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冬华
摘 要: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基于儿童生活,在生活中感知社会、认识社会,逐步提高社会化的程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不能进行空洞的思想说教,我们要做到置品德教学于生活之中,让生活成为润泽学生品德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教学背景 教学资源 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09-01
品德与社会是以社会生活为背景的推动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课程。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过怎样的生活便是受怎样的教育,生活即教育。”人类思想品德的形成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基于儿童生活,在生活中感知社会、认识社会,逐步提高社会化程度。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不能进行空洞的思想说教,我们要做到置品德教学于生活之中,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一、 教学背景生活化,思想与品德兼顾
思想教育不是品德与社会唯一的教学目的,品德与思想同样重要,我们不能只要“思想”不要“品德”。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寓于现实生活和社会之中,生活、社会与品德是融为一体的。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教学背景生活化,思想与品德兼顾。
笔者在教学时以学生现实生活为教学情境,攫取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在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提升学生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促进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提高,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同学之间》一课时,笔者利用课件出示一组生活场景:周末,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公园游玩,有的用相机记录如画的美景,有的被欢快的歌舞表演陶醉,有的在环境优雅的餐厅品尝美味,就在大家开心玩耍的时候,一场不愉快发生了:小虎与小强为了谁先玩碰碰车发生了争执,幸好老师及时赶到才化解了两人的纠纷。接着,笔者让学生说说观后感,有的学生说:“公园风景优美,让人心旷神怡,给人美的享。”有的说:“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样感到心情愉快。”有的学生说:“看到两个男生发生争吵,心中有点不是滋味。”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小虎和小强这种行为对吗?你想对他俩说些什么?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这一生活场景激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在讨论中懂得同学之间应当友好相处,互相谦让、尊重、宽容,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感受,学会体谅别人,学生的思想与品德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二、 课程资源综合化,自然与社会并举
我国地大物博,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巧妙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领学生融入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中陶冶情操。社会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社会风俗习惯、宗教伦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安排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身边的变化》时,为了使学生深刻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增强对家乡和社会的责任感。笔者充分挖掘了当地农村的自然资源与乡镇的社会资源,利用摄像机拍摄了当地的农民聚居点中一座座精美别致的小洋楼,大片绿油油的农田,养殖场,联合机械机收割场景。为了使学生在真切感知中形成强烈对比,深刻体验到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笔者走访了当地乡镇文化馆,从那儿查阅了历史资料:建国初的粮票、肉票、布票等各种票据,从前破旧的茅草房、砖瓦房照片,我还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了一些建国初期的农业、工业等方面的数据信息,通过多方资源的整合利用,给学生视觉冲击,深深感受到农村的巨大变化和社会的飞速进步。
课程资源决定教学目标的实现范围与水平,在课程改革浪潮中,我们要以新的教材观和资源观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 教学活动生活化,感知与行动合一
道德教育的最高使命是对于生活意义的追寻,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基于社会生活,实现教学活动生活化。知行统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让他们在生活中感知,在生活中行动,做到知行合一,提升道德教育的质效。
实践活动是体现生活化和知行合一理念的道德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中,笔者组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教学活动了解到各种危险,认识了一些意外事故的原因,掌握了避免各种危险的方法和措施,在教学“消防练兵”环节时,笔者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紧急逃生,学生们用毛巾捂住口鼻,快速疏散到空旷的操场,接着,现场进行消防灭火演习,在笔者演示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后,邀请几名学生亲自试用灭火器灭火。真实的实践活动体验,增强了教育教学实效。
让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堂积极开展生活化活动,实践和认识相结合,使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提高道德素养。
“人致力于一个目标、一种观念,是人在生活过程中追求完整之需要的一种表现。”让我们记住罗曼·罗兰这句话,树立生活教育观念,致力于品德与社会教学,让生活成为润泽学生品德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王胜男.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J]. 成才之路,2015,(21).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