说:“仲尼之门考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回、赐等人不自称官职。”应劭脸上带有惭愧之色。郑玄语惊四座,使宾客无不折服。袁绍遂举荐郑玄为茂才,并表请郑玄为左中郎将,但郑玄毫不为之所动,一一婉拒。

建安三年(198年),献帝征郑玄为大司农,这是位列九卿的高官,赐给安车一乘,所过郡县长吏送迎。郑玄在家拜受后,便乘安车至许昌,但马上又借口有病,请求告老还乡。他虽然并未到任就职,但已经拜受此命,故世人称他为“郑司农”。

郑玄解禁后被征辟、举贤良方正、茂才等共有十四次,皆拒不受官。公车征左中郎、博士、赵相、侍中、大司农,也都没有就职。

郑玄屡拒征辟,其间除避乱于徐州外,大都是在家乡隐居,聚徒讲学,专心经术,著书立说。郑玄在《戒子益恩书》中写道:“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这是他一生的志向,这高洁的品行吸引了众多的弟子,有人从远方慕名而投至门下,赵商、崔琰、公孙方、王基、国渊、郗虑等即为其间著名者。他的学生遍于天下,常常超过千人,为一时之盛。

郑玄不乐仕进,但并不意味着他不关心世事。他六十六岁时,董卓已被杀,而李、郭汜作乱,陶谦欲联合诸郡,推举当时名臣朱为元帅讨伐汜,郑玄与陶谦等奏议,支持朱为帅。郑玄在这关键时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心向高洁,可见其胸怀天下、国家安危。郑玄始终对外戚、宦官集团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保持自身正直清明,体现出不屈不挠的汉儒风节。

郑玄的高洁品行也得到了世人的敬仰。

六十四岁时,孔融为北海相,对郑玄的学识、人格十分敬仰,命令高密县“为玄特立一乡”,命名为“郑公乡”,广开街衢,可容高车通过,号为“通德门”,这是对郑玄名德的表彰(《后汉书》卷三五)。

六十八岁时,刘备以尊师之礼待郑玄,郑玄“告备以治道,无所不悉,因荐同郡人孙乾,备辟为从事”(郑珍《郑康成年谱》)。

六十九岁时,在徐州,当时孔融想请郑玄返回郡乡,敦请恳恻,派人接踵而至,孔融对众人说:“郑公久游南夏,今艰难稍平,傥有归来之思,无寓人于室,毁伤其樊垣林木,必缮治墙宇以俟还。”(《太平广记》卷一六四)孔融对郑玄的敬重之意深厚至极。

郑玄应孔融邀请回乡,在途中遭遇黄巾起义军,众人惊恐不已,但黄巾军“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郑玄一行人回到故里,孔融告诫属下说:“昔周人尊师,谓之尚父,今可咸曰郑君。”(《太平广记》卷一六四)

建安五年(200年),郑玄七十四时,春天,郑玄梦见孔子告诉自己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在巳。”醒来后,以谶合之,知道自己命将终结,没过多久便卧病在床。当时袁绍与曹操战于官渡,袁绍派人逼迫郑玄随军,不得已,郑玄带病上车,到元成县时,病重不能前行。六月,郑玄病逝。正处于战乱之时,葬礼从简,但自郡守以下官员和受业弟子一千多人披麻戴孝送葬。

郑玄最初葬于剧东(今山东益都境内),后又归葬于高密县西北50里刘宗山下的厉阜。现在山东高密市双羊镇郑公后店村存有唐代墓碑和郑玄祠,距此不远,就是当年的“郑公乡”。

郑玄的学生们十分景仰这位老师,为了纪念恩师的教诲,他们像孔门弟子为纪念孔子而编辑《论语》一样,也把郑玄平时和弟子们问答五经的言论编辑为《郑志》,共有8篇。

猜你喜欢
郑玄后汉书
从官场到书房
克己奉公
“高足”这一称呼的由来
郑玄:做官不如读书
郑玄及其文献学成就
经学大师郑玄与古籍档案整理
先秦至两汉女性文本研究
论白寿彝先生对范晔和《后汉书》的研究
《资治通鉴·东汉纪》史源探讨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