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2015-11-26 04:54杨丽琴
教育界·上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小学生

杨丽琴

【摘 要】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的、和谐的精神状态,表现在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性格特征;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原则     小学生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的、和谐的精神状态,表现在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性格特征;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一个人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建立个人与社会环境、与集体和他人的协调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这不仅因为许多的身体疾病源于心病,而且许多的心理疾病往往对学生的成长危害更甚。

小学生作为社会还不成熟的一个群体,将来要担负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如果不从小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就无法迎接明天的挑战。

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自我认可原则

所谓自我认可,指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着较为明确的了解,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既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对他人的优点能够给予充分肯定,对他人的不足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容;对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潜力和长处竭力发扬光大,对自己的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缺点和不足,则能主动地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并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现实的社会理想。真正的自我认可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天赋、体格、实际能力和才干,以及一些确定的现实条件来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塑造自己、完善自己。

二、适应原则

所谓适应原则,是指一个人能使自己与现实相适应,从而不断发展。适应原则在主观方面表现为一种满意和愉快的心理体验,对生活学习总抱有一种乐观态度,对人生前途有着较强的自信心,能够清醒明智地面对现实,积极地接受、正确地解释自己所经历的种种事情。遵循适应原则的人,虽然他们的聪明才智有所不同,却没有或基本上没有心理、行为的障碍,心里智能得到充分发挥,因而能取得一定的成效,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些心境反过来又促进其学习和生活各方面获得乐趣。我曾教过一个四年级学生,他患有多动症,肋骨经常痛,自己很痛苦。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我与他闲聊,他郑重地说:“老师,我从小就很倒霉。”他把不小心受到的伤害,父母不给他买零食以至于多动症都归为倒霉、运气不好。这种抱怨心理时时困扰着他,他不能正确面对生活,因此内心极不稳定,在心理上、行为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碍,智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心理适应对儿童的生活有重要影响,甚至可以影响一生。

三、平衡原则

所谓平衡原则是指对各种关系和事件要保持平衡、灵活、全面的看法,它要求人要有预见人生挫折、威胁和冲突的能力,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小学生的心理不平衡性表现在自尊心比较强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或班干部选举没选上时所表现出来的紧张、焦虑、烦恼,长时间不能与他人正确相处,不能对这些事正确、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行动都不能与社会要求相符合。这时,教师、家长应及时发现,正确教育引导,即: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应纠正或放弃不切实际的计划,与集体、社会相一致,同时纠正错误思想,改正不良情绪。

四、智慧原则

智慧原则指对人类知识的基本肯定态度和一种向往、追求知识的心理倾向。这种性格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对事物的看法,对社会的评判,具有综合性、全面性、丰富性和具体性特点。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时时渗透、教育学生,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现实的奋斗目标,热爱学习、追求知识,并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道德和思想素养,以便将来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创造性原则

所谓创造性原则,是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使自己的生活道路更符合自己的特性,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现代科学研究揭示人人都有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禀赋,只是在这种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作用的水平上有所不同。一般认为正常的少年儿童都有很大的创造性潜能,尽管有的时候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是只要教师能积极地引导,结合“赏识—成功”教育,这种潜能就能够很好地开发出来。有位四年级学生利用旧玩具四驱车设计了一个垃圾回收车,上面装有洒水、清扫、回收箱、处理器等设备,在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意义特别重大。

六、社交原则

所谓社交原则,是指心理健康的人总是乐于与人交往,对他人总是持有尊敬、信任、诚挚、谦让、友爱、善良、合作等肯定态度,而很少持有憎恶、怀疑、恐惧、欺骗、骄傲、敌对等否定态度,总是与其所属的团体或群体同呼吸、共命运,与人和睦相处,把自己置身于他人之间真实的、信任的、关心的、和睦的关系之中。人是属于社会的,在社会中,在不同的群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小学生在家庭中要与家人相处,在班级中要与同学相处,在社会中要与亲戚朋友相处,有的小学生因家庭、学习等原因,养成不关心别人、不关心集体、不诚实、不愿与别人相处、我行我素等性格,以至于走上社会后走上犯罪道路,给社会造成许多不稳定因素。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问题就不难解决。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小学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我是小学生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