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胜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数学活动。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增长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心理素质等。在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说出来,这样才能促进信息交流。进而起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作用。
【关键词】营造氛围;把握时机;精选重点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适度引导下,师生就教材的重点、难点、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及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知识点,相互进行讨论、争辩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有效的课堂讨论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思维敏捷及兴趣高涨。
一、要营造宽松氛围,授以讨论方法
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用真挚、坦率的心境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同时给学生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做到精讲多讨论。
实际上,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对中高年级要结合“学习策略”的介绍着重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便可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提出继续讨论的话题,如在一节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课中,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后,教师提出了“根据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特征,联想公式推导,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的讨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当其中一组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计算可以合用一个公式时,另一组同学便很快说出了“圆锥体体积=1/3×底面积×高”。
二、要把握讨论时机,灵活适度处理
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在来。”课堂讨论应抓住时机。由于这种心理状态的作用,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想法会产生怀疑,希望从别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所以,恰如其分地组织讨论,效果往往非常好,学生这种“愤悱”心态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课堂的回答和情绪反馈中察觉到。
例如:一次数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好,设计了如下一道判断题:甲数比乙数多0.25,乙数就比甲数少0.25;甲数比乙数多25%,乙数就比甲数少25%,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前后两句都是正确的,有大部分同学认为后面一句是错误的,也有少数同学觉得难以确定。这时,我引导学生从小数(0.25)和百分数(25%)的含义去讨论。自然,学生明白了后一句为什么错误的原因。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可得到磨练。
一般说来,同桌讨论适于相互启发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小组讨论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或临时遇到的“冷场”则可采取这种办法;全班讨论常常是解决重难点内容或解决争议的问题;“一帮一”主要用于优势互补的学生;“组长轮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当然,讨论方式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实际而灵活选择。
三、要精选讨论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现行数学教材内容虽然非常丰富,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能够或必须进行讨论。因此,我们要选好“讨论点”也就是所要讨论的内容,我们要以此为“突破口”,而这个突破口通常就是指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与重点、难点关系较为密切的问题,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许多学生会把“A比B多1/4”,理解为“B比A少1/4”,这时就要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否定错误认识,找出错误症结,这比教师的直接灌输要有用得多。通过讨论使全体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式,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一知识,或许这一讨论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总之,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探索式教学方式,是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門教学艺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一来,我们的数学课堂便会生机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