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刚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化;体会;生活情境;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0—0110—0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可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让学生去观察、读懂生活中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由于低年级学生刚接触数学,教师就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学生快乐的事情。面对着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要去春游了,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到商店去买吃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着方案,计算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当春游购物方案设计在学生们激烈讨论声中落下帷幕时,教师简单进行小结:“同学们,你们为春游购物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 创设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兴趣也就越浓。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都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让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比如,在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笔者变教材中小熊和小猴玩跷跷板的场景为本班学生玩跷跷板的纪实录像。当学生看到自己和其他伙伴的身影时,个个表现得非常兴奋,大声叫着能看到的小朋友的名字。当看到又瘦又小的小明被架在跷跷板的一端,不管怎么用力也压不起又胖又重的小飞时,学生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同时又有学生大声说:“小明太轻了,根本压不过小飞。”这一场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三、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每一次新课学完后,笔者都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每一章节的知识学完以后,笔者会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一些类似的问题来解决,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之后,笔者让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以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在此过程中,学生搜索具体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理解数学知识,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