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尉峰
摘 要:情境既是语言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法,也是一门精深的艺术。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符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特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情感,为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活气息。在本文中,我从初中语文教学出发,谈谈自己在这门课的教学艺术实践上的几点收获。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境 思考 体验 扮演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43-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的定义中,这样说道: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细细揣摩,我们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用语文”去“做事情”,适应实际生活中的各色情境,还要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讲堂”,还应是一场“关乎文化与艺术”的审美体验,由此,我们得说说教学中的情境艺术。常言道,“语不离境”,语言与情境是相辅相成的,生动、形象、源于生活的语言情境,不仅是学生真实情感的触发器,而且是文化寓于生活最朴实无华的体现,是语言技术的自然流露。在教学实践中,我谈几点体会。
一、创建思考情境,多样手段启发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教学责任。初中生处于思维发展的转折点,认知习惯与方式悄然发生变化,抽象意识逐渐生成,有着自主而富有个性的想法。在这个时候,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最好不过了,在语言情境的创设中,我们要注重情境的启发性,在情的基础上,加入思考的元素,以生动、活泼、具有挑战性的生活话题打造思考情境,以多样的手段激发学生们思考的主动性,激活语文课堂。
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变色龙》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剖析细节,我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我披着准备好的军大衣,以主人公的形象登场,引发学生们对这件军大衣的关注。从而,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思考:作者多次刻意描述奥楚蔑洛夫的新军大衣,有什么作用?奥楚蔑洛夫这个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其中,军大衣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具体情境的刺激下,学生们马上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在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上,展开了积极的思考与讨论。
二、创建体验情境,多种元素强化体悟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棘手难题,这是因为语文不仅仅是 “学”的过程,同时,还是 “悟”的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适当放手,把更多讲解的时间,腾出来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讨论互动的过程中,把“言传”变成学生自主的“意会”,强化学生们的体验与感悟。
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纪念白求恩》这个语篇后,为了强化学生们对语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我创设了一个配乐朗诵的体验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朱子奇写的《白求恩纪念歌》,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这首诗歌,选择配乐,开展朗读活动,朗读形式可以是多人朗诵,也可以是舞台朗诵等。在情境活动中,鼓励学生们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激发真实情感,真切地感受诗歌作者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坚定决心。
三、创建扮演情境,身临其境加深理解
初中生有着很强的创造力,有着更高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个时候,创设一些角色扮演情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语言创造力,促进学生们的个性成长。我在语文教学中,就经常会创设一些角色扮演的教学情境,如情景剧、配乐朗诵、对话扮演等,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语篇或者其中的某个片段以创造性扮演的形式呈现出来,身临其境,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冰心诗四首》教学后,我创设了一个“我是小冰心”的扮演情境。在这个情境实践活动中,我首先以“大冰心”的身份,引领学生们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对“冰心体”的小诗进行总结,归纳出其特点,如以歌颂母亲为主;前两首小诗,风格温婉,以“情”感人;后两首小诗则以“理”明人,发人深省;短小精湛,语言清丽等。随后,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回“小冰心”,学一学她的样子,借助形象事物,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创作一首小诗。在学生们实践后,我还鼓励各个小组将创作的小诗汇集起来,作为我们手抄报的素材,制作一份以“我是小冰心”为主题的手抄报。
总之,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增值”法宝,它既发展了语文的工具性,又彰显了语文的人文性,是一门值得我们认真推敲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地为学生们创设多元、多彩、具有感染力与启发性的语言情境,以“情”打动学生,以“境”触发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语言创造力,促进他们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华万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
[2]刘畛.妙用导入方法,开启智慧课堂[J].江苏教育,2015,(14).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