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骃《史记集解》所引马融注探究

2018-03-07 11:22李小成南小妍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训诂世家经学

李小成,南小妍

(1.西安文理学院 文学院,西安 710065;2.伊犁师范学院 人文分院,新疆 伊宁 835000)

裴骃注《史记》,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之说,凡对释解文本有益者,便广而录之。《集解》中凡所注引,务必求其精旨要义,但有各家说注不同之处,则兼收并蓄。若遇到不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妄猜臆想,曲为解说。他注《史记》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本之以徐广的《史记音义》,兼采经、传、诸史及孔国安、马融、郑玄、服虔、贾逵等人之说,终成《史记集解》八十卷而为旷世之作,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马融为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训诂名家,也是今古文学合流的标志性人物。马融对经学史的贡献学界关注较多,相关的研究论文有:潘斌的《马融易学探微》主要是以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马融注《易》为据,力求在认识马融易学观的同时,揭示马融易学在汉晋易学传统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也阐明了马融治学的基本方法:一是治《易》用古本,“其治《易》用古本者仍可管见。如《解·彖》:‘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坼’,《经典释文》引马融之说作‘宅’,马融所用正是《易》古本……马融治《易》用古本,上承费直,使费氏之学得以传承;又下启郑玄易学,使费氏之学得以发扬光大”。二是马融解《易经》是以“十翼”互证易理。“马融不但以‘十翼’解《易经》,同时还以‘十翼’互证易理。马融重视以‘十翼’解《易》,这对于汉晋时期以传解经传统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36三是马融在礼制方面的一些研究。四是指出马融解《易》的特点,是在解经的基础上重视象数以及重视象数学中的卦气说。易闻晓的《马融文章考》,首先是将马融所著的赋颂与当时赋颂大家加以对比,融所著《长笛赋》为乐赋名篇,影响广远;而《广成颂》亦为皇甫谧所赏,称曰:“其中高者至如相如《上林》、扬雄《甘泉》、班固《两都》、张衡《二京》、马融《广成》、王生《灵光》,初极宏伟之辞,终以约简之制,焕乎有文,蔚尔鳞集,皆近代辞赋之伟也。”[2]641可以看出,前人对马融辞赋的肯定。其次,分析了马融赋颂的遗失情况,然未谈及马融的经学成就以及马融在经学训诂方面的贡献。

在拙作《马融注经考》中,对关于马融注《周易》、注《尚书》、注《诗经》、注《周礼》、注《论语》等经学注释以及注经佚失和现存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得出大致结论:第一,马融的 《周官传》在唐代并未佚失:“孔颖达曰:‘马融为 《周礼注》,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后。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可见马融的 《周官传》在唐代并未佚失 。[3]第二,马融的 《丧服经氏注》在唐代依然存在,未佚失。在《礼经》十七篇中,马融只是对《丧服》经传做了注释。《隋书·经籍志》 载:“《丧服纪》一卷,马融注。”到了清代朱彝尊的 《经义考》卷一百三十六则记为:“《隋志》,一卷,佚。”可见,马融的《丧服经氏注》在唐代还是广为流传的,所以清人马国翰就是从孔颖达的《正义》、杜佑的《通典》和贾公彦的疏本辑得《丧服经传马氏注》一卷本的。[3]第三,在唐初《马氏论语注》已经佚失不存。潘斌的《试论马融的经学贡献》主要论述了马融在经学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主要观点有三:第一,认为马融在给经书作注解时,大多采用古文本,并举例说明。从现存文献所保留的资料来看,马融注经有多采用古文本的倾向。“马融经学的立足点是古文经学。《后汉书·马融传》云:‘(马融)尝欲训《左氏春秋》’,可见他对属于古文系统的《左传》是十分精通的。”第二,马融为经做注时十分重视文字训诂及名物训释。如《周易·师卦》,马注:“师,众也。二千五百人为师。”《周易·系辞上》:“在天成象。”马注:“象者,日、月、星。”(《周易马氏传》)《尚书尧典》:“宅嵎夷曰旸谷。”马注:“嵎,海隅也;夷,莱夷也;旸谷,海嵎夷之地名。”(《尚书马氏传》)第三,马融对于礼制颇有研究,并注重以礼解经。正如马国翰在《礼记·马氏注序》所说:“融之学,长于三《礼》。”儒家向来看重丧葬之礼,马融对丧服制度也有一定研究。《仪礼·丧服》:“父卒,继母嫁,从为之服报。传曰:何以期也?贵终也。”马注:“继母为己父三年,丧礼毕,嫁后夫,重成母道,故随为之服。继母不终己父三年丧,则不服也。”(《丧服经传马氏注》)作者认为马融对经学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马融经学对东汉乃至东汉以后经学家注经风格有着深远影响;二是马融经学对汉晋之间学术风气的转变所起到的先导作用。”[4]1-4此外,还有刘光亮的《试论马融》、任群英的《通经而无节的东汉大儒马融》、拙作《马融〈周易注〉辑佚整理研究》、藏云浦的《略论马融》等相关著作,大致都是介绍马融生平或是马融著述的佚散或者现存情况。

以上诸多论著涉及马融解经之作、马融经学贡献及其历史地位,但于其他注书引马融注的研究关注不多,故通过对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所引马融注的分析,对这些注释加以研究,以探究这位东汉经学大儒在中国经学史的地位和他对古代训诂学的贡献意义重大。其实,东汉古文经学家对古代训诂学的贡献,许慎之《说文》自不待说,仅从裴骃注《史记》引马融注这一微观层面分析,亦可见其一斑。

一、训诂的分类

从裴骃《史记集解》所引马融注来看,他在疏解《史记》时,注文中引了孔安国、马融、郑玄等人的注释,其中多是随文释义的注疏,就是章炳麟所谓的“驸经”。“驸经”训诂之法,马融之前,给经书作注,一般都是经注分行。自马融而后,注则附于经后,随文而释,不再单行。孔颖达《毛诗正义·关雎》卷一:“汉初为传训者,皆与经别行,三传之文不与经连。故石经书《公羊传》,皆无经文。《艺文志》云:‘《毛诗经》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是毛为诂训,亦与经别也。‘及马融为《周礼》之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然则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据此,把传注附在经下,从马融就已经开始,更在郑、王以前了。驸经之训诂起源,还有许多说法,有始于刘歆的、也有说是始于费直的,不一而足。东汉之后,注疏名目繁多,被称为“传”“说”“解”“诂”“训”,后又有了“笺”“注”“释”“诠”“述”“学”“订”“校”“考”“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等别称。有的名异实同,有的在意义上又稍微有差异,还有些在相互合并后组成了新的说法,如“校对”“训诂”“疏证”“校注”等等。在周大璞的《训诂学初稿》(第四版)中,对这些名称作了详细解释,在释“诂”时道:“诂与故,古字通。汉人注书,多名为故,也叫做故训或者训。”所以“训”就是疏通文义的意思。黄以周《读〈汉书·艺文志〉》云:“故训之体,取法《尔雅》;传说之体,取法《春秋传》,孔子《十翼》,本不名传,《彖》《象》依经立训,与故训近。”许慎撰《说文解字》,对“注”字释解为“注,灌也。”《仪礼·有司彻》注:“注,犹泻也。”这是注的本义。刘知几的《史通·补注篇》对于“注”的解释是:“注者,流也,流通而靡绝。”《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对“注”的解释是:“注者,著也,言为之解说,使其著明也。”刘知几、贾公彦以及段玉裁把注解的注当成是灌注的引申意,而孔颖达则当作是著的假借来释解。在《训诂学初稿》中,作者认为贾公彦的说法相比之下较为妥当。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云:“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著书皆称为传,郑玄则谓之注。”按照《隋书·经籍志》所载马融、王肃注释诸书皆称注。《经典释文》只是把马融《周易传》称传,其余也都称注,这与孔颖达说法不一致。《史记索隐·衡山王传》引刘向《别录》云:“易家有救氏之注。”《隋书·经籍志》还有费直、宋衷、荀爽的《周易注》。据此可知,汉人注书称注者不只郑玄一人,也不始于郑氏。不过郑氏以后,注书称注者越来越多,“注”已成为训释之通称,而称传的却越来越少,因此马融、王肃所作,本称为传的,《隋书·经籍志》也改称为通行的注了。[5]47-52关于注疏的内容有解释词义、分析句读、阐述语法、说明修辞手段、诠释成语典故、考证古音古义等等的解释。

东汉著名史学家兼经学大家班固,从小受儒学影响,博览群书,精通儒家经典,一生著述颇丰,在经学上也有所建树,马融在注经方面亦受益于班固,从班固的著述及教育中获得了许多经学知识,更是让古文经学达到了另一种成熟的境界。

二、对《史记集解》马融注解的分类

在裴骃的《史记集解》中,多处引用马融的相关注解,其中在《五帝本纪》《夏本纪》《周本纪》《鲁周公世家》《宋微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伯夷列传》等篇的注中引马融注较多,所为注释包括释词语、解文意、注解段意、解释人名、地名等。

(一)释词语

《五帝本纪》:“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马融曰 :“奋,明;庸,功也。”……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马融曰:“上谓原,下谓隰。”[6]40-41

《殷本纪》:“匪台小子。”马融曰:“台,我也。”[6]96……“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6]100马融曰:“艾,治也。”……“假人元龟。”马融曰:“元龟,大龟也,长尺二寸。”[6]108

《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马融曰:“鱼者,介鳞之物,兵象也。白者,殷家之正色,言殷之兵众兴周之象也。”[6]121……“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马融:“王屋,王所居屋。流,行也。魄然,安定意也。”……武王曰:“嗟!我有国冢君。”马融曰:“冢,大也。”[6]123

《鲁周公世家》:“兹道能念于一人。”马融曰:“一人,天子也。”[6]1517……“不敢荒宁,密靖殷国。”马融曰:“密,安也。”[6]1521……“无敢不及,有大刑。”马融曰:“大刑,死刑。”[6]1525

《宋微子世家》:“我祖遂陈于上。”马融曰:“我祖,汤也。”[6]1608……“乱败汤于下。”马融曰:“下,下世也。”[6]1609……“殷遂丧,越至于今。”马融曰:“越,于也。于是至矣,于今到矣。”[6]1615……“箕子者。”马融曰:“箕,国名也。子,爵也。”……“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马融曰:“睿,通也。”……“毋反毋侧,王道正直。”马融曰:“反,反道也。侧,倾侧也。”……“毋有作好,遵王之道。”马融曰:“好,私好也。”……“沈渐刚克。”马融曰:“沈,阴也。”

《孔子世家》:“行中清,废中权。”马融曰:“清,纯洁也。遭世乱,自废弃以免患,合于权也。”[6]1616

《伯夷列传》:“圣人作而万物亲。”马融曰:“作,起也。”[6]2128

《仲尼弟子列传》:“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马融曰:“克己,约身也。”[6]2187……“华使于齐,冉有为其母请粟。孔子曰:与之釜。”马融曰:“六斗四升曰釜。”……“冉子与之粟五秉。”马融曰:“十六斛曰秉,五秉合八十斛。”[6]

从《本纪》《世家》《列传》裴骃所引马融的释解,可以看出他训释词语时着重对单个“字”的解释,例如:“奋,明”,“庸,功也”,“作,起也”,“艾,治也”等,是对“奋”“庸”“作”“艾”等单个字所做的释义。此外,在解释词语中,还可看出马融更喜用古文传统经学来做注。如:在注释“我祖,汤也”,“箕,国民也。子,爵也”,“王屋,王所居屋”时,马融将“箕”释为“国民”,将“子”释为“爵”,是局限于古文中宗族等级相关公侯伯子男的范畴,再如将“王屋”释为“王所居屋”,是对上古时期的王与住宅的解释。可见马融注释时,多在古文经学的范围内盘桓。

(二)释文意(包括段意)

东汉释文意者,亦谓之章句之学,《后汉书·桓谭传》注:“章句谓离章辨句,委曲枝派也。”以前的传注解释比较简明,而后起之章句则较为烦琐,故学人多不喜为之。《文心雕龙·论说》:“若秦延君之注《尧典》,十余万字,朱普之解《尚书》,三十万言;所以通人恶烦,羞为章句。”《史记集解》所引马融注对于文意、段意的释解,名与此似相类,然并不烦琐。

《五帝本纪》:“舜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数五教,在宽。”马融曰:“五品之教。”……“直而温。”马融曰:“正直而色温和。”……“宽而栗。”马融曰:“宽大而谨敬战栗也。”……“诗言意,歌长言。”马融曰:“歌,所以长言诗之意也。”[6]40-42

《殷本纪》:“帝太戊赞伊陟于庙,言弗臣,伊陟让,作原命。”马融曰:“原,臣名也。命原以禹汤之道道我所修也。”[6]100

《周本纪》:“九年,武王上祭于毕。”马融曰:“毕,文王墓地名也。”[6]120……“惟钧其过。”马融曰:“以此五过出入人罪,与兴犯法者等。”[6]139

《鲁周公世家》:“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马融曰:“武王受命于天地之庭,布其道以佑四方。”[6]1517……“治民,震惧不敢荒宁。”马融曰:“知民之劳苦,不敢荒废,自安也。”[6]1521

《宋微子世家》:“卿士师师非度。”马融曰:“非但小人学为奸宄,卿士,已下转相师效,为非法度。”…… “太师,少师。”马融曰:“重呼告之。”[6]1608……“恭作肃,从作治。”马融曰:“出令而从,所以为治也。”[6]1613……“敛时五福,用傅锡其庶民。”马融曰:“当敛是五福之道,用布兴众民。”……“维时其庶民于女极。”马融曰:“以其能敛是五福,故众民于汝取中正以归心也。”[6]1614……“毋侮鳏寡而畏高明。”马融曰:“高明显宠者,不枉法畏之。”[6]1615……“高明柔克。”马融曰:“高明君子,亦已德怀也。”[6]1616……“王省维岁。”马融曰:“言王者所省职,如遂兼四时也。”[6]1619……“星有好风,星有好雨。”马融曰:“箕星好风,毕星好雨。”[6]1620《晋世家》:“昭登于上,布闻在下。”马融曰:“昭,明也。上谓天,下谓人。”[6]1667

《孔子世家》:“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马融曰:“如予何犹言,奈我何也。天未丧此文,则我当传之,匡人欲奈我何!言不能违天以害己。”[6]1920……“孔子曰:必也正名乎!”马融曰:“正百事之名也。”[6]1934……“子曰:不怨天,不尤人。”马融曰:“孔子不用于世,而不怨天不知己,亦不尤人。”……“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马融曰:“亦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在。”[6]1943

《仲尼弟子列传》:“文学:子游,子夏,师也辟。”马融曰:“子张才过人,失于邪辟文过。”[6]2185……“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马融曰:“升我堂矣,未入于室耳。”[6]2192……“孔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者,质直而好義,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马融曰:“常有谦退之志,察言语,观颜色,知其所欲,其念虑欲下于人。”……“在国及家必达。”马融曰:“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达,居之不疑。”马融曰:“此言佞人也。佞人假仁者之色,行之则违,安居其伪而不自疑。”[6]2205……“在国及家必闻。”马融曰:“佞人党多。”

从上所引,马融之注对文意、段意的训释,比对词语、人名、地名以及礼制等的注释多。虽然释解的文字较多,但多言理,注释简洁,亦更侧重于引申义及缘由方面的释解。如在《鲁周公世家》有“治民,震惧不敢荒宁”,马融释为:“知民之劳苦,不敢荒废,自安也。”是对“不敢荒宁”的原因做出了回答。再如“孔子曰:必也正名乎!”马融对此作了更详细的解释是正“百事之名”。可见,马融在做注时对于文意的解释为细致。

(三)释人名、专有名词、地名等

除了对词语和文意、段意的解释之外,马融还对人名、专有名词、地名等做了部分解释。这些释解多沿用《尔雅》释义之法,以雅正为指归,经所不载,不妄言也。

《五帝本纪》:“尧又曰。嗟,山岳,汤汤淇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马融曰:“鲧,臣名,禹父。”[6]21……“五典能从,乃偏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马融曰:“四门,四方之门,诸侯群臣朝者,舜宾迎之,皆有美德也。”[6]23……“汝作士。”马融曰:“狱官之长。”[6]40……“于是以益为朕虞。”马融曰:“虞 ,掌山泽之官名。”[6]41

《夏本纪》:“堣夷既略。”马融曰:“堣夷,地名。用功少曰略。”[6]55……“启伐之,大战于甘。”马融曰:“甘,有扈氏南郊地名。”[6]84

《周本纪》:“迁其君薄姑。”马融曰:“齐地。”[6]133

《宋微子世家》:“貌曰恭,言曰从。”马融曰:“发言当使可从。”……“金曰从革。”马融曰:“金之性从人而更,可销铄。”[6]1612

《仲尼弟子列传》:“公伯缭字子周。”马融曰:“鲁人。”[6]2213

马融对人名、专有名词、地名等的解释都是紧贴所释对象,简洁明了,释解范围有大有小,有的很具体,有的只是给出一个大致范围。关于释名,东汉人已有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刘熙《释名》一书,所释范围达二十七类,命为二十七篇,分类更细于《尔雅》。此书约成于东汉,当在马融之后,所以也是对当代经学家训诂成果的总结,马融的某些注释方式也在《释名》中得到了体现。

(四)释礼制、官制、祭祀等

马融对《史记》本纪、世家中涉及儒家礼制的内容很多,马融对儒家义理的阐发,也成了后世解释儒家礼制的典范,裴骃作《集解》多沿用了马融的说法。宋儒则更多地发展了马融的义理注释法,以思辨的方法挖掘这些概念背后的内涵,解释它哲学上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理学家们对经学发展的贡献。

《五帝本纪》:“五刑有服,五服三就。”马融曰:“五刑,墨、劓、刖、宫、大辟。三就,谓大罪陈诸原野,次罪于市朝,同族适甸师氏。既服五刑,当就三处。”[6]40……“舜曰 :谁能驯予工?”马融曰:“谓主百工之官也。”…… “皆曰:垂可。于是以垂为共工。”马融曰 :“为司空,共理百工之事。”……“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马融曰:“三礼,天神、地祇、人鬼之礼也。”[6]41

《夏本纪》:“定高山大川。”马融曰:“定其差秩祀礼所视也。”……“禹伤先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马融曰:“祭祀丰洁。”[6]52……“九河既道。”马融曰:“九河名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鉤盘、鬲津。”[6]55

《宋微子世家》:“初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纪;五曰皇极;六曰三德;七曰稽可疑;八曰庶徽;九曰乡用五福,畏用六极。”马融曰:“言天所以畏惧人用六极。”[6]1611……“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马融曰:“司空,掌营城郭,主空土以居民。”……“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马融曰:“星,二十八宿,晨,日月之所会也。”[6]1613

马融注经,于礼制最有心得,对《史记》中礼制的解释,在礼乐、祭祀等制度的阐释时,体现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如“五刑有服,五服三就”,马融释五刑为:墨、劓、刖、宫、大辟。再如《夏本纪》中“九河既道”,马融解释九河为: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鉤盘、鬲津,对九河的名称也做了一一说明。

由此观之,裴骃所作《史记集解》注解的整合分类,见出马融训诂的主要倾向在于“解释词义”以及对于文意、段意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其中还有马融自己对经学的独到理解,提出不少新的启示。例如:《史记·五帝本纪》曰:“维明能信。”马融注曰:“谓在八议,君不忍刑,宥之以远。五等之差亦有三等之居:大罪投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国之外。当明其罪,能使信服之。”再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弗答。”马融注曰:“禹尽力于溝洫,稷播百谷,故曰躬稼也。禹及其身,稷及后世,皆王。括意欲以禹稷比孔子,孔子谦,故不答。”可见马融在做注时对于经义的解释详细,更侧重于引申义及缘由。裴骃注《史记》,引用前人注释,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引马融说皆名其出处。

三、马融注解方式与许慎 《说文解字》的对比分析

(一)许慎《说文解字》训诂的分析

许慎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后汉书·儒林传》载:“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佼长。卒于家。”[7]2588许慎所撰《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它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对我国文字学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当然许慎首先是一个经学家,训诂是他的副产品,非着力用功于此,但无心插柳却成就了他的声名。先秦人作注的特点,一是多在正文之中,二是多补充史料、阐释微言大义。许慎和马融一样身为古文经学家,注重研究周秦文字籀书以及“ 孔壁古文”,尤其是在小篆和六书方面用力尤勤,对《仓颉》《博学》《凡将》《急救》《训纂》等字书无不涉猎。许慎认为,要研究五经,首先要搞清楚五经的文字,而今文经学随意解说文字的方法不可取,要纠正这股歪风,就要以古文经的研究求实的学风,弄懂文字的结构、读音及其意义。他强调“本立而道生”,以其广博的经学知识为基础,历时十年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草成《说文解字》这部巨著。他的虽然仍以注经为主,但与前人或者同时代的人相比,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的训诂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语言学的领域,使得纯粹经的学注释发生了很大转变,进入训诂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结时段。

许慎训诂的特征是在解释词义之前,先看其形态,再在析形的基础上解释文字的意义。《说文解字》释义方法有训释重言、训释联绵词等。描述释义方法时,先从训释对象中有无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进行分类,进而据其被语义关系进行具体探讨,然后总结出释义的方法。如:“喜部为喜,乐也。”将“喜”解释为“乐”,在训释“欢”时,“喜”与“乐”便是同义连用了,不难看出,“欢”“乐”“喜”三个词之间具有同义关系。这种训释方法是许慎的开创,用两个同义词训释被训释词,使其相互印证,进而联系到更多的同义词。

(二)《史记集解》中所引马融注解方式与许慎《说文解字》的对比分析

从裴骃《史记集解》所引马融注释来看,马融更重视继承古文解说,通过辨认解释先秦文字,建立自己比较系统完整的训诂方法。《五帝本纪》云:“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马融注曰:“奋,明;庸;功也。”《说文解字》卷四上云:“奋,翚也,诗曰不能奋飞。从奞在田上。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8]77《五帝本纪》云:“于是以益为朕虞。”马融注曰:“虞,掌山泽之官名。”《说文解字》卷五上:“虞,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从虍吴声。”《诗》曰:“于嗟乎,驺虞。”[8]103《五帝本纪》云:“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马融注曰:“三礼,天神、地祇、人鬼之礼也。”《说文解字》卷九上云:“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8]188《五帝本纪》云:“诗言意,歌长言。”马融注曰:“歌,所以长言诗之意也。”《说文解字》卷八下云:“歌,咏也。”《夏本纪》云:“定高山大川。”马融曰:定其差秩祀礼所视也。《说文解字》卷五下云:“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冂口,与仓舎同意,凡高之属皆从高”。“川”字,《说文解字》卷十一下云:“川,贯穿通流水也”。[8]239《夏本纪》云:“启伐之,大战于甘。”马融注曰:“甘,有扈氏南郊地名。”《说文解字》卷五上:“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凡甘之属皆从甘。”[8]100《夏本纪》云:“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马融注曰:“艾,治也。”

许慎《说文解字》卷一下:“艾,冰台也。从艸,乂声。”[8]19解释为冰台。字形采用“艸”作边旁,“乂”是声旁。《周本纪》云:“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马融注曰:“鱼者,介鳞之物,兵象也。白者,殷家之正色,言殷之兵众兴周之象也。”《说文解字》卷十一下:“鱼,水虫也。象形。魚尾与燕尾相似。凡鱼之属皆从鱼。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8]242《宋微子世家》云:“乱败汤于下。”马融注曰:“下,下世也。”《说文解字》卷一上曰:“下,底也。指事。”《宋微子世家第八》云:“殷遂丧,越至于今。”马融注曰:“越,于也。于是至矣。”《说文解字》卷二上曰:“越,度也。从走,戉声。”《宋微子世家》云:“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马融注:“睿,通也。”《说文解字》卷四下曰:“睿,深明也,通也。”二者解释相同。《宋微子世家》云:“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马融注曰:“星,二十八宿,晨,日月之所会也。”《说文解字》卷七上云:“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说文解字》卷七上:“晨,房星,为民田时者。”《宋微子世家》云:“毋反毋侧,王道正直。”马融注曰:“反,反道也。侧,倾侧也。”《说文解字》卷三下云:“反,覆也。侧,旁也。”《宋微子世家》云:“毋有作好,遵王之道。”马融注曰:“好,私好也。”《说文解字》卷十二上云:“好,美也。从女子。”《宋微子世家》云:“沈渐刚克。”马融注曰:“沈,阴也。”《说文解字》卷十一上曰:“沈,陵上滈水也。从水冘声。一曰浊黕也。”《宋微子世家》云:“维辟作福,维辟作威,维辟玉食。”马融注曰:“辟,君也。玉食,美食。不言王者,关诸侯也。”《说文解字》卷九上曰:“辟,法也。”《宋微子世家》云:“昭登于上,布闻在下。”马融注曰:“昭,明也。上谓天,下谓人。”《说文解字》卷七上曰:“昭,日明也。”此二者释义相同。《孔子世家》云:“行中清,废中权。”马融注曰:“清,纯洁也。遭世乱,自废弃以免患,合于权也。”《说文解字》卷十一上曰:“清,朖也。澂水之皃。从水青声。”《伯夷列传》云:“圣人作而万物亲。”马融注曰:“作,起也。”《说文解字》卷八上曰:“作,起也。从人,从乍。”此二者的解释是相同的。

从许慎的训诂来看,他的《说文》是通过分析字形来探求字的本义,据以说解字义,训诂时运用了文字学方法,而“以形索义”“参考异文”是其主要方法。而马融的训诂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运用了语境学的方法,含义就比较广泛了,在训诂词语时联系上下文环境,根据词语所处的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判断词义,这是《史记集解》所引马融注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例如《夏本纪》曰:“堣夷既略。”马融注曰:“堣夷,地名。用功少曰略。”《五帝本纪》曰:“维明能信。”马融曰:“谓在八议,君不忍刑,宥之以远。五等之差亦有三等之居:大罪投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国之外。当明其罪,能使信服之。”《五帝本纪》曰:“舜曰:谁能驯予工?”马融注曰:“谓主百工之官也。”其次,还有引申推义的方法,例如:《五帝本纪》曰:“诗言意,歌长言。”马融曰:“歌,所以长言诗之意也。”

四、马融注对训诂学及 古文经学发展的影响

马融经学的注释,对当时乃至东汉以后经学家注经的风格有着巨大的影响。郑玄为马融之徒,其学虽与师不同,但承其思想精神,融今古之学,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曹魏时期的王肃,崇奉马融之古文经学,据马融之说而对古文各经作了释解,极力与郑玄之说抗争。除此而外,马融之成就与影响有三:

其一,马融经学以古学为宗,在为经书作注时,多采用古文本,态度严谨,不妄加评议。《后汉书·马融传》中谈及马融道:“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尝从名儒挚询问学,博通群籍,才高学洽,为世通儒……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逢、郑众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但注三传异同说。”[7]1953-1972可以看出,马融对于古文《左氏春秋》是有自己的看法,不是泛泛而注,而是努力于不同,注出新意。在《后汉书·郑玄传》中有:“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瓌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可以看出马融经学多承续古学,注经不取今文之学,这一点对清代的朴学是有一定影响的。马融注经,多承前学,有疑处则存之。在《尚书马氏传·周书》释文中,解释到“成王”名号时,马融云:“言成王者,未闻也。俗儒以为戒成康叔以慎酒,故曰成王。或曰以成王为少成二圣之功生,号曰成王,没因为谥。卫贾以为戒成康叔以慎酒,成就人之道也故曰成。此三者,吾无取焉。吾以为后录书者加之,未敢专从,故曰未闻也。”[9]12368由此可见马融注经态度的严谨,不像宋人疑经、改经。

其二,马融精通各类题材的著作,著述丰厚,且范围广泛。据《后汉书·马融传》所记:马融“所著赋、颂、碑、未、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凡二十一篇”,马融所著《长笛赋》,为乐赋名篇,是汉代音乐赋的代表作,影响广远;《广成颂》亦为皇甫谧所赏。正像《文心雕龙·才略》所言:“马融鸿儒,思洽识高,吐纳经范,华实相扶。”[10]575所以,马融的赋与相如《上林》、扬雄《甘泉》、班固《两都》、张衡《二京》、王生《灵光》,相并比肩而媲美,皆并一代辞赋之伟也。《隋书·经籍志》亦载“后汉南郡太守马融集九卷”。于经子之学,马融撰著诸多,各类题材著作,无不涉猎,曾为《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老子》《淮南子》《离骚》等经典作注,不仅涉及儒家经典,还旁及于道家经典如《老子》《淮南子》以及《离骚》《列女传》等,把儒家与黄老道家的经典著作及思想融合起来,这也为后世学者汲取众家所长作了典范。

其三,“两汉经学结束的鲜明表现,就是经今古文学的合流。而时代思想的主流,则已经开始向着玄学方面潜行了。在这一点上,马融恰是这一时代思潮转捩的体现者。”[11]328这既肯定了马融经学的贡献,同时也是对马融经学在汉晋学术演变之间的重要性给予的肯定。的确,在中国学术史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转型阶段,马融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学者,他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思潮,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他广收弟子,像卢植、郑玄、王肃等优秀的学中泰斗都是马融培养的学生,他的思想由他们传承发展。还有他的任性而为,“不拘儒者之节”,讲课授徒,后列女乐,对以后魏晋清谈玄学家的破弃礼教、任性而为的文人性格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1] 潘斌.马融易学探微[J].周易研究,2010(4):34-38.

[2] 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 李小成.马融注经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4(12):270-271.

[4] 潘斌.试论马融的经学贡献[J].唐都学刊,2008(5):1-4.

[5] 周大璞.训诂学初稿[M]. 第四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6]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9] 董治安.两汉全书:第21册[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10] 刘勰.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上[M].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北京:中华书局,2000.

[11]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责任编辑朱正平】

猜你喜欢
训诂世家经学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SAGA世家表:跨界演绎,链“饰”潮流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元代朱子后学经学著述整理之特色
汉魏经学的“人才进退”问题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萧相国世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