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宏启
【摘要】 传统文化蕴含了优秀的教育因子,高中语文教学如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从文言文教学,诗歌教学和作文教学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 高中教育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8-011-01
0
放眼一看如今的学生,耳塞耳麦,手持手机。他们身处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对现代科技知识和世界的了解较多,然而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在文言文教学中,深挖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品德熏陶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这是中国古而有之的优良传统,尤其是文言文,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就是向中国的传统文化走近;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即使生活在现时代,也不能只知道现当代的事,必须了解历史,谙熟中国的历史文化。从这一重要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去筛选、吸收对生存和生活有价值的东西,以此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
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语文知识的同时,能更具体地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劝学》《逍遥游》等诸子散文的时候,不光让学生理解、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进一步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更要通过介绍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分析赏析课文等学习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文涉及的孔子、孟子、荀子、庄子亦即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治学思想的基本内容的理解。
在教授其它的古代文学篇目的时候,充分利用教材大体按照文学史的顺序安排古文篇目的优势。在教学的同时,除了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介绍和归纳,使学生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名家名篇有较清晰的认识外,还对课文教材内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加以挖掘。例如,讲授《离骚》时,引导学生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讲授《归去来兮辞》时,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独善其身、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讲授《谏太宗十思疏》时,引导学生学习“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和为人之道;讲授《师说》时,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等等。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诗歌教学中,注意诵读,培养学生的诗歌感悟能力和文学素养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学宝库中大放异彩,历久不衰,陶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的课文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以及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名家名篇。在诗歌教学当中,除了引导学生对中国诗歌发展史的认识以及发掘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粹以外,更注重诗歌的诵读教学。使学生养成反复咏唱诗词、潜心吟咏的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感知诗词的韵律美。通过指导学生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进一步启发学生对诗词的审美情趣并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引导他们品味诗词的意境美。使诗歌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融入他们的灵魂,让他们体会到中国诗词质美意深、洗炼如金的妙处,感受中国文学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三、在作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关注
现今,高中大多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话题作文是开拓学生思路、检验学生思想的好方法。每一次的作文,都精心选择、设计,既注意与课文教学同步,又尽量让学生在写作中自然感受到传统道德上的某些教育启迪。通过讲评,把有关传统道德的内容,自然融合进去,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一次话题作文中,专门选择了清代词人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要求学生就“气节”这一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对“持节”这一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进行了思索。作文收上来以后,发现学生对气节这一话题理解比较粗浅,尤其是例证不足,内容空虚。在讲评的时候,就充分地肯定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展示出来的对“气节”的赞扬和追求以及他们使用得比较恰当的格言和例子,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引导。指出:气节是一种人生准则,更是一种道德修养。自古以来,中国就很注重人的节操培养。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坚心如铁石,不谗亦不欺”的孟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的海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等等。引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让他们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只有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受到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扬帆远航!