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是我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重要举措。成功的基地至少要发挥两大基本功能:孵化与传播——基地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模式;在形成自己有效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后,在更大范围的专业共同体中将其有效扩散。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在这两方面堪称表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基地;模式;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8-0071-01
【作者简介】操太圣,南京大学(210093,南京)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研究、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变革与教育领导等。
课程改革不易,高中课程改革更难。个中缘由,不言自明!那么,高中课程改革有无走出瓶颈的可能?出路又在何方?这些问题时时萦绕在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发展的人的脑际。
当有机会了解到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看到同学们沉浸在文学作品阅读、经典古诗词吟唱、戏剧表演等活动中时,不禁心头一热,着实为课程改革在这所高中名校中从未缺席、始终保持“在路上”的状态而感动,更为这些莘莘学子有机会以更加符合语文学科特色的学习方式去体验语文与生活而高兴不已。
从字面上看,“基地”是开展某种活动的基础性地点,是某种活动的集中性支撑点。因此,成功的基地至少要发挥两大基本功能:孵化与传播。
所谓“孵化”,是指基地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模式。从南京十三中的经验来看,其语文学科逐步完善了“大树课程”体系,创设了以“多元性和创生性”为特征的语文教学环境,形成了以“思维性和体验性”为内核的课程内容框架,创建了以“探究性和合作性”为方式的新型学习平台,研发了以“学术性和实用性”为取向的优质课程资源,提升了以“反思性和协同性”为内涵的教师专业素养,探寻了以“实践性和创新性”为路径的教育改革范式。通过课程理念、教学环境、互动平台、课程资源、学习方式、师生成长等各方面的系统改革,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变,逐步形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学科课程文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实质性提升。
所谓“传播”,是指作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教学改革平台,在形成自己有效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后,有责任在更大范围的专业共同体中将其有效扩散。我们看到,当南京十三中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的核心成员将其在语文教学上的思考和探索设计出来,其在全校语文教学的示范、引领和介入作用就已开始,从而优化了全校语文教育生态,推动语文学科建设的升级换代。
当然,语文学科基地建设是开放的,其经验也在同校其他学科圈中交流与扩散。更重要的是,随着南京十三中语文学科课程基地声誉日隆,省内外数量众多的高中学校接踵而来。基地成员与其同行的交流广泛而深入,其课程开发理念与教学改革思想也在不知不觉中传播到其他学校中去,其中部分学校已经在实践中借鉴了南京十三中的模式。
当然,“教育改革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在此,我们也衷心期盼南京十三中继续保持“在路上”的改革姿态,不断实践,勇于创新,让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学生的生命成长更进一步融合,让课程基地的辐射与引领作用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程度地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